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開始的第二天,一部民進黨競選廣告影片《在路上》在各個輿論平台上出現。在播出之前,大概沒人期待能在裡頭看見什麼。每個懷抱著「姑且增加一下點閱率」的民進黨支持者,還是打開了影片,卻猝不及防地遭受一連串的情感重擊,有人在第二十秒、有人在第五十秒、有人甚至在一開始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無論是栽在哪個畫面或台詞,很少支持者能看完影片後還能維持自己的矜持。影片播出不久,穿透至對手的世界,但對手卻也無法對此文宣本體回應,只能報以零落的揶揄交差了事。
展露真正意義的政治過渡儀式
固然這部影片會受到觀眾喜愛或造成慌張,源自台灣廣告業三、四十年來的影像文化功力的累積。但畫面與聲音本身不足以產生能夠與人共感的意義,顯然這部電影裡頭的「什麼」,突破了原有廣告設定的影音框架,進入觀眾的內在。事實上,這部影片提供的,並不是台灣人已經熟知的政治經驗,諸如民主選舉、自由發聲選擇喜愛的候選人、票票等值、做自己主人等理想;它提供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經驗,一種對於「延伸下去」的期待,一種政治的信任與託付。而這部影片本身,則成為一種真正意義的政治過渡儀式。
在這次的選舉之前,我們的確已經選了很多次總統,政黨輪替後再輪替,辦過至少三次的總統交接。每一次總統交接,名義上都是政治過渡儀式,但每一次交接的前後任,都充滿了矛盾與疑惑,使得無論儀式如何莊嚴隆重,儀式本身的力量便被弱化,試問哪位台灣人保有對於總統交接儀式的影像記憶?更別提我們歷任的卸任總統,都有些灰頭土臉:有人在卸任前被群眾包圍住宅,有人被司法追訴包圍,有人被孤獨包圍。每次的前後任總統,都對彼此有大小不一的心結,等到真正交接儀式來臨時,觀眾只希望速速通過這充斥著不協和音的幾個小節。總統交接儀式漸漸與民眾情感脫離。
但這次的卸任總統以民調突破五成,以及受到民眾喜愛的程度,與前幾次的狀況有很大的差別。但詭異的是,大部分民眾陷入選舉的情感雲霄飛車中、或迷惑於各式語言產生機器的咒文,無暇感受這樣的總統要離開了,無暇喜愛。直到大家跟隨著賴副,乘上了這一台小英總統開的車,兩分半鐘,從台北到宜蘭。
以溫馨、隱喻滿載政治話語
在這麼短促的時間中,在這輛車如此侷促的空間,卻蘊藏了巨大的平靜與溫暖。在這廣告播出之前,就算是民進黨核心支持者也需要不停戰鬥,與同樣立場的政治人物一起面對來自全世界最強大的政治輿論攻擊,難以安心,難以感受政治秩序帶來的滿足感。而這部影片創造的短暫的安撫時刻,就是整部影片政治過渡儀式的鋪排:總統府化身為流動的台灣道路空間;儀式中會出現的輝煌的燈飾,由飽滿的陽光取代;呆板的司儀唱名,換成若有似無的吉他撥弦;厚重的國璽交接,轉由幾句詼諧又有些尷尬的話語傳遞。
不過,所有的人都知道,影片內容不是真的。它的虛構,不是在於駕車畫面並不是實際拍攝,而是在於政治過渡事實上尚未發生;蔡英文還不到下車的時候,賴清德還沒當上總統來開這輛車,但它的用意顯然是在召喚這個真實的產生。影片的進行的確也體現了這層可能的真實,因為當蔡英文下車時,坐在車上的兩人是賴與蕭,蔡英文並沒有跑到後座去當乘客,就為了一個簡單的民主政權交替道理:交接後,卸任者不會再享有原來的元首權力。
交棒者必須專注的開下去
由影片的故事邏輯,觀眾看到蔡英文居然就這樣被丟包了,開玩笑地發起了去把蔡英文接回來的活動。但真正感覺失落的,會是車上的兩人吧,因為那是一輛蔡英文已經不在的車子,交接的兩人必須獨自繼續下去。
此時車上兩人的孤獨感,卻又混雜了交接者所賦予的期待與信任,這就是政治過渡儀式發生意義的時刻。當蔡英文對著兩人說「你們一定會開得比我好」,所透露的綿長久遠的延續性意涵,正是這「尚未發生的交接」所要先讓觀眾品嚐的滋味。蔡英文已經離開兩人與這輛車,但蔡英文在前兩分半開車時所顯露的笑容,必定還印在兩人視線的前方;他們所延續的不是單調的現狀,而是前任的自信與創造力,足以面對未來的不安與不確定。
這前所未見的「國王已死!國王萬歲!」,居然在一支台灣特色的競選廣告中,深刻地讓觀眾感受到了。
作者為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歷史碩士,目前家管。
- 馬克宏與法國歷史上「極端中間派」 - 2024 年 6 月 28 日
- 《在路上》豐富的政治過渡儀式 - 2024 年 1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