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將至,虛無襲來──2022選後觀影

雨夕
952 人閱讀

前幾天,韋伯辭典選出了2022年度關鍵字 Gaslighting,煤氣燈效應,或者情緒操控。韋伯編輯給出的釋義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嚴重誤導某人的行為或做法。」大概的意思是,透過刻意扭曲的訊息,不斷地否定和質疑某人,使其懷疑自己的認知,從而產生消極的態度,放棄質疑和反抗,下意識地順從操控者。在這個字的原始出處的同名電影裡,一個男人試圖讓他的妻子相信她快瘋了。他在閣樓上的神秘活動導致房子的煤氣燈變暗,但他向妻子堅持說燈光沒有變暗,她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覺。

最近幾十年以來,電腦和網路科技的出現,大幅改變了人類社會的表相和深層結構。最近的例子是影音媒材的deepfake和社群網路上的fake news,以及基於人工智慧的大數據分析帶來的消費誘導和廣告投放。這些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真假難辨、刻意引導的訊息,在不設防的社群網路傳播之下,對一般來說沒有專業分辨能力的普通民眾,造成極大但不外顯的心理影響。

虛實難辨,庶民茫然

除了明顯惡意的電話和網路詐騙、政治網軍宣傳、國與國之間的認知作戰(超限戰)之外,最普遍也最隱晦的,其實是無所不在的矛盾信息、誘導信息的隨時隨地的強勢滲透,這些信息灌輸如同煤氣燈效應,造成認知混亂,衝擊了庶民的價值觀,打擊了庶民的自信心,讓他們變得「無自信、退縮和消極」。

今年以來,台灣疫情的爆發、烏俄戰爭、全球經濟衝擊……等等事件,都伴隨著信息過載的巨大壓力作用在台灣民眾身心之上。民眾感覺到「世界即將甚至已經發生鉅變」的氣氛,但他們的專業知識、認知能力、生命經驗都無法處理這些帶著傳播優勢排山倒海而來的大量強勢信息,他們不理解這些複雜事件的脈絡,過去和未來,看不透表象和後設意圖,不知道對自己的生命會有怎樣的影響,人人都能感受到「似乎有大事發生了?但我該怎麼辦?我又能怎麼辦?」的焦慮。

超過自身負荷的壓力引起的焦慮經過煤氣燈效應的催化,表現在政治態度上的影響就是悲觀、消極、無感、犬儒、保守的路線選擇。這也是這次台灣地方選舉保守黨派席次上升的根本原因。

白衫軍與318有著「典範轉移」效果

作為對比,2014年的台灣社會,在聲援洪仲丘的白衫軍運動和佔領立法院的318運動等等劃時代的「典範轉移」事件的催化下,社會集體意識展現出的是樂觀、積極、自信、充滿活力、傾向大膽改革的政治選擇。從而有台北市長選舉的熱潮和基隆、桃園、新竹、台中、彰化等選區的執政權轉換。

從政者最關心的也許只是權力,但權力或者政治利益並不是過去八年的「改變」影響最大的部分,也不是過去十幾年信息革命影響最大的部分。

社會的集體氛圍影響著所有人,樂觀的時代裡所有人都覺得自己變強了,於是勇於挑戰,勇於冒險。悲觀的時代裡所有人都覺得自己變弱了,於是尋求小確幸,拒斥風險。焦慮導致負向的思考,退縮的傾向形成虛無的態度。弱者的虛無主義導致的結果是自我放棄:放棄好奇心,放棄學習新事物,放棄抵抗,「放棄治療」,從而陷入無法擺脫的向下迴旋,墜入漩渦,被吸捲進更底層更弱勢的情境。表現在經濟上就是疫情之後全球貧富差距擴大,從個人到國家都是。

一場場「偽裝成選舉的戰爭」

關於這次選舉,早有人說,習近平上任後的台灣選舉,越來越像是一場場「偽裝成選舉的戰爭」。美國2016大選後,學者分析選戰中社群媒體上的各種人為操縱的痕跡和影響,普遍認為:外部敵人對美國選舉的操弄,其目的並不在於某黨某人的當選或落選,而是藉由激化美國社會的裂痕,鼓吹民粹化的對立,從而從根本上削弱民主制度的力量。所以這些敵人會同時資助、散播不利於選戰雙方的信息,導致雙方支持者的互相仇視,抹煞任何可能的對話和理解,從而將民主的品質劣化成為民粹,對民主社會造成嚴重的、本質上的傷害。

台灣的情況也是如此,舉例來說,偏綠的社群媒體中,除了極度扭曲地醜化藍營人物的言行,還會同時挑出一些代表性的綠營人物,將其戴上「內奸」、「叛徒」、「暗樁」、「內應」的帽子進行鬥爭。而在偏藍社群裡,罵「朱隊友」、「韓總機」的情況也不遑多讓於唾罵蔡英文詈罵民進黨的聲浪。凡此種種,都有「台灣被見縫插針」的味道。敵人的目的並不在於強調自身的主張,支持某人或反對某人,而僅只是在破壞民主,破壞討論,破壞任何可能的共識或溝通理解,不論藍綠白黃陣營。

對一般民眾來說,這些怵目驚心的激情,帶來的是厭惡的感受,直觀的排斥,排斥政治、排斥理性、排斥任何建設性溝通,最後就是排斥民主。甚至認為中共所宣傳的「集權比民主更有效率」統戰謊言竟有幾分真實不假。

全球的趨勢是動盪、混沌和不安,台海的趨勢是戰爭選舉化,侵略日常化。這是不同的事件,也是相同的事件。世界和台灣都面臨掙扎,需要清晰的頭腦來分析,也需要有效的社會溝通網絡來共同建構解方。在這一點上,日趨「點擊率導向」的媒體是台灣的軟肋,而爭浪逐潮的政治人物則是幫兇。

柯文哲攀附著混亂的階梯奸笑

爭浪逐潮的政客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柯文哲。柯的崛起,應驗了影集《權力的遊戲》中的名句:「混亂就是階梯」。柯並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沒有領導者的願景。但他善於利用人心,利用人心中的渴望、恐懼、不滿等無處抒發的情緒,利用通俗而民粹的口號,將自己塑造成公民的救星,超越藍綠的更高境界的存在,吸引了大批對藍綠兩黨都不滿意但卻無處寄託的中間游離選民。在混亂的時局中挾之以與民進黨交換,攫取了台北市長的名器。但他一上台,就顯露出空洞的思考能力,充滿刻板印象的意識形態,上竄下跳的言行,以及對權力地位的野心,剽竊民主先輩的黨名,以為權謀就是政治的一切。

圖片來源:翻攝自蕭瑩燈臉書專頁

帶動社會國家跨步向前、挑戰困難、承受打擊、堅持方向和信心的,並不是意識形態、現實利益或者政治權謀,而是社會和族群的共感和熱情。過去幾年來帶領台灣社會做出改變並且保持信心、懷抱希望的,並不是政客,不是蔡英文、蘇貞昌,不是朱立倫,更不是柯文哲、韓國瑜。他們只是抓住了時代潮流裡的方向和機會。

一個傑出的領導者,是能在危難的時刻鼓舞人心,在艱難的抉擇中正確判斷,這樣的領導者當然難尋。過去幾年裡,推動台灣公共領域的改變和進步的,不是某些人,不是政黨,而是2013年的白衫軍運動和2014年的318運動等等曾經閃耀過的激勵人心的大事件的餘暉。是基層草根自發性的公民參與,催化了熱情和希望,推動了台灣的轉變。

現在這些歷史性時代事件已經過去,公民已經幾乎失去了那股像是初昇的朝陽般熾烈燃燒著的,參與政治、改變未來的渴望。

是誰讓我們越來越「寒心」了呢?除了那些鑽營算計、自私苟且的政客們,還能有誰呢?

留言評論
雨夕
Latest posts by 雨夕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