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民意建構與抗衡虛無

王宏恩
2.5K 人閱讀

這兩週的俄國入侵烏克蘭之戰,讓我們看到了民眾對於國防、外交民意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時,全世界都是選擇擺爛、看著俄羅斯併吞與擴張。但這一次在烏克蘭的奮力抵抗之下,全世界都看到了對抗俄羅斯成為可能、被其勇氣與毅力喚醒,各國紛紛加入援助,齊心對抗侵略者。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對歐洲議會發表視訊談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澤倫斯基通過視訊發表講話後起身鼓掌。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外交事務上,我們的態度常是被建構的

在類似這種不確定性極高的事情上,人們是會隨著不斷變動的現況、隨著其他人的作為而快速改變行為的。而檯面上擁有的「選項」也可能隨著時間出現、甚至輕易就出現從來都沒有的選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在外交事務上,許多事情是透過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來決定,也就是每個決策者的偏好與最後的選擇,都是與其他人不斷互動而成的。

假如你單純發一個問卷、在烏俄開戰前問各國民眾、問各國政要的態度、問他們會做甚麼,問卷結果對於現在的實際發展大概毫無預測力。同樣地,直接要喊出一個「有多少台灣人會打仗」、「美國有多高比例會協防」的數字,數字本身也意義不大。

那為什麼我們還是要做這些研究?因為這是開始建構的底線啊。當作了問卷,知道哪些人起碼願意上戰場、知道哪些美國政要願意協助出兵,那剩下的就是繼續去打動不願上戰場的台灣人、不願協助台灣的政治人物。假如大家的方向都是要協助台灣強大、協助台美合作,那無論現階段數字高低,該做的方向都是一致的,不是嗎?

事實上,美國國會也跟筆者有相同的看法,因此在2021年美國國會的中美關係委員會的年度報告中,特別引用了筆者對於台灣民眾戰爭意願的研究。在這個研究中,我提到的就是台灣民眾願意打仗的態度,除了受到美國保證的影響之外,也受到集體行為(collective action)的影響。換言之,假如台灣民眾知道鄰居會上戰場,那自己願意上戰場的比例也會顯著上升;假如民眾知道鄰居會落跑,那自己落跑的比例也會顯著上升。

這種「士氣論」看起來很直觀,但這個問卷實驗法的研究結果,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光一個「多少人願意打仗」的數字本身是沒有用的,更重要的是大家相信什麼,因為相信本身就會改變意願。這也是我們看到了親中媒體想盡辦法渲染、壓低民眾認知到的其他人的參戰意願,因為只要越渲染、越多人相信、士氣越低、沒人想打仗就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但反過來說,只要如同烏克蘭總統與義士們的一呼百諾,民眾的信任與參戰意願也會有滾雪球效應。

附帶一提的是,就算是揮兵出戰的普丁,也同樣關注著俄羅斯的民意。俄羅斯官方的民意機構(俄羅斯自從前年二月開始,所有民調都需要官方審核才能辦理),在開戰過兩天後執行的全俄羅斯民意調查,發現全國有大概六成的民眾支持開戰。然而,這個民調裡面有一些藏在細節裡的魔鬼。第一,因為這是官方民調,所以支持政府的民意一定比較高,而這份民調裡「只有」六成支持。第二,在這份民調中,所問的問題是「是否支持俄羅斯特種部隊在烏克蘭的行動」,因此大多俄羅斯民眾可能認為只是在烏東的小規模行為,而非現在的全面開戰。第三,根據分析,在這份民調中,支持開戰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俄羅斯人,年輕人對於開戰的支持度在問卷中就已經低於五成(如下圖)。可以想像的是,隨著時間推進、隨著俄羅斯民眾對於戰爭實況有更清楚的掌握、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制裁後,普丁面對的民意壓力勢將越來越大。

支持開戰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俄羅斯人,年輕人對於開戰的支持度在問卷中低於五成。圖片來源:作者提供/俄羅斯官方民調分析

小心虛無主義

那對於台灣來說呢?我覺得需要特別注意目前逐漸浮起的第三條論述:虛無主義。

在開戰之初,我們可以看到站隊兩派的論述在互尬,一邊是蔡政府領軍的力挺烏克蘭、反對侵略者,而另一邊則是紅統所領軍的反對北約擴張、都是西方挑釁的錯、小國不要對抗大國。隨著烏克蘭奮勇抵抗、俄羅斯出征不利、且各國紛紛轉向之後,力挺烏克蘭的論述逐漸佔上風,連國民黨也在一周之後開始力挺烏克蘭。

然而,假如我們仔細觀察DCard、PTT、Instagram、Tiktok上台灣年輕人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虛無主義正在結合民粹主義揉合出第三種論述:「戰爭全部都是政客的錯,沒有政客就沒事了」。這種論述,把俄羅斯與烏克蘭各打五十大版,也同時把雙方的支持者各打五十大版,認為「都是政治人物強迫一般民眾去當兵,烏克蘭百姓要拿槍很可憐、俄國年輕人被派到前線當沙包也很可憐,假如不是那些背後的政治人物,一切戰爭都不會發生、大家都不需要打仗。政治人物要打自己打、不要影響一般民眾」。

這種論述有三處吸引人的地方。第一,就是不用選邊站,也因此不必花時間思考任何道德問題,因為任何一邊都有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全都是錯的,反正雙邊都罵,自己更顯得清高;第二,這種論述讓個人擺脫了任何公民責任,反正國家就是要提供穩定的生活,不管這提供與維護的成本為何、不管自己需要付出多少、政府沒做到就是該死;第三,這種論述基本上也是反戰的,而反對戰爭本身方向是正確的。

但方向正確不代表就能直線前進達到目標。這種虛無主義論述腐蝕人心之處在於:和平從來就不是從天而降的。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國家與跨國家組織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終結人與人之間無盡殺戮的自然狀態。為了避免回到自然狀態,人類決定成立政府,付出部分的成本與義務,讓政府成為一定領地內的唯一暴力擁有者,對外抗敵、對內平亂,人們再用選票與憲法監督之。而上述虛無主義論述則是把因果反過來,認為就是先有和平,越把政府拆掉越有和平,彷彿把哆啦A夢跟他的空氣砲送回未來後,胖虎從此就不會再欺負大雄一樣。

這種不選邊站的論述,也就會是共軍上岸時,僅僅站在旁邊看、然後宣稱自己沒有支持任何一邊的論述。但最後的結果,就是如同現在看到白俄羅斯一樣,作為衛星國,大國派你跟你的後代去前線你就得去。這件事去問當初投誠對岸的國民黨員、去問第一批與中共合作的西藏、新疆軍警,都會看到類似的狀況。等到這最後來抓人的光景,光是抱著虛無主義的論述,就已經來不及了。

對於台灣來說,如何在維持士氣的同時,想辦法抗衡這種頗具吸引力的虛無主義論述,避免這種虛無主義論述實際轉化為民粹主義的養分與選票,是需要繼續努力與觀察的。

留言評論
王宏恩
Latest posts by 王宏恩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