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央行的強力促成與提供1000億美元的流動性支持下,瑞銀終於同意以以32億美元收購問題重重的瑞士信貸,讓周一開盤的亞洲金融市場不至於陷入恐慌,但最新傳出的消息是持有屬於其他一級資本(Additional Tier 1),總值170億美元的瑞士信貸債券持有人將無法得到任何償付,還有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國得到11家銀行聯合注資300億美金的第一共和銀行周五的股價依然跌掉3成多,這場美歐兩地先後發生的銀行危機是否已經止血,其實還需要觀察市場反應,而預定在3月22日召開的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會議,是否還會按市場原先預期連續第9次升息來打擊又有升高之勢的通膨也變成了未知數。
始作俑者的矽谷銀行
這次從3月8日開始的中小型銀行危機可以說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在危機爆發的前一天,矽谷銀行的CEO在一個研討會上還在輕鬆聊天談他公餘都在做什麼休閒活動,但在危機爆開後眾人回頭去檢視成因又是非常明顯,不像2008年的金融風暴,是華爾街投行為了追逐高利潤設計出各種不透明、沒有人搞得清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從該年年初接連開始違約、把交易的各方全部拖下水,發生類似火燒連環船的系統性危機而引發的。
這次引發災情的矽谷銀行(SVB)服務的客戶主要是矽谷的新創公司,而在疫情缺乏投資機會期間該行吸收了比其他一般銀行更多的存款,數量幾乎是翻倍而該行把吸收到的資金購買了很多到期日很久的債券,如房地產抵押債券(MBS)或是10年期、30年期的美國國債,這些都是隨時可變現的資產,表面上看來問題不大,但從去年開始當聯準會把基準利率從0%一路以很快的速度調升到4.5%以彌補打擊通膨的動作太慢時,就隱隱埋下了今天暴雷的種子。
因為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和其他價格是呈相反的走勢,隨著美公債的殖利率和利率一起走高,債券的價格也不斷下跌。根據美國聯邦保險公司(FDIC)的報告,美國金融機構持有的資產組合中因為利率上升已經損失了6200億美元的價值,雖然這些資產是被記入持有到到期日(hold to maturity)類的資產,在帳面上不會在資產負債表上列出其損失。
聯準會升息讓矽谷銀行重傷
但隨者聯準會一路快速升息讓矽谷的新創公司借款成本增高,矽谷銀行的客戶只好加速從銀行提領它們的存款支應各種開銷,資產很多都放在很久之後才到期的債券、現金越來越吃緊的矽谷銀行只好在市場上拋售債券,在兩周前被迫公布自己因此承受了約18億美元的損失,只好宣布要釋股募集更多更多資金,但這消息一出反而馬上引發市場恐慌,這些新創公司背後的金主創投公司(venture capital)紛紛在What’s App或是其他社交媒體群組中,提醒他們支持的公司管理者去矽谷銀行提領現金,於是陷入流動性危機的矽谷銀行在3月10日被FDIC接管。
但市場的恐慌馬上蔓延到另一家營運狀況和矽谷銀行非常類似的紐約銀行──Signature Bank,這兩家都是客戶高度集中某一產業(Signature Bank的客戶是以加密貨幣為主)、資產有大量拿去購買美國國債,而存款又有高比例沒有保險(矽谷銀行的存款有96%左右沒有保險,Signature Bank的存款沒有保險的比例也高達66%左右),於是很快也在客戶的擠兌中於3月13日倒閉被接管。
類似2008年金融風暴的骨牌效應很快又發生在First Republic 銀行,雖然在華爾街龍頭摩根大通和聯準會、財政部協調下很快有了看似由業者自發的救援行動注資穩住情勢,上週日聯準會也推出了為期一年的「銀行定期融資計畫」(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讓銀行都能以手上的國債等當抵押品,向聯準會借貸和債券票面價值等值(而不是債券當下的市值)的金額,利率則是以參考聯邦資金利率的隔夜指數交換利率(Overnight Index Swap)再加上10個基點(一個基點代表0.1%)──提供有需要銀行一個緊急借貸窗口,但這些措施能很快滅火還是只是暫時壓制住市場搖搖欲墜的信心還需要觀察。
少了金融監控和避險測試的後果
這場危機的成因看似平淡無奇,就是由太快的升息所引發,但美國在2018年由跨黨派議員支持下放鬆了因應2008金融風暴後推出的強化金融監理Frank-Dodd法案中的某些規定,讓資產規模在2500億美金到500億美金之間的銀行不再需要接受壓力測試和強化資金流動性也是造成問題在累積時卻無人聞問。
此外,出事的銀行持有很大部分的長期債券卻沒有針對利率變化進行利率交換的避險也是另一個問題。美國的銀行若是進行了利率交換的避險動作那麼這項交易便會登錄在損益表上,但這個金融交易的價值出現波動會馬上影響到損益表上帳面的數字,於是為了避免財務報表上多一個會引起外界關注的數字,這些銀行並沒有進行這個其實非常必要的動作,因此一旦需要現金,只能賠本拋售資產引發今天的危機。
但在大西洋另一端出事的瑞士信貸是國際知名,並被認定是對整個金融系統具有重要性的大銀行,上述美國較小銀行監管上的漏洞對它都不適用,卻還是在市場信心動搖下受到波及而被迫出售,結束其將近160年的歷史,其根本原因在於公司在金融風暴時幾乎毫髮無傷後衍生的自滿,造成公司內部長期缺乏對風險的有效控管,過去幾年接連爆出各種弊案和醜聞,使市場對其前景的信心越來越黯淡,大客戶接連撤資,即使帳面上的財報數字並沒有像是出事的美國銀行一樣的風險。
市場信心脆弱導致瑞士信貸岌岌可危
在市場信心極為脆弱之下,壓倒瑞士信貸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也是個原本並不起眼的事件──因為美國的證監會對其2021年報中曾修正過的2019/2020兩年現金流數字有疑問,而推遲2022年報的發布(在後來公布的這份年報中,用了12頁,一萬多字的篇幅列出瑞士信貸進行中的訴訟、和解案與其它進行中的官方調查)。
在這個消息傳出後,其大股東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銀行又在一個公開論壇的場外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絕對不會對瑞士信貸增資,結果就是在上周其客戶又撤走了100億美元的資金,這是在2022年12月該行單月便流失了1200億客戶委託代管的資產後又一個重大打擊。
也就是在持續失血,再不想辦法止血會引發系統性風險(瑞士信貸票面價值1美元的債券在市場上交易價格上周已經跌到60多美分,這是陷入財務困境公司才會遇到的狀況)的憂慮下,瑞士政府強力介入終於促成了瑞士兩家最大銀行的合併,讓周一最早開盤的亞洲金融市場鬆了一口氣,但真正的重頭戲會是晚上美股The First Republic銀行的股價是否能夠止跌,不然只要市場對於骨牌效應的預期還存在,就會有更多放款集中於商業地產的美國中小型銀行會是下一波災情的震央,接下來連私募基金等存在於影子銀行部門的金融機構都有可能被波及。
聯準會在升息與降息間走鋼索
當然眼前最急迫的問題就是2天後要再度開會的美國聯準會是否要和歐洲央行一樣持續升息,目前已經出現不少主張應該暫停升息甚至降息救市的升息,畢竟維持金融穩定也是聯準會的職責之一,而且聯準會之前升息是為了冷卻過熱的經濟,現在出現金融不穩定同樣有冷卻經濟的效果。
但反過來看,從前面對大西洋兩岸分別出現的危機成因的分析可以明顯看到,這次兩場危機的發生都和市場的信心有很大的關聯(而不像2008是在美國房市明顯向下後,各種連結到房貸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紛紛出現價值大跌的危機),如果聯準會此時作出大動作轉彎,反而也會被市場上不少人解讀為聯準會也認為情況嚴重,這反而加深信心的動搖。
因此綜合來看,最好的妥協方法還是該繼續升息,只是幅度要從原本預期的兩碼減少到一碼,一方面能繼續打擊通膨,免得已經為物價所苦,現在又看到政府出手保障矽谷新創公司的所有存款(也就是又重蹈了一次政府對菁英階級紓困)的民眾更為不滿。
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如果回頭降息,公債殖利率因為擔心通膨再度飆高而隨之上升,讓有借款需求的企業、民眾更難度日。總之美國聯準會未來一季將是處在一個走鋼索的兩難境地,如果沒有處理好,新一波的金融危機隨時會再爆發,若是週二前總統川普又因為一個輕微的付給緋聞對象封口費案件被起訴、逮捕,美國將會面臨陷入政經雙重混亂的巨大風險中,這對當前已經動盪的世局絕非好消息!
作者有個雲霄飛車式的人生,曾很輕鬆的進了不太好進的美國學校博士班,以為自己會是華文社會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又因為一個烏龍,更「輕鬆」的被踢出來,開始闖盪亞洲江湖,到處求人下單,到目前為止的心得是「我32歲以前到底活了什麼?」
- 納坦雅胡的戰爭外交與新中東 - 2024 年 12 月 24 日
- 川普2.0:還給你一個偉大的美國? - 2024 年 11 月 15 日
- 黃仁勳用真心颳起旋風 - 2024 年 6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