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藝術家對抗以贊助藝術聞名的鉅富家族,《所有的美麗與血淚》有著毫不遜於劇情片的衝突戲劇元素。攝影名家南戈丁(Nan Goldin, 1953- )於一九七○年代嶄露頭角,在許多藝評者仍獨尊黑白攝影之時,她用包括拍立得相機在內的彩色攝影,記錄她所混跡的社會邊緣群體(同志與跨性別者、藥物使用者以及東岸激進藝術創作圈),並以自身私密生活為創作題材,深入探索性、身體、性別、權力乃至親密關係的暴力和創傷,細膩呈現美國當時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開創了「私攝影」這個創作類型。南戈丁大膽原創的作品終獲藝壇肯定,作品被重要的藝廊與美術館展出與收藏,並獲得許多大獎。
前衛藝術家 VS 鉅富家族
南戈丁對上薩克勒(Sackler)家族的原因嚴格說來與藝術無關。2017年,南戈丁公開她剛戒癮成功,之前她手腕疼痛,醫師讓她服用鴉片類(opioid)止痛藥奧施康定(OxyContin),卻導致她對這個藥成癮。生產該藥的普度製藥(Purdue Pharma)宣稱研發出讓鴉片類口服藥在體內緩慢持續釋出的技術,不只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慢性疼痛,而且不易成癮。在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許可之後,普度強力行銷奧施康定,獲得巨大的利潤,也讓普度的擁有者薩克勒家族取得巨大的財富。
奧施康定引爆一場重大的社會災難與公衛危機
事後證明奧施康定還是有相當的成癮風險。病人服用後往往為了滿足癮頭而不斷增加服用劑量,或是將藥丸碾碎從鼻腔吸食以求速效;還有許多成癮者改向毒販購買海洛因或使用更強效的芬太尼(fentanyl)乃至混用不同藥物。結果導致許多劑量過度的死亡意外以及非法藥物販運的犯罪問題。奧施康定引爆一場重大的社會災難與公衛危機,影片拍攝時,美國已約有五十萬人死於鴉片類藥物過量。
普度製藥遭指控隱瞞資訊、刻意誤導與不當行銷,面臨許多求償訴訟,薩克勒家族卻積累龐大財富,不只切割責任還以慈善家之姿大手筆捐贈博物館和醫學研究機構,許多地方都聳立著以該家族姓氏命名的研究中心與展示廳。南戈丁對此極為憤慨,她接受訪談、發公開信、出席聽證會作證,並糾合受害者親友成立簡稱為「痛」(P.A.I.N.)的運動團體「即刻介入處方藥物成癮」(Prescription Addiction Intervention Now),對薩克勒家族發動抗爭。
成員會偽裝成參觀者在館內展開抗議行動。在大都會博物館的薩克勒展廳,他們突然一起高呼口號、將寫有奧施康定藥名的藥瓶丟入廳中水池;在古根漢博物館,他們在中庭各樓層的走廊同時掛出抗議布條,並從高處灑下寫著標語的處方籤。漂浮水面的藥瓶、透天中庭高處飄下的大量紙片,乃至其他參訪民眾的反應,都使得這些抗爭具有奇特的美感和動力,彷若一場場行動藝術的演出。《所有的美麗與血淚》記錄了抗爭的籌畫、參與者遭遇的困難壓力以及現場動人的難忘場面。
南戈丁精采的成長史來自血淚
這場運動只是亮點之一,影片用更多篇幅回顧南戈丁的成長與創作歷程:出身保守的郊區猶太中產家庭、父母和女兒的相處有重大問題、有同志性向但被迫壓抑的姐姐多次進出精神病院最後自殺;南戈丁逃家,養護機構的好友開啟她思考與攝影創作的路程;在波士頓與紐約她和同性戀、變裝者與跨性別者交往與共同生活,探索自身性向,為買底片而在性產業工作、在類似女性公社的酒吧/激進聚會所工作、旅行、遭男友家暴……這些經歷都成為她創作的題材與動力。南戈丁在片中自承,回首從前有許多醜陋與難堪,但人生至此是到了該揭露面對的時刻了。這位不凡藝術家的創作生涯所有的美麗確實來自血淚。
影片呈現南戈丁的生命史還有兩點值得一談。一是她長年和藥物的糾結。她在混跡邊緣圈子就曾使用毒品,接受過戒癮治療,而她和自殺的姊姊早年都曾服用鎮定劑煩寧(valium)。其次,在這場抗爭之前,她其實已參與過美國另一場和醫藥有關的重要運動。年輕時和她相扶持成長、志同道合的藝術夥伴,在愛滋病大流行時有多人染上此一當時還沒有有效療法的新興疾病,在過世前以沉痛犀利的創作進行抗議,批判雷根政府和教會對這場瘟疫的漠視和汙名化。
片中提到「愛滋行動」(ACT UP, 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這個運動團體當年採取高度展演性質的抗爭策略,給P.A.I.N.帶來重要啟發。確實,南戈丁等人在美術館抗議時集體躺下象徵鴉片藥物成癮危機死者的象徵姿態,就直接來自當年ACT UP的作法。
導演蘿拉.柏翠絲(Laura Poitras)以美國監控體制吹哨者史諾頓(Edward Snowden)為主題的前作《第四公民》(Citizenfour, 2014)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等多項大獎。有些以社會運動為主題的紀錄片,低成本克難製作常會帶來粗糙的戰鬥風格。《所有的美麗與血淚》不是這樣的作品。高度專業的後製、節奏流暢的敘述、洗鍊的剪接、精選的配樂以及大量的檔案影片,在在顯示本片製作成本並不低。片中某些最精彩的片段,生猛的影像大多來自南戈丁當年還在邊緣時的創作記錄。
作為探討重大社會議題的紀錄片,本片不足之處也很明顯。《所有的美麗與血淚》和《第四公民》同樣強調弱勢個人在逆境中以勇氣和智慧對抗遠為強大的對手,而片中呈現的薩克勒家族就像《第四公民》中的國安機構一樣:強大冷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卻也同樣面目模糊。在美國,訴訟通常是揭開大企業秘密面紗最有效的手段。針對普度製藥的訴訟以及相關的調查報導,都揭露出許多重要的資訊。可是本片對薩克勒家族其實著墨甚少,對美國藥物成癮危機也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其社會與政治經濟層面。
《疼痛帝國》揭露製藥王朝的醜陋
帕特里克.拉登.基夫(Patrick Radden Keefe)在《紐約客》(New Yorker)刊出的重要報導,是南戈丁得知薩克勒家族在這場成癮危機中關鍵角色的重要資訊來源,基夫也在本片露臉接受訪問。基夫最近將其調查報導擴大寫成廣受好評的專書《疼痛帝國:薩克勒家族製藥王朝秘史》(Empire of Pa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Sakler Dynasty),中譯本最近剛在台灣出版。有興趣者可以從該書找到豐富的相關資訊。
若將本片當成政治電影來解讀,其重心或許是南戈丁一生念念在茲的性別政治。本片精彩而動人地描繪了她從美國壓抑的中產郊區邁入後龐克、反文化的激進創作世界的生命歷程。針對薩克勒家族的抗議,可視為耳順之年的藝術家再次以肉身與創痛作為材料的最新創作。本片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或許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南戈丁的投入參與。
影片結尾南戈丁和父母一起打開姊姊過世前的筆記,內中抄錄了作家康拉德的一段文字,描述主角在為時已晚時對自己生命的了悟。《黑暗之心》的創作背景是比屬剛果恐怖的殖民統治,是對殖民權力與資本主義剝削的鮮明刻劃。南戈丁的姊姊閱讀這部描寫殘暴大時代的小說,擷取的卻是書中感懷個人生命的悲愴文字,出乎意料地構成本片十分適切的尾聲。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是現代西方醫學史與科學史,尤其是英國熱帶醫學史與傳教醫療史,並致力推展西方醫學史的研究與教學。代表作是《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
- 出沒在德意志大地的歷史幽靈──評《歐洲鬼地方》 - 2023 年 4 月 4 日
- 創傷、創作與抗爭的華麗紀錄:評《所有的美麗與血淚》 - 2023 年 2 月 24 日
- 疫情的裂痕、記憶的政治:林文源與「記疫」團隊 - 2023 年 2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