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何時才能有自己的氣候政策?

詹順貴
359 人閱讀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是中國漢朝樂府非常有名的一首民歌,在文學上都詮釋為果敢堅毅的女子爲表達對情人忠貞不渝的感情,指天劃地為誓,以5種自然界少見的異變現象:「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作為斷絕情意前提的動人情詩。這5種異變放到現今來看,是不是與大地震或暴雨沖刷造成山崩、河川改道,嚴重乾旱、冬雷夏雪、非旱即澇等大自然複合性災害與極端氣候型態很貼近呢?這些景象,應非詩人憑空想像,而是一代代先民生活經驗累積的資訊。

直到今年5月初,台灣歷經將近一年的極端乾旱,除翡翠水庫外,全台水庫幾乎都接近見底,但自7月底以來短短10天的強降雨,不僅連幾座大型水庫必須洩洪因應,更造成不少崩塌、橋垮與淹水災情。為求收視率,電視頻道不斷播送相關景象與記者置身淹水路面的畫面,似乎又陷入應該要建造更高更大鋼筋水泥擋土牆、鋼構橋樑的迷失,以及等待下一次更極端的氣候型態帶來更大的自然災害予以沖垮的宿命輪迴,此外,不能或無法忍受淹水的情緒反應,也再度被渲染出來。

其實,面對極端氣候型態,氣候專家提出的因應策略,除從「減碳」進到「淨零碳排」外,較為人忽視但可能更重要的是「韌性調適」,因為前者涉及各國政經條件與國際競爭,要幾個主要排碳大國衷誠攜手合作,知易行難;後者則是各國政府為了保護自己人民而不得不做的職責。所謂「韌性調適」不是讓人民理所當然誤以為災害不會發生,以暴雨帶來的洪氾淹水為例,是指不怕淹水、縱使淹水致災程度也有限,除了危地不居外,還包括社會面或經濟面的復原能力強且復原速度快,但絕非完全不能淹的老舊築高堤圍堵、把清澈且生態盎然的溪流整治得三面水泥光卻一片孤寂的防洪治水概念。

近幾天在電視上可以看到總統、行政院長、相關部會首長與地方縣市首長迅速勘災,並從寬認定農損、從速補助。這固然值得肯定,但筆者更希望蔡政府能同時趁機說明宣導上述「韌性調適」,並將此次10天的強降雨視為一個具體而且會一再發生的氣候危機,於未來3個月內提出具體的氣候行動計畫,以補足蔡總統於今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所宣示「政府已經開始評估及規劃台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的可能路徑」,卻迄今未見的路徑、期程評估規劃成果。聽聞總統府曾於8月5日開會討論上述路徑研擬的情況,但不知結果如何,期待盡速公開相關資訊並考慮召開幾百場公民會議與一場國是會議。

圖片來源:翻攝蔡英文臉書粉絲專頁

為什麼有希望能在3個月內提出的期待?因為趕在今年11月將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召開的COP26(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6次會議)前3個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於8月9日公布最新氣候變遷報告,指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當初設定希望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已岌岌可危,極可能在2030年左右就會被打破,比IPCC3年前的推估快了10年,其公布時機的選擇,似乎是希望藉此提醒前來參加COP26會議的締約各國能帶來各自更積極的氣候行動計畫。

美國總統拜登的氣候變遷特使凱瑞表示IPCC的報告內容很直白,如果我們持續毫無作為,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從極端高溫到野火蔓延、暴雨到洪水,強度與頻度都只會越來越強。只要想想從去年底到今年1月間,屬乾旱沙漠地區的中東與非洲撒哈拉,都罕見地下了大雪;再看看今年7月至今,中國多地、中歐發生嚴重洪水,洪災嚴重的德國還同時發生森林火災;其他像美國與加拿大西部持續不斷的森林大火,地中海與愛琴海一帶國家希臘、土耳其野火蔓延不斷,地面溫度更曾飆破攝氏50度;西伯利亞近幾年幾乎都出現高溫與發生森林大火,其中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境內的薩哈自治共和國因為遇到150年來最乾燥的夏天,森林大火延燒約一個月,燒掉相當於40%台灣面積的150萬公頃森林,整個俄羅斯東部幾乎都籠罩在濃煙裡等現況,可知氣候危機,絕非危言聳聽,而是現在進行式!

歐盟氣候政策主席提孟思(Frans Timmermans)雖認為目前仍有時間阻止「失控的氣候變遷」,前提是全世界必須實施淨零碳排政策,他強調這是一場全球危機,歐盟上月宣布的氣候計畫,正是要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並呼籲各國要更快制定相關政策。歐盟是在7月14日公布名為「FIT FOR 55」的氣候變遷計畫,具體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意在將近十年的環保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內容涵蓋氣候、能源、建築、碳交易、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稅賦等面向,以驅動經濟和社會轉型,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課徵碳稅,以及2035年起禁售新的燃油車、柴油車與油電混合動力車,被譽為迄今最具雄心的對抗氣候變遷計畫。

台灣雖非《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但政府每年都會組團「遁入」民間團體前往參加周邊會議或邦交國舉行的論壇,宣揚台灣過往的努力與做了哪些國際合作。說「遁入」是因為中國因素而不得已,並非苛責,筆者更想問也衷誠期待的是這次能否有所不同?能否具體提出包括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路徑、期程,以及納入韌性調適國土規畫的氣候行動計畫?這不僅是向國際社會宣示台灣的決心,也是向台灣人民揭示政府並非只重視夕陽產業結構的轉型困難,更會積極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留言評論
詹順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