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聯合新聞網」媒體報導了一則有關各縣市居家照護收案配置現況統計表,全國整體確診者有接受到居家照護者占74%,其中台中、澎湖、花蓮100%是在基層診所醫師接受照護,其他縣市則部分在醫院,部分在診所,唯獨有一個縣市,也就是號稱為天龍國的台北市沒有顯露出數字比率,只以文字說明呈現:「由12區關懷中心依個案意願,協助安排由原通報院所診療,或者提供個案所在行政區的院所名冊,由個案依其意願自洽院所。」推測其如此寫的原因,很可能是數字太難看,不好意思曝光。
這個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說詞,顯露出台北市身為首府的奇特現象,確診者要自洽院所,自謀居家照護之生路,而事實上,未獲衛生局授權派案,院所怎可能自行收案?正確的方式應該是,衛生局主動跟確診個案說,你希望指定哪一位家庭醫師幫忙你做居家照護?如果你不指定,我們衛生局會主動找一位醫師幫忙你做居家照護。如此豈不功德圓滿?居家照護的經費是由中央政府編列預算支出,地方政府及確診民眾並不需要出錢,相信也沒有確診民眾會拒絕接受照護。
不合理的選擇性關懷
筆者服務於台北市診所,也與台北市許多基層診所互通訊息時有往來,自四月底疫情大幅上升以來,幾乎所有的診所若不是完全未被衛生局派案做居家照護,就是整整一個多月以來只被派案區區幾例居家照護案件,請問那些每日成千上萬的確診者到底到哪裡去了?原以為台北市的居家照護案件是由衛生局幾乎全部委由醫院承辦,後來發現連醫院也沒承辦,莫非台北市的確診者身體心理都很健全,確診後隔離在家期間不需有醫護人員照護?
由另一則來自「蘋果新聞網」的文章,標題為:「防疫尖兵─關懷中心護理師日操12小時,遇確診者踢館、當受氣包也不退。」顯示出台北市確實也有成立關懷中心進行關懷行動,但據說只針對65歲的年長者進行關懷,後來據說也有再加入六歲以下兒童,但為什麼要捨棄其他年齡層的個案,卻只針對老少個案關懷?推測其原因是忽視照護關懷的重要性,或是人力不足以應付關懷全部案件,因此只選擇性做關懷照護。但衛生局人力不足時,為什麼不仿效其他縣市的方法,借助大群基層診所甚至部分醫院人力進行關懷活動呢?真要與眾不同、獨樹一幟,也要有合理的理由支持,總不能純為「與眾不同、獨樹一幟」而「與眾不同、獨樹一幟」。
民眾黨的市政府,難道不以民眾權益為依歸?
台北市衛生局手握大筆可派案案件而不派案給基層醫師,無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出錢出力要求各縣市衛生局做好確診者隔離在家期間之居家照護,到底是居心何在?難道台北市的市民除了老幼以外不需要醫護關懷?雖然確診者絕大多數是輕症及無症狀,但誰人在確診後能保證安康?更何況6至65歲年齡之間也有不少高風險慢性病族群。新冠肺炎是一場世紀大病,君不見,為了這兩年多來似乎無止盡的疫情,各國封鎖國門的封鎖國門,封鎖家門的封鎖家門,在恐慌的疫情氣氛下,確診者若缺少醫護的關懷,恐怕會更為驚恐。
市政府身為一市之管理者,應該充分利用轄區醫療人力,既然知道自己的關懷中心人力不足,為何手握派案大權卻不進行派案給醫療院所(特別是基層醫療院所),冷血任市民確診時孤單面對疫情?莫非台北市民與其他縣市市民不同,是不會銹壞的無敵鐵金剛?更何況,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一直希望各地衛生局派案時,除非特別情況,盡量居家照護讓基層診所負責,在分級醫療的精神考量下,對輕重分流會比較好,即使台北市政府常常與中央意見不同,是否在考量自己市民的權益下,充分利用中央提供的經濟資源,效法其他縣市的做法,派案分案給基層醫療院所,除了可以保障市民的醫療人權外,對市政府不也是一項政績?民眾黨的台北市政府,難道不是以民眾權益為依歸?
自由收案,其餘分派
目前新冠肺炎的確診從111-05-26後已經可以以家用快篩取代PCR了,因此台北市衛生局已經同意由診所醫師在民眾以快篩陽性檢體進行確診時,同時可以收案做居家照護了,這雖然在台灣許多縣市是已經採行許久的基層診所收案照護,但在天龍國的台北市卻是一項姍姍來遲的大突破,只是還有不少在社區篩檢站或是醫院確診的案件沒有被衛生局分派醫師進行居家照護,這方面台北市應該還有再努力的空間,居家照護的施行除了可以給民眾更好的醫療服務以外,也可以紓解12區衛生局關懷中心的人力負擔,相信在充分利用基層診所醫療人力的情況下,對政府對人民都是一種兩蒙其利的事,上下齊努力就是人民的勝利。作者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喬治亞州立醫學院免疫過敏科研究員。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小兒科主任、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
- 幼兒鎮靜又安眠,父母震驚難安眠 - 2023 年 6 月 20 日
- 新冠疫情COVID-19的回顧與展望 - 2023 年 5 月 1 日
- 中國疫情燒不完,台灣當如何自處? - 2022 年 12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