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襲珍珠港幹嘛?

李弘祺
1.3K 人閱讀

今天(十二月八日)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悲劇的八十周年。這個事件開始了人類歷史迄今最大的戰爭,也奠定了美國作爲世界霸主的地位。二戰之後,蘇聯、伊斯蘭國家都相繼希望改變美國獨霸世界的地緣政治狀況,但是都沒有成功,直到中國的興起。

日本偷襲珍珠港開啟了人類歷史迄今最大的戰爭,也奠定了美國作爲世界霸主的地位。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日俄戰爭的教訓:馬漢海權理論的辯證

傳統日本人對戰爭的想像當然是陸上戰爭。即使是對蒙古軍的來襲,或豐田秀吉出兵朝鮮,或日清(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等,日本雖然都在海上打敗敵人,表現不遜或甚至於勝過陸軍,但是傳統上日本陸軍總是在政治上凌駕海軍,無論在資源和預算的分配或政策的取擇,海軍一直屈居下風。本來明治維新,日本陸軍師法德國,而海軍則取經英國,而英日又於1902年締結同盟,但是海軍的地位依然比不上陸軍。這是傳統使然。

從明治維新到昭和初年,日本政治和軍事發展受到陸海軍之間的齟齬影響極大,即使陸軍内部派系分立,内鬥激烈,但是仍然能長期支配日本的政治取向。因此在1937年發動對華戰爭,主導的也還是陸軍。

那麽偷襲珍珠港難道是陸軍逼迫海軍做的嗎?這一點目前學界的解釋是因爲陸軍需要把美國從西太平洋趕出去,以保障日本在滿洲國及東南亞的利益,於是驅使海軍發動偷襲珍珠港,造成了不可回復的悲劇。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後雖然興起,模仿西方船堅炮利,但是骨子裡卻沒有放棄長年混揉儒學──特別是萩生徂徠(1666-1728)的朱子學,及神道主義──特別是本居宣長(1730-1801)的傳統思想。所以連丸山真男(1914-1996)也堅持說德川或江戶的思想與現代化思想是一貫的)。這就是説事實上日本軍隊也還是相信「和魂洋才」(類似中國人所說的「中體西用」),因此雖能建立强大的海軍,卻無法内化像馬漢(Alfred Mahan,1840-1914)所提倡的海權論,以他作爲思想基礎。於是海軍和聯合艦隊就繼續被當作是陸軍的附庸,任由驅使,偷襲珍珠港也就變成軍國主義和陸軍至上的宿命了。

爲什麽日本海軍無法佔上風?

當然,日本的海軍究竟也不是完全與時代脫節。事實上,日俄戰爭以後,日本的海軍領袖對於如何建造一個現代化的軍隊是有一套的想法的。對馬海峽海戰正式確立了他們對現代世界認識的優越性。相同地,山本五十六(1884-1943)在二戰前就認爲海軍應該建立航空戰隊,以配有充分的空中武力作爲新時代戰力的核心;這主張反映了他對當時先進戰術的研究和瞭解。同時的陸軍眾「軍閥」就缺乏可以相比的眼光。1921-22年華盛頓海洋會議時,日本與英、美幾乎是並駕齊驅,折衝樽俎,儼然是驅馳於太平洋的霸權,但是在本國,卻還是受到陸軍的排斥。

山本知道日本的實力遠遜於美國,但是畢竟作爲連合艦隊(日本用「連合」,而不用「聯合」;美國翻譯爲combined,而不是united)的司令,他有責任必須貫徹日本主宰西太平洋的命令,這個是被法西斯思想冲昏了頭的陸軍──特別是226事變之後東條英機(1884-1948)所領導的統制派所要的。陸軍完全眜於國際局勢和動向,盲目追隨納粹,甚至消滅擁護天皇的皇道派,全盤控制日本的「國體」論述。1930年代末期,日本就這樣不乏反對現代價值的政客,綁架日本人奔向毀滅的不歸路。

研究太平洋戰爭的學者常常問一個問題:既然山本五十六的態度和信念與東條英機不同,爲什麽東條還是在當上首相之後,仍然繼續讓山本當連合艦隊的司令?理由很簡單:因爲他需要山本去替日本守住西太平洋,讓日本可以在東亞大肆擴張。當時的事態簡直如同習近平説的:「太平洋這麽大,應該可以容得下兩個大國」。

軍部的愚昧

80年前,情報搜集仍然非常簡陋,連合艦隊開到距離夏威夷本島(歐阿胡, O‘ahu)136浬時,美國都還不知道。所以偷襲珍珠港造成了震撼的效果。但是日本可以説是不幸,因爲那一天美國在太平洋的三艘航空母艦都不在珍珠港。可見日本的情報收集也很不周全,指揮官南雲忠一對於珍珠港内美國軍艦飛機的配置並不太清楚,甚至於在收到日本間諜的消息之後,還是派出偵察機去瞭解狀況,不敢貿然發動第三波的攻擊。

由此可見,連合艦隊的行動雖然算是很成功,但是在陸軍的霸凌之下,常常捉襟見肘或無所適從。在很大的程度内,偷襲珍珠港真是勝於戰術,敗於戰略。

我這樣説,大概讀者會不同意,但是看陸軍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的所行所爲,可以看出一二。日本政府受制於陸軍,官方的思想方針是建基於法西斯主義,以及日本的特殊想象和符號:櫻花、武士道及民族主義思想。他們用這些來推動所謂的特攻隊戰術,反映的是反智、反理性、及美化(浪漫化)死的種種瘋狂思想。這樣的思想自從在日俄戰爭得勝之後就開始發展,自信日本人有神助的命運。

於是到了太平洋戰爭中期敗象漸露時,假藉「神風」的神話就被拿出來合理化「自殺」的行徑,提倡軍人要用犧牲生命來完成「大和魂」的天命。1944年,駐守在菲律賓的岡村基春(1901-1948)正式向長官提出組織自殺飛機的「特攻隊」。一般認爲這是日本自殺飛機的起源(對於誰是第一個殉難的特攻隊飛行員研究者有各樣不同的説法)。

這時山本已經捐軀,日本海軍放手讓山本反對的大和艦(此艦為當時最大的主力戰艦,後來被美軍炸沉)開上戰場。陸軍的思想形態徹底變成日本國家意識的主流。所以像一力主張「航空主兵論」並反對特攻隊的源田實(1904-1989)也擋不住把年輕人送死的狂妄行徑。

反思與結論

上面我說偷襲珍珠港是一個戰術的傑作,但卻是一個戰略上的重大錯誤。什麽意思呢?因爲明治維新有一個内在的矛盾或辯證性。很簡單地說,就是認爲十九世紀上半的近代歐洲思潮一定能與日本傳統結合無間,並且會證明日本的和魂是一貫且一致的最終價值。努力學習西方傳統,要脫亞入歐的日本卻同時也接受明治天皇的「教育敕語」和「大教宣布詔」。

雖然他們並不説這兩種態度是一致的,但是他們卻相信彼此并不矛盾,可以並行。不會矛盾,就是因爲他們對自己歷史文明充滿了責無旁貸的自信。這個自信保證了我在上面説的傳統與現代的一貫性和日本與世界的同質性(homogeneity),雖然戰後這樣的世界觀已經式微或甚至於改變,但是它的「一元性」──借用子安宣邦(1933 -)的話,還是不免以「新保守主義」的話語在今天的「生活世界」裡發聲。

今天回顧80年前的日本思想和社會,知道他們發動大戰的戰術雖然很出色,但是他們的戰略卻是賡續神道的神話和庸俗化的儒教(以及所謂的「國學」),以爲現代價值一定不會超越以東亞爲中心的大東亞思想。所謂的現代價值終於要被超克。這樣的信念是不是仍然能説服人,我們拭目以待。

留言評論
李弘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