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準備好開放日本福島周邊食品了嗎?

詹順貴
626 人閱讀

去年底反萊豬進口公投,在同意票未達門檻而且不同意票還多於同意票的雙重否定下沒有通過後,日本福島周邊食品能否繼之開放進口?不僅重新浮上檯面,更是蔡政府下一個牽動國內外政經社會情勢的重大議題。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蔡總統已為日本福島五縣食品再進口定調

蔡總統於今年1月12日釋出「絕對會以幫國人健康安全嚴格把關為原則,以國際標準、科學證據為依據,來面對日本食品進口議題與後續的雙邊協商」的訊息,等同已經為此事定調,接下來就看蔡政府在過去3年為此政策做了多少準備?能否拿得出來說服國人支持?

特別說要看近3年蔡政府為日本福島周邊食品能否開放進口做了多少準備,這是因為福島周邊包括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5縣的所有食品,在2018年底因公投通過而被禁止進口迄今,此一情形與政府萊豬開放進口後,複決型的禁止進口公投沒有通過明顯有所不同。

雖然2018年的禁止日本福島周邊食品進口公投,當時執政的民進黨與行政院以尊重民意為由置身事外,但畢竟有779萬張同意票(反對票僅有223萬票)通過公投,具備相當民意基礎,雖然已逾《公民投票法》第30條第6項所定「經創制或複決之重大政策,行政機關於二年內不得變更該創制或複決案內容之施政。」的2年禁止變更期限,加上近3年國際情勢丕變,重新討論開放日本福島周邊食品進口,不僅合法也有相當程度的必要性。真正關鍵在於蔡政府拿什麼來說服國人(尤其2018年投下同意票的那779萬人)與輿論?是否曾自我評估或曾與長期關注此一議題的焦點團體對話以辨識能否說服得了社會?

2018年的公投提案,是凡日本福島周邊食品一律禁止進口,這是採「區域管制」(開放萊豬進口與否,則屬風險管理類型)。在2011年3月福島核災後,因輻射污染情況不明之下,先採「區域管制」固然是務實考量,但在有更多檢測數據、監測成果後,歐盟、美國、乃至美洲、亞洲、澳洲國家也都陸續解除全面性區域管制,回歸符合國際貿易規範以風險高低為依歸的邊境管理,目前僅剩台灣與中國還採「區域管制」,台灣想要加入印太戰略夥伴與成為CPTPP的一員,開放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為呼應前述蔡總統的定調,接下來就看行政院如何就福島周邊食品輻射風險高低依科學證據訂定標準、分類開放與分級管理等措施,盡快端出「能為國人健康安全嚴格把關」的完整食安機制。

有四個事項必須搭配周告

依筆者所見,蔡政府要說服國人接受開放日本福島周邊食品進口政策,至少應該揭露並積極對社會大眾說明以下事項:

1、過去3年,台灣有無或做了哪些本土科學研究與風險評估?這些研究評估有無特別針對如孕婦、嬰兒等敏感族群?研究評估結果如何?

2、基於風險高低的辨識,未來如要開放日本福島周邊食品,例如生鮮冷藏蔬果、冷凍蔬果、冷凍水產品、乳製品、嬰兒食品、礦泉水、海草類及茶類製品,另外如人工栽培香菇、寵物飼料、肥料、甚至幼鰻等未來會否一併被申請進口等,政府將會如何分類開放與分級管理?

3、根據上述研究評估成果與分類開放、分級管理政策,政府將如何訂定輻射標準?又將如何增訂或修訂日本食品輸入的邊境管理流程與內控稽核機制?食品輻射的邊境抽驗涵蓋率能提高到多少?邊境查驗業務的人力會增加多少?過去3年食品輻射檢測設備與台灣整體檢測量能建置或增加多少?能否從容負擔提升邊境抽驗涵蓋率的檢測量能已是國人疑慮?

4、如未來預計規定自日本輸入的某些類別食品須檢附產地證明,日本方提供的產地證明須是官方所出具的證明或民間組織出具即可?如是民間組織出具,是來自法定官方機關的授權或單純民間自律?如出現貿易爭議而有查驗必要,日台雙方未來開放福島周邊食品進口的協議,能否有司法互助的配套協議?

中國的戰狼式外交,固然惹怒歐盟、美、加拿大、澳、紐、日等民主國家,加上印太戰略成型,讓台灣的戰略地位重要性大幅提升,但國際間終究還是要講實際利益,也就是維護自己國家利益為優先。而日本支持與否,更是我國能否加入CPTPP的最主要關鍵,日本政府可以在台灣疫苗不足時送我們數量可觀的疫苗,但對於貿易公平性與長期貿易利益的堅持與否,還會反射到日本執政者在其國內的聲望與支持度,根本不可能將被台灣標籤化的一律禁止日本福島周邊食品進口政策放在一邊而無條件支持台灣加入CPTPP,因此,可以說接下來是看台灣政府怎麼出牌。

依目前國內情勢來說,剛結束不久的萊豬公投,不同票多於同意票,顯然公民在一定程度上更相信政府會為人民把關食安,人民也認知到自己有足夠的資訊與能力做消費選擇。

既然時機已到,蔡政府確實可以乘勢變更2018年一律禁止日本福島周邊食品進口的公投結果,但衷心期盼在正式宣布開放前,能先針對上述問題揭露相關資訊並積極向社會大眾說明,來安人民的心,以免爭議與對立再起,讓社會又要付出重大成本。

留言評論
詹順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