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將進入高衝突期

賴怡忠
1.3K 人閱讀

從封鎖到登陸的中國對台實戰演練

中國以報復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為理由,從8月4日到8月9日展開高強度軍演,將台海緊張局勢提升至新高。這次軍演出現好幾個第一。首先,這次有飛彈直接略過台灣上空,雖然在技術上並沒進入台灣領空,但挑釁意味甚濃;其次,此次軍演結合了海軍與空軍,且有高密度對台侵擾,與1996年主要是以火箭軍的操演不一樣;第三,配合此次軍演,中國也發動網攻與經濟制裁。包括總統府、外交部、國防部等中央部會曾被攻陷,也有地方政府與公共運輸建設的設施被駭客入侵。而經濟制裁也包括一百多家公司與近千項目。第四,此次演練還刻意將軍事攻擊目標包含括日本,警告日本與其他國家要遠離台海安全的意味十分濃厚。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從軍演的規模與內容來看,這次應該就是個解放軍攻台實戰演練。不僅其戰機頻繁穿越台海中線,軍艦逼近二十四海里鄰接區,與我國海軍短兵相接,其演習過程還造成類封鎖的效果。台灣在疫情前經台灣的國際航班每天約有1400-1600架次,疫情後每天也有650架次,其中350架次為不降落的飛越,前三天軍演就帶來航班異動,有部分甚至是直接取消,但影響最大的是過境飛越的國際航班被迫改道。此外部分外國船隻必須繞道入台,或航經台灣周邊時必須改道等。

中國此次軍演還出現數次先宣告已經結束,繼而又公布要再開始的狀況。正是這種對劃定演練區域的反覆宣告,對其他國家來台的航機與入台外國船舶造成困擾,在高度不確定下只好採取最根本的保險措施。這意味著未來解放軍很可能會食髓知味,透過突襲宣布、反覆宣佈等,以軍事能量干擾台海周邊並導致高度的不確定性,進而對台灣造成類隔離的效果。

以軍演的規模與內容來說,這個軍演雖不致造成入侵(因為沒包括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的大規模集結),但肯定不是為了報復裴洛西議長訪台的臨時起意。合理的推估應該是中國已準備要軍演,可能計畫在十一月前展開以干擾地方選舉,並驗證其如果在2024總統選舉採取類似作為的可能反應。這類似將1995年7月到1996年三月,近八個月時間三次對台飛彈試射的政治恫嚇,從今年十一月到2024年初選舉前再上演一次,但規模更大以達到類隔離效果。因此怪罪是裴洛西訪台導致中國以軍演來反應就是倒果為因,也是在幫中國對台武嚇的行為卸責。

此次網攻有造成部分效果,但並沒讓台灣社會因此驚惶失措,只是這個現象顯示過去在馬政府時代對中國「開大門、走大路」的禍害,以及包括政府委外標案在內國人習慣以最低標處理,導致承包廠商有限的毛利下,在作業時會更傾向選擇中國製的產品與服務以降低成本。不少「中國製造」在此次就成為中國駭客入侵的路由器。這是台灣要盡快想辦法處理的國安議題。

再者,雖然經濟制裁的項目頗多,且多集中在食品業與農林漁水產等,還禁止輸入中國海砂進入台灣,但是整體而言,這些制裁結果影響台灣對中貿易約百分之零點零四,資通電等產品不在制裁行列。顯示台製的資通電產品攸關中國生計,因此不在制裁之列,但輸中食品等在中國替代率高,因此立即被放入制裁中。

中國對台新白皮書的玄機

就在中國軍演宣布結束後的第一天(八月十日),中國國台辦、國新辦聯名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是繼1993與2000年的白皮書後,另一份新白皮書。也因為白皮書發表當天,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就帶團出訪中國,引發國人譁然,認為在中國持續以軍力擾台之際,出訪中國絕不是好主意。也有人說國民黨被共產黨騙了,主張就在夏立言確定出訪時,中國公布這份白皮書以造成國民黨向中乞和的印象。

去年底中共「十九大六中全會」除了提出第三個歷史決議外,也提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今年七月七日,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在官媒《人民日報》發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推進祖國統一進程》長文,國台辦在八月十日又出現這個《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

至今大家都還在猜這個總體方略的定性、內涵與重點是什麼,但後兩個文件,則明確指出中國對台策略就是全力促統,在這次的高強度軍演後,甚至可以認定中國已經放棄政治說服,而是意圖透過軍力威嚇與類封鎖逼使台灣投降,或是直接以軍力佔領台灣。

台灣在胡錦濤時代會區分「反獨」與「促統」,甚至也有不少分析家認為中國的作為是「反獨高於促統」,言下之意是只要台灣沒有宣布獨立或明顯朝向獨立,中國就不會有軍事作為,因為軍事措施是拿來反獨的最後手段。但在習近平時代,這個區分已不再適用,對習來說,只有祖國的完全統一才是統一,不接受與中共統一就是台獨。有些人雖未宣布獨立但也不支持統一,這些人也是必須要鬥爭的對象。

細看這個白皮書,可以發現這個白皮書用了非常多的篇幅來論證中華民國是如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也添加了統一後如何看待外國與台灣的關係等過去沒有的項目。中國更是提到因為他不是舊金山和約的當事國,因此他是不認《舊金山和約》,意即中國是不承認這個戰後根據《舊金山和約》所架構起的和解體系。論證中華民國如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很明顯是針對蔡總統的「不獨」與「中華民國台灣」的論述。主張統一後的外國與台灣關係之安排,則意圖舒緩其他國家對中國併吞台灣之後的疑慮,告訴大家統一後「馬照跑、舞照跳」,與台灣關係不會有大改變,以降低這些國家在中國迫台或攻台時候的介入動機。

至於不認《舊金山和約》,還順便拉一些前蘇聯時代在內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蒙古、北韓等國家一起下海為其助拳,即便今天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蒙古等國不太可能會支持中國的主張。但這顯示中國有意改變這個二戰後所建立的國際體系。這是北京十分重大的意圖宣示,影響將會非常深遠。

此外,這次軍演國台辦直接點批評蔡英文總統,相對過去都只說「民進黨當局」但這次是「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蔡總統被點名,還被放在首位。

中共點名蔡總統,顯示中國似已對蔡總統做出定性。這可能是隨著蔡總統任期即將屆滿,對中共來說是個不具未來性的政治領導者,因此會藉由對這位將下台的領袖窮追猛打,讓後面會接手的領袖知道中國的好惡與紅線。類似的作為在2005年小泉純一郎任首相最後一年時也發生過。中國當時對小泉瘋狂批評,但對即將上台,立場較小泉對中更強硬,對台更友善的安倍略過不說,就是類似的操作。

從隔離到封鎖再到入侵,灰色地帶到戰爭變成連續譜

這次軍演從封鎖先展開,繼之以軍機侵擾與軍艦包圍,之後再針對某一正面展開高強度的飛機與軍艦侵擾,如果這是中國的侵台作業流程,可能顯示展開攻台前會先有一段不算短期間隔離甚至是封鎖,如果沒達效果後就直接發動攻擊。

如果這個操作假設是真的,那麼所謂台海危機就不會是要預備中國進行的短期高強度戰爭,而可能會先有一系列的灰色地帶,先建立中國在進攻前的有利戰略位置,在兵臨城下但勸降無果後,再對台灣發動攻擊。這個情境也意味著灰色地帶到實體軍事衝突不是兩個分立的狀態,而可能會是個連續譜。利用灰色地帶壓迫但低於戰爭作為,先減低美國早期軍事介入的動機,在中國對台優勢已成後再發動攻擊,屆時美國可能連協防都來不及,或是協防也會力有未逮。

如果是這樣,美台防衛討論習慣將反登陸作戰與灰色地帶衝突做出人為區分,部分美方人員甚至主張資源配置應該以前者為先,認為後者不是重點,這種思維就十分不適宜。畢竟要能成功防衛,就必須讓對手攻擊發起的位置越不利,我方防衛成功的機率才會越大。沒有平白無故奉送對方海空域的道理。更何況台灣是海島,固然這是對方的渡海登陸不容易成功,但如果採封鎖戰,台灣的困境就很明顯,除非美國已承諾會與中國對幹,否則還是要台灣突破封鎖以讓外國物資支援可以到台灣。更何況台灣面積狹小縱深有限,在地理空間的一再退讓只會壓縮台灣可以迂迴的空間。

烏克蘭開闊的土地使其容易被進攻,但也因國土面積龐大,使其可以以空間換取時間,而與烏克蘭接壤的歐洲友盟不少,這也讓烏克蘭相對沒有這種被鎖的憂慮。因此中國如果對台作為在一開始採取的是封鎖而不是直攻台灣,顯示中國的確從俄羅斯攻烏的慘痛經驗吸取教訓,想透過封鎖與長城大火力武器,在斷絕外援下威迫台灣投降,或是希望可在消耗台灣防衛力到一定程度後,再派軍解決台灣。

台灣必須爭取恢復原先的現狀

現在的重要課題是如何恢復軍演前的現狀。中國已經說過否定台海中線存在,親政府評論家也說這次軍演就是要建立新的現狀,日後會更以抵近軍演直接壓迫台灣,要讓台灣人民不僅具體感受,還要親眼目睹解放軍的威力。因此如何不讓中國的意圖得逞,否則一旦成為新常態,不要說台灣的空間被壓縮,連從台灣出發偵蒐中國的能力與自由度也會受到嚴重干擾,中國屆時攻台作為就可能不是現在先經動員集結,然後再逐步向戰區移動等的標準作業,而是其對台的大規模抵近軍演與位置,就會使其形成美國海軍陸戰隊所稱的即時可用軍力(stand in force)。對台灣威脅會很大。

美國反應有許多進步空間

要恢復演習前現狀不能只靠台灣,與美國及其他友盟的合作十分重要,如何透過持續不斷的多國在台海的軍事存在,長時間佔據物理空間,使中國無法如其所願輕易取得這些空域與海域,會是十分重要的。

此次中國軍演規模遠較1996大上許多,但美國的反應卻不比當時的作為。固然美國在發現中國發射飛彈越過台灣上空後有展開外交動員,包括G-7、美澳聲明、美日澳三方聲明、甚至東協也為此發聲可能也與美國國務卿當場參與東協外長會議等有關。只是中國這次的作為明顯的已經違反《台灣關係法》中「封鎖、制裁」等美國必須應對的項目。但美國並沒有引用《台灣關係法》,似乎著重是否出現實質的軍事入侵,但是類封鎖與經濟制裁問題沒有著墨。雖然經濟制裁項目有限,對台灣的類封鎖更像是類隔離,但沒有對此回應本身藉會對中國送出危險的信號,導致不合宜的政治解讀。

此外,中國飛彈進入日經濟海域,雖然不是進入日本領土,但這個情形也應該出現美日同盟攸關日本防衛的聲明。但美日可能因忙於其他事務而不作聲。但中國看在眼裡,會如何看待美日同盟呢?當日本受到威脅都沒啟動,北京又會如何預期當台灣受到威脅的美日同盟回應呢?

日本明顯感受到「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日本共同社報導,習近平下令飛彈要落日日本經濟海域以警告日本,而日本也因此次軍演,具體發現安倍生前主張「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真確性。此次軍演不僅改變兩岸關係使其朝向軍事衝突化,也讓日中關係急轉直下,日本現在認為中國在攻台前,真的可能會先對日本發動攻擊,不僅包括駐日美軍基地,還會包括日本自衛隊基地在內。

日本年底的三大戰略文件,國家安全戰略、國家防衛指針、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等,應該會因此次事件而有所改寫,日本如何應付台海衝突的份量肯定會加重,預計在明年展開的美日防衛指針修正作業,也可能會因應台海有事而提早啟動。

印度作為已嚴重影響QUAD的戰略信用度

印度在此次對台威脅軍演的立場缺席,是QUAD沒有針對中國發聲明的主因。畢竟美日澳已經出現三方聲明。雖然先前對俄羅斯已與其他三國有分歧,但印度此舉對於QUAD的區域信用度卻有很大的傷害。畢竟印度是因為想拉俄制中而在烏蘭被侵略一事採與美日澳不同態度,但當中國對台灣明確威脅時印度還惦惦不作聲,印度就不再會被認為是一個可信任的夥伴了。雖然之後印度還是出了聲明,以不點名方式說了中國一下,但「too little too late」,對QUAD信譽傷害已成,對印太安全情勢將會有負面影響。

中國議題會支配2022到2024的台灣選舉

中國外交觀察家預期在二十大結束後,習近平對外作為會更強勢,特別是對台灣。國際共識是習在二十大前不會對台灣動手,但即便如此,習依然打破預期,不惜冒擦槍走火的風險,以高強度軍演壓迫台灣,並對日本展開軍事恫嚇。二十大當習沒有後顧之憂時,對外動作肯定會更強。

這意味著從年底到2024年總統選舉,中國威脅力道會極度強化,台灣對此的因應基本就應以備戰為基礎,為最糟糕狀況做準備以便使美好的事物有機會到來。除強化防衛力外,建構外交結盟更會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了。

留言評論
賴怡忠
Latest posts by 賴怡忠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