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訪問完中國返回巴黎的飛機上接受媒體採訪,就台灣問題要「歐洲人覺醒」,呼籲在台灣議題上不要跟隨他國議程,勿捲入美國和中國針對台灣的對抗之中,呼籲歐洲實現戰略自主,否則就會陷入「不屬於我們危機」的「陷阱」裡,「我們不想要在重要議題上依賴他人。」
以戴高樂傳人自居的馬克宏
呼籲歐洲實現戰略自主,避免淪唯美國的附庸,尋求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第三條道路,這樣的法國自主外交政策原則,深受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堅決主張獨立於美國的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主義影響。以前總統戴高樂的傳人自居,必須有獨立自主強權價值觀的馬克宏,不只在法國也在歐盟聲嘶力竭的倡議歐洲必須要實現戰略自主,所以,他在飛機上的發言,於基本邏輯上是沒有新意的,畢竟,在經濟、軍事、外交上不可過度依附於某個國家或某個群體的戴高樂主義,已被法國政府遵循了超過半個世紀以上,只是,他選錯了時機再次公開重申戴高樂主義。
馬克宏是在結束對中國為期三天的國是訪問後,發表這些言論的。中國政府在馬克宏訪問期間以禮儀為陷阱,超乎尋常的熱情接待,來刻意冷落對中國不假以辭色批評的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馮德萊恩3月30日就中國戰略發表非常堅定的演講不太可能讓習近平高興。
馮德萊恩表示:「很明顯,我們的關係在過去幾年變得更加疏遠,更加困難。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看到中國的整體戰略姿態非常刻意地變的強硬。而現在它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武斷行動所匹配。中國也在自己的周邊地區採取了更加武斷的立場。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以及與印度交界處展示軍事力量,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合作夥伴及其合法利益。」她強調,需要對中歐關係進行重新平衡,進而降低歐盟對中國的依賴避免自身承受額外的安全風險。中國媒體甚至用「眼巴巴看著中法簽下百億訂單,馮德萊恩黯然離場」來羞辱這個不請自來的「監工」。
詎料,法國代表團前腳剛一離開中國,中國就以11艘軍艦、60架飛機和模擬轟炸啟動包圍台灣的行動,以回應台灣總統蔡英文訪問美國加州並會見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北京當局開展這些軍事演習,被認為是在為發生衝突做準備,表達必要時會使用武力的決心。
作為歐盟頭人,馬克宏的棄台論讓人乍舌
在這個敏感時刻,法國總統在飛機上提戴高樂主義,並舉台灣為例:「加速台灣危機對我們有利嗎?沒有。更糟的是歐洲人自認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成為追隨者,根據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做調整。」換句話說,台灣問題不關歐洲的事,否則會有捲入複雜事務和將其升級的風險,還是離遠點好,這個自掃門前雪的態度容易理解,而且,沒有人指望馬克宏對敏感的台灣議題感興趣,更遑論指望歐洲軍隊直接介入台海衝突,愛麗榭宮在總統啟程前也已確立基調:將由中國來決定是否談及台灣議題。馬克宏在訪問北京期間,刻意避開台灣議題,認為在北京討論台灣問題並不符合法國的利益。
只是,馬克宏的涉台表述以及歐洲戰略自主權的主張,被認為是在最糟糕的時候發表了無用的言論,讓人感覺他把歐盟的團結一致,與中共的對台統一方案相提並論,尤有甚者,台海緊張情勢的濫觴是在美國,明明白白一副中共宣傳口徑,在台灣議題上似乎採取了中國的立場,顯然同意習近平關於歐洲不應干涉台海議題的觀點。這個無所謂台灣的態度,也坐實了在中國眼裡,有關台灣的場域中,歐洲的無足輕重,而且歐洲領導人如馬克宏等若沒有理由擔心台灣的命運,就完全不會影響中國對任何攻擊的經濟和外交成本計算。
在台灣問題上,馬克宏明顯保持沈默。對於中國以越來越好戰的措辭宣稱台灣是自己的領土,馬克宏說,這個問題不是由他來判斷的,他沒有發現中國有任何過度反應的傾向,而且,在這次訪問中,習近平表現出了如此不同尋常的熱情,「現在不是把一切搞亂的時候」。相較於馮德萊恩公開重申了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警告不要試圖改變現狀,馬克宏被批評他最大的錯誤是,他沒有重申維護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也沒有重申台灣公民民主選擇的合法性。自詡為歐洲領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印太地區大國,公開表達這一立場,對台海穩定裝聾作啞,勢必將弱化法國在印太地區的信譽。
親中遠美的馬克宏會重傷法國
馬克宏沒有與中國保持距離,還對美國做出了「令人不安的批評」,強調不應該追隨美國。儘管馬克宏以戴高樂主義傳統倡導歐洲戰略自主,無論是要置身美中對抗之外,或是積極發展第三條道路,都是法國或說歐洲在看到美國對全世界運籌帷幄的粗糙手法,只短視近利所謂的美國利益而無視全球戰略風險,親身經歷近如伊拉克戰爭、利比亞軍事行動、阿富汗撤軍等事件,歐盟屢屢吃悶虧的結果,因而還少見團結一致的決定要發展歐盟軍隊,擺脫對美國的依賴,而法國對美英澳安全聯盟(AUKUS)的背叛更是耿耿於懷。
可是,就在華府堅定支持歐洲因應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的此刻,馬克宏強調歐洲應當戰略自主的發言,遭到既不合時宜又口出狂言的譏諷,終歸到目前為止,若在歐盟內部發生政治外交或軍事的嚴重問題時,東歐國家更信任的是北約或美國的出手,連馬克宏都承認,歐洲人無法解決烏克蘭危機。2019年馬克宏譴責北約腦死並大聲疾呼歐洲建立防禦系統言猶在耳,4年後的歐洲與俄羅斯的危機,卻是北約收拾殘局,但最重要的是讓華盛頓受益。
沒實力沒民意的馬克宏遭撻伐是必然
馬克宏尋求在複雜的美中俄外交角力中發揮作用,卻導致若干盟邦反感,連他作為「歐洲領袖」的形象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還損害了法國的國際信譽。法國媒體批評他的狂妄自大,「在一場專制帝國試圖消滅民主世界的博弈中,馬克宏聲稱自己是一個平衡勢力,要走出對抗陣營,實在是一個危險的狂想」。馬克宏的高調也凸顯了全球大多數國家在調整其對華政策的同時,歐洲人迄今在防止中國軍事崛起、中美緊張局勢的升級和中美競爭破壞台灣海峽的現狀等問題上,都還未形成共識。
美國和中國都在尋求建立各自的世界統治地位,因此,馬克宏呼籲歐洲思想的自主權是有道理的。但是,說太多太過,就成了外交危機,畢竟,在外交上,僅僅正確是不夠的,有時必須保持沈默才能實現目標。這個外交危機「成也馬克宏,敗也馬克宏」,還呈現另一個層面的問題,馬克宏利用推動改革來擊毀一百多年來法國外交部傳統「深層政府」結構,700名外交官納入廣泛的公務員隊伍中,「終結」法國專業外交,使得法國保持國際影響力的外交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此外,就外交必須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堅實的民意支持的基礎上而言,民眾看到在退休金改革議程中不甘放低身段,在北京卻表現得異常柔軟的總統,侃侃而談歐洲戰略自主性,「若是戴高樂說,我們全都相信,可是,當馬克宏說時,我們一個字都不信。」況且,他的口無遮攔,還惹來全球一片撻伐,重挫了法國的國際聲譽。
作者係從文字到影音的駐外記者
- 政治與體育高度纏繞的巴黎奧運 - 2024 年 7 月 29 日
- 阻擋了極右派,然後……──法國大選後的茫然 - 2024 年 7 月 9 日
- 一個未成年移民之子的死與法國極右勢力更壯大 - 2023 年 7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