書名:《臺灣美術兩百年》(上下冊)
作者: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顏娟英、蔡家丘、黃琪惠、楊淳嫻、魏竹君等23人撰
出版社:春山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由顏娟英、蔡家丘兩位美術史學者策劃的《臺灣美術兩百年》隆重出版,是今年台灣美術史學界的美談之一。一位好友聽見我搶購此書,隨即留下了「當作傳家寶」的評價,意思就是無論買了看或不看,都值得珍藏的意思。之所以購入此書,是因為書的封底介紹文上,「你有喜歡的台灣藝術家嗎?」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
初識世界藝術史,卻模糊於本土藝術
猶記二十多年前的高中的美術課,排在當時尚未週休二日的周六最後一堂,不知道為何那位當時剛從師大美術系畢業的老師不太教我們畫畫,大多數的課程都在介紹西方美術史的名作,梵谷、莫內、塞尚、馬蒂斯。青春期的高中生總是特別容易餓,老師的投影片一張一張的放,高中生腦袋裡一張一張的投影片,卻全都是待會兒要吃什麼。
現在回想,套用台北愛樂電台的廣告金句:「培養一個音樂家庭,不是一個音樂家」來說,當年的老師應該也是用心良苦,想要培養我們的欣賞素養,而不是緣木求魚的想讓一群高中臭男生通通變成畫家吧?但也是因為那一年的學習,讓我對西洋美術史開始有一些粗淺的理解,這些知識讓我無論是年紀稍長後,閱讀《藝術的故事》之類經典,或者長大之後有機會走闖世界著名美術館時,對那些畫家、作品都不會感覺生疏,也算是一生受用的美學教育。
日漸長大,本土意識越發成熟,其實我也經常問自己:「你有喜歡的台灣藝術家嗎?」但說來慚愧,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講不出個所以然來。黃土水、李梅樹、陳植棋、張萬傳、洪瑞麟,這些台灣本土出身的藝術家,我雖因家學淵源,從小就耳熟能詳,家裡還收藏了將近一整套從雄獅到藝術家出版的《家庭美術館叢書》,但近廟欺神,認識的碎裂片段,要講出喜歡他們什麼作品,其實我看的不多、不知道在哪個美術館有、對內容也講不出什麼所以然來。
對西洋美術史有粗淺理解,對台灣美術史卻相當陌生,應該是我這一代雅好藝文者的共同悲哀。事實上不只是美術,音樂、文學、歷史,甚至我學生時期的專業領域社會科學,都是類似的情況。
豈僅美術,台灣的昔日盡是空白
印象很深刻的,是當年退伍在立法院上班時,一切議事規則從頭學起,因為這些學校通通沒教過,問當年的恩師為何學校不教台灣政治,曰:「因為我們也沒有參與過」。後來轉入比政治學早些邁入本土化的社會學界,也發現我們對前輩本土社會學家像是陳紹馨的理解,遠遠不如大約和他同輩的結構功能論大師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甚至更不如以《鄉土中國》享譽國際的中國學者費孝通。並不是說他們的成就應該相提並論,而是我們過去的學習中,並沒有把「同時代」當作一件值得攤開討論的議題。
也所幸,台灣的本土化正日漸生根,陳紹馨的成就開始受到社會學界的討論,年輕政治學者鑽研起本土政治學領域,台灣文學受到重視,台灣史成為學校的主流科目,而台灣美術史也因為這樣的氣氛,而開始受到學術高塔外的大眾矚目,尤其「同時代」終於成為議題,讓我們可以把台灣放在世界文化史的平台裡攤開閱讀。
「啊,原來1920年代台灣就有這麼棒的藝術家」。這是許多人看見年輕的黃土水、陳植棋、郭雪湖等人作品的感觸,這樣的開端,也讓「重建臺灣藝術史」成為可能。我們重新回到歷史現場,理解了林玉山、陳進和郭雪湖以「臺展三少年」之姿進入畫壇,再以臨摹為風的當時,是多麽艱難的事。也因此知道了國民黨來到台灣之後,繼承臺展的省展,又是如何因為反日的政治正確,而陷入正統國畫之爭的風暴。而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膠彩」詮釋,又是林之助在什麼樣委屈的心情下所作出的讓步?
讓我們初探藝文風暴
也因為「重建臺灣藝術史」的工程,我們能夠再次感受「反共復國」的宣傳,不只在政治上給人民壓力,也打壓了藝術創作的可能性。當時的藝術家如何透過抽象畫的抵抗,和政府的意識形態拉扯?而主流的力量又是如何壓制抽象畫可能帶來的虛無主義氣氛?當時序到了1970年代,中華民國失去國際承認、風雨飄搖,人們正逐漸「回歸現實」之際,文壇有鄉土文學論戰,畫壇又掀起了什麼樣的波濤?而等到戒嚴解除,台灣社會力爆發之時,畫壇又有哪些批判力量,跟隨著時代氛圍創作著全新一代的藝術作品?
這些問題,過去都是美術史教科書的主題,如果不是專業領域從業者,不太有機會一讀。《臺灣美術兩百年》的出版,剛好補上了這個公眾知識的空缺,幾位專家的文字帶出了一個又一個具有時代感的問題,讓讀者能夠理解當時的政經背景,以及其所帶來的創作氛圍;要求嚴格的印刷圖錄和作品說明,也讓讀者可以輕鬆閱覽編輯的主題敘事。雖然本書的體例並非編年,但大致涵括了台灣美術史學界的重要提問,如果閱讀者本身具有歷史時間感,大致能夠在閱讀當中,掌握整部台灣藝術史從歷史的在野到主流的過程,並且和時代的氛圍接上線。
有質疑即是好的開始
《臺灣美術兩百年》出版後好評如潮,偶而聽到的質疑,多半是為什麼選了誰,沒有選到誰的問題。我倒覺得這不是問題,尤其當代藝術家選了誰不選誰,難免都會有遺珠之憾;會問這些問題的讀者,多半已經是台灣美術史的行家等級,有沒有選入他們在意的作品,並不影響全書想要為大眾讀者供給知識的本意。簡而言之,對想要認識台灣藝術史的大眾讀者而言,這部書也僅僅是一個開端,因為有了這些知識,因此而開啟了另一扇知識學習的門,這不才應該是閱讀的最素樸的意義嗎?
今年是台灣美術史大爆發的一年,此時此刻,欣見《臺灣美術兩百年》的出版可以躬逢其盛。也期待台灣藝術史主題的各種大眾讀物越來越多,相關策展越來越多元,培養出越來越多能夠親近藝文的大眾,更深刻的聆聽這塊土地的聲音,讓我們所摯愛的福爾摩沙之美,能夠因為有這麼多投入創作的美好靈魂澆灌,而有機會成就不朽。
閱畢此書,相信當我們日後有機會再想想「你有喜歡的台灣藝術家嗎?」問題時,不會再因為親炙過梵谷莫內,卻不知道陳植棋和李梅樹而感到心虛。僅將此書推薦給所有熱愛台灣、關心藝文的讀者們,既然此書可以當作傳家寶,當然應該好好拜讀,而非當作擺飾。
- 陳來興的狂飆年代 - 2024 年 2 月 23 日
- 期待多彩的流麻溝 - 2022 年 11 月 3 日
- 漸漸擺脫聊齋的台灣妖怪藝術 - 2022 年 7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