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網紅一起做夢:評《夢行者保羅》

迷走
744 人閱讀

台灣的上映宣傳詞將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夢行者保羅》(Dream Scenerio, 2023)形容為一部「腦洞大開」的電影。影片有個奇幻的梗:保羅這位平淡無奇的大學教授突然出現在許多人的夢中,而且夢境都頗為相似。這個難以解釋的怪異現象讓保羅平靜的生活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

圖片來源:翻攝自IMDb

剛開始眾人都夢見周遭出現天災巨變,一旁的保羅卻一派淡定渾然不覺。他「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古怪反應,成了社群媒體熱議的話題和網路流行的謎因,甚至有經紀公司主動找上門商談合作。好景不常,後來眾人的夢境丕變,保羅以殘酷殺人狂的面貌出現,大家醒來後仍餘悸猶存。結果不只學生拒絕上保羅的課,連妻子都遭到同事排擠,保羅的車子被塗鴉、住宅遭人侵入,校長還要求他暫時停職。

這個故事確實超展開,但演員出色的演出,加上電腦生成影像的運用,讓劇情在荒謬的情境中令人信服地一步步往極端發展。不少報導津津樂道凱吉為演出本片犧牲形象的禿頭造型,但更值得肯定的是劇本寫實的日常對白,包括他和太太、子女、學生以及同儕的互動都十分傳神。

《夢行者保羅》不僅於針對「取消文化」

《夢行者保羅》奇幻怪異的故事究竟有何寓意?根據《Elle》的報導,影片靈感來自對美國「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反思。導演表示構思本片時這個名詞還沒出現,但是他在新聞看到幾起大學教授因為某些「無法理解」的罪名而遭到解聘。導演說他和凱吉的父親都是大學教授,可以了解這種不知何時會被學生針對的恐懼,更感到這樣的狀況像夢境般不真實。

如此說來,《夢行者保羅》是對當今美國「政治正確」的校園文化的批評和嘲諷。不過在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說法已經超過半個世紀的今天,觀眾不見得要從這個相當狹窄的角度來詮釋這部電影。在我看來,把《夢行者保羅》當成一部有關社群媒體和網路文化的寓言會更有意思。

保羅的爆紅始於巧遇多年不見的前女友,後者在徵得保羅同意後,在社群媒體發表文章探討她夢見保羅的夢境,結果引發熱烈迴響和媒體報導。然而,保羅對自己為何爆紅其實懵懵懂懂。這個設定是影片的趣味所在。另一方面,這種莫名其妙的網路爆紅現象近年在現實世界其實頗為常見。例如,最近科目三在青少年族群的大為流行就讓很多台灣人百思不得其解。

爆紅常來得急,也退散得快,一夕由紅翻黑的例子時有聽聞。保羅因為夢境形象改變而成為公敵,不論家人、學生、校長或是女兒學校校長與家長會,乃至保羅外食時餐廳裡要他滾蛋的不相識顧客,大家都知道夢不是現實,但栩栩如生的夢境帶來的厭惡和恐懼,仍驅使群眾欲置保羅於社會死。就像近年某些網路公審事件,當指控的風潮與情緒的共鳴經由社群媒體匯流加乘之後,和當事人素昧平生的鄉民們義憤填膺,程序正義或無罪推定等原則都被拋諸腦後。

要成為網紅必須有組織和資本的力量

《夢行者保羅》那些古怪的夢境令人聯想到抖音、youtube的短片,時間長度也差不多。隨著手機的興起,比起看電影或電視,觀看網路影音的經驗更像做夢。獨自的觀賞成為共同經驗,進而引發集體行動和風潮。不過在網路上引起一時的注意是一回事,要能形成持續的風潮又是另一回事,後者往往有賴組織或資本的力量介入,不時引導和推波助瀾,就如片中找上保羅代言產品的公關公司。

保羅的悲劇耐人尋味。表面上他對別人會做怎樣的夢無能為力,但現實中的保羅不完全是被動的受害者。公關公司找上門時,他猶豫但也心動。他不想代言對方牽線的產品,卻想藉這個機會出書。公關公司年輕女助理試圖在現實中重現她的春夢,保羅的欲拒還迎造成難堪的鬧劇。

保羅不認同也不滿意自己在夢中的形象,極力向女兒解釋夢中那個漠不關心毫無行動的人並不是真實的自己。但他的欲求與不滿卻和這些夢境有著微妙的關係。多年來他一直想寫本演化生物學的書,卻從未真正動筆。他缺乏行動力的夢境形象似乎與此有關。保羅另一個長久的執念,是一位如今在學術界大放光芒的研究所女同學「剽竊」了他當年的想法。他要求這位學者在論文必須提到自己的貢獻,老同學聽了卻大笑,表示他不過在學生時代提到個點子,這和實際擬定研究計畫並加以執行可差得遠,還勸保羅當個教學型教授安穩過日子其實也不錯。

保羅後來看到老同學的論文發表在頂尖期刊《自然》,還用了當年他創的名詞,卻壓根沒提他名字,不禁怒不可遏。影片暗示夢境中保羅的人設之所以轉變成殺人魔,和他現實中的憤怒情緒有所關聯。我們都知道網路人設和真實的人之間往往有很大差距,網紅如此、政治人物更是如此。保羅不滿意自己在他人夢中的形象,卻又企圖利用此一形象的爆紅來實現理想與滿足欲求,結果反而造成自己真實世界中的生活大崩壞。這和網紅精心演出卻翻車黑掉,或是因為聲量暴起暴落而身心受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網紅與斑馬的對映關係

《夢行者保羅》還提出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保羅授課時問同學,斑馬身上的花紋在草原的隱蔽效果其實並不好,為何會演化出這樣的紋路?教室中正好有一對男女學生目中無人地不斷聊天,完全不理會老師正在授課。於是保羅就點這兩人回答,而學生當然答不出來。保羅藉機施教:當掠食動物面對成群獵物時,一定會鎖定某個特定對象發動攻擊;但是當斑馬成群移動,身上紋路會讓掠食者眼花撩亂,不易辨識特定個體,進而形成保護作用。他藉機教訓這兩個愛講話的學生,讓自己在群體中突出,結果就是被針對。

兩位學生如此,但保羅又何嘗不是?生活平凡穩定的保羅看似抗拒爆紅,其實渴望被看見。他希望老同學在論文中提到他,他渴望寫出像《斑馬為什麼不會得胃潰瘍?》這樣的暢銷科普著作。社群媒體的一般使用者即使沒有網紅的營利動機,平時貼出的內容也希望引人按讚。人是群體動物,即使沒有物質回報、即便有洩漏個資或言論被針對的風險,還是有無數人前仆後繼想方設法要在網路上引人注目。「人為什麼想被他人看見?」或許是和「斑馬為什麼不會得胃潰瘍?」同樣值得探究反省的重要問題。

作者為學術思想雜工。學生時代就熱愛看電影,如今仍保持每週進電影院的好習慣。業餘興趣雜亂無章,偶爾從事電影與文化評論。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