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正死或不可,這是個問題

管中祥
1K 人閱讀

日前傳出資深藝人劉文正因心肌梗塞過世,前經紀人夏玉順成了各大媒體證實死訊的消息來源,但不到一天,劉文正的家人出面否認,夏玉順也改口說劉文正仍然活著,雖是「烏龍」一場,但消息卻已鋪天蓋地四處亂竄,不少人信以為真,也傷透歌迷的心。

夏玉順說詞反覆、利用媒體、耍弄社會、傷害歌迷非常不該,但這件事卻也再次反應出長久以來新聞查證的問題。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跟風之下,太多媒體懶於查證

大多數的媒體一如以往,沒有查證就跟進報導,雖然大家都覺得查證很重要,但在新聞過度競爭環境下,這種「跟風」早已成為慣性,即使有錯,鋒頭一過,依然故我,荒謬的新聞景象似乎已是台灣傳媒的日常。

有些媒體相對認真,直接取得夏玉順的說法,或與其再作確認。夏玉順曾是劉文正的經紀人,亦是台灣演藝界極具資歷的前輩,人脈也廣,自然會讓人覺得說話可信,媒體報導能有所本,引述其言實屬正常,誰也想不到夏玉順會推翻自己的說法。

不過,即使夏玉順是相對可信的訊息提供者,但有時新聞報導只有單一消息來源並不足夠,就如同衛星電視同業工會自訂的《新聞自律執行綱要》第十八條所說的:「針對所有消息內容,包括網路資料或外電消息,均應多方求證,避免單一消息來源。」

儘管查證頗難,但有人提出疑點後就不該盲跟

然而,劉文正退隱多年,生活極度低調,少與外界接觸,年輕的記者對他又不太了解,要查證,的確有點困難。不過,劉文正「過世」的消息傳出沒多久,《聯合報》的資深記者楊起鳳就引用劉文正近親好友的說法回應夏玉順的爆料,隨後也在《死訊搞烏龍?三線索直指「劉文正活著」真相》的新聞中質疑劉文正死訊的可信度。

楊起鳳當然沒有聯繫到劉文正本人,而是訪問了劉在新加坡的友人的友人,知道了劉文正在「死訊」出現的前一天才和朋友通過電話,與夏玉順的所稱死亡時間並不相符。不只如此,楊起鳳還從劉文正的好友崔台菁,以及子弟兵伊能靜與裘海正的回應質疑傳言真偽。報導說:

「崔苔菁聽聞噩耗後,透過友人回應:『尊重文正多年低調隱居的習慣,不便多說,我會為他禱告。』,裘海正則在臉書寫下:『如果我對劉文正大哥『不熟』的話,知道他一定會跳出來澄清這是假消息,所以,重點來了….本來劉大哥就不愛被打擾,那爆這料的理由是?』伊能靜更從激動痛哭到後來表示不回應跟談論有關劉文正的一切事情,這和一般如果知道恩師走了的反應很不一樣。」

上述的描述並無法證明劉文正是否死亡,但透過這些「旁證」卻也顯示劉文正的死訊傳聞的確可疑,不過,楊起鳳並不像其它媒體接受夏玉順早先的說辭,反而更進一步檢證消息來源。

「唯一」查證來源說謊導致媒體亂報

夏玉順是許多報導中主要,其至是唯一的消息來源,雖曾與劉文正關係親近,在藝能界又有一定「權威」,但就能代表他的說法一定為真?夏玉順說劉文正已死,他又是如何知道的呢?親眼目睹?參加過喪禮?還是有其它特殊管道?都是需要進一步的確認與檢視。夏玉順說他的消息是從甄妮、冉肖玲那裡聽來的,於是,楊起鳳致電人在香港的冉肖玲,冉雖表示消息可能是真的,但也透露是聽圈內友人說的。換句話說,即使是夏玉順的消息是冉肖玲告知,但她也無法確認訊息是否可信。查證到此,夏玉順的說辭當然需要保留,媒體記者若能花費同樣功夫,有此豐富人脈,傳聞應該也會到此為止。

後來,劉文正的二姨李庚濟也出面否認,同屬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也再透過李庚濟的好友張美琪確認此事。

討論這樣的現象,其實不必談什麼高深的新聞理念,即使只把新聞當作是商品,傳達正確的資訊仍是新聞產品最基本的元素與價值,新聞若失去「事實」的基本要件,只能算「謠言」而非「新聞」,而一個常爆錯料、販售傳言的媒體,也很難在市場上長久生存。自古以來,人們對新聞本就存在娛樂、八掛的需求,但主要的目仍是要得到正確的資訊,作為食、衣、住、行、育、樂,乃至政治選擇與判斷的依據,但新聞失去基本的查證的功能,這項產/商品也失去了它的本質與價值,人們無法滿足,不再信任,自然也不會觀看與購買,也難怪新聞媒體的收視越來越差,生存環境也越形惡劣。

話說回來,新聞查證雖然重要,但並非所有新聞都容易查證,不容否認現實操作的確會有困難。確保新聞正確性也不是單一記者的責任,而是個新聞團隊的義務,得分工合作、共同承擔,不僅涉及到新聞機構的守門系統,甚至和整體傳媒環境有關。

採編應該合作無間

理想上,新聞產製必須要有基本的「採訪」、「編輯」過程,記者在前線採訪同時查證,傳回來的新聞再由編輯室進一步整理、補充與確認,才是相對完整、妥善的工作流程,而如果記者、編輯夠資深、人脈夠豐富,更有機會發現錯誤與疏漏,新聞也會更加完整。

然而,在新聞高度競爭的數位時代,生存的壓力及複製的便利都可能是造成難以,或不願查證的原因與理由,不合理的商業環境,讓只想獲利的媒體不斷擴大業務,但同時卻節省成本、裁減人力,壓縮工作者的勞動條件。記者不但要採訪,還要得自己的上稿,有時甚至得擔任社群小編,自己的文章自己推,沒有編輯人員確認,缺乏資深編輯把關,新聞媒體失去守門能力,錯誤及虛假訊息自然漫天亂飛。

只是,錯誤報導不只傷害媒體的商譽、失去讀者的信任與支持,無能或不願查證的媒體更是假消息的溫床,對民主政治、日常生活更是傷害。

新聞工作分秒必爭,高度壓力下的產製過程,不可能不會有錯,事事謹慎,並從中發現問題,改正錯誤反而是更重要的事。而如果新聞機構能堅持相信「新聞的正確比速度重要」;媒體老闆願意容許新聞工作稍微慢一點、讓記者判斷資訊時有時間多想一點、願意培養資深記者建立人脈,投入資源建立更完善的查證與除錯機制,與工作環境,也許對自己、對新聞業、對社會的傷害也許就會少一點。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長期關注媒體改革與人權,「燦爛時光會客室」節目主持人兼製作人。

留言評論
管中祥
Latest posts by 管中祥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