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黨與環運如何打開越來越小的生存空間?

詹順貴
811 人閱讀

被罷免後仍擁有高人氣的台灣基進黨前立委陳柏惟,於年底地方議員選舉逐漸接近之際,不得不周旋替黨內與民進黨的擬參選人站台助選、合照與公開聲明支持,因而引發其黨內人士不滿,先是遭爆料將退出基進黨,後來陳柏惟出面申明他僅辭黨職,不會退黨,也不會加入其他政黨,應該是雙方互相體諒達成共識,但相信他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內傷。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陳柏惟的困窘顯示小黨的難為

陳柏惟作為基進黨員,替同黨同志站台輔選,理所當然,但因之前投入台中市第二選區立委選舉與後來雖以些許票數之差而遭罷免,選舉與罷免過程,主要都是靠民進黨全力動員與操盤,這些政治人情,陳柏惟很難不還,年底的議員選舉,就是他還人情的時刻;但他又是另一嗷嗷待哺亟須累積地方實力的小黨黨員,而且還是基進黨目前全國知名度最高、最有實力母雞帶小雞的黨員,基進黨對他有高度的期待,完全合乎人之常情。偏偏選舉的本質就是政黨競爭,陳柏惟落入夾縫困境,是遲早的事,而如何讓陳柏維走出夾逢困境,不僅是他個人的事,也是攸關基進黨能否成長茁壯的契機。

其實相同的情形,也曾出現在時代力量,不管318占領立法院運動是如何翻攪台灣社會氛圍,2016年1月16日立委選舉,時代力量3席區域立委的當選,主要還是來自民進黨禮讓與全力輔選。隨後承載社會(尤其青年人)高度期待的新興小黨,究竟如何拿捏與助選有功卻已執政的民進黨互動的分寸?注定是一道難題,最後甚至演變成內部路線之爭,乃至一屆立委任期尚未結束,已有林昶佐和洪慈庸2席區域立委退黨。

時力問題在於領導人風格

加上另外1席區域立委黃國昌的問政風格,與民進黨鬧翻到水火不容,最後是否因而棄選2020年1月11日立委選舉選,雖然眾說紛紜,但該次選舉時代力量雖然提名5人參選區域立委,則是全部落選,僅幸運取得3席不分區。隨著許多於青年人間有相當知名度的議員也陸續退黨後,2022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與2024年的立委選舉,將是時代力量能否浴火重生或快速泡沫化的關鍵時刻。

以上兩黨有相當程度是舉著「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大纛來號召社會大眾支持,因此,想爭取支持的對象,先天上便很難與長期對抗國民黨威權統治起家的民進黨的支持群眾劃分得開,難免動輒背上側翼的陰影;而以台灣社會對中國態度的壁壘分明,國民黨再怎麼不濟,也難在朝夕之間全倒,一旦所謂的本土陣營無法繼續擴大支持群眾,尤其民進黨再度成為執政黨後大賣抗中保台的「芒果乾」,不管先前如何共同對付主要敵人國民黨,現在基於維持政權與立院多數席次的現實考量而必須爭食瓜分選票時,不僅矛盾必然出現,更將牽動這兩個在野小黨的發展方向與空間。

柯文哲的小黨經營模式完全不足取

一樣也是由民進黨禮讓並全力輔選,才能搭上318占領立法院運動所帶起的社會風潮而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雖自稱墨綠,隨著享受到權力滋味後,為更上層樓,很快由綠轉紅,連任市長不久後,便剽竊日治時代的「台灣民眾黨」之名組黨,除想爭取本土派民眾支持外,也藉由動輒發表兩岸一家親言論,企圖挖國民黨牆角取而代之,這也算是另一種小黨發展策略,但由於毫無政治誠信底線,加上被爆出屢以台北市政府的豐沛資源來豢養所成立的政黨(後來還加上利用其立院黨團資源來餵養),即使最終成功取代了國民黨,結果很可能不過是換成名稱不同但思維邏輯與價值觀相同的另一個國民黨而已。

其實類似基進黨、時代力量的困境,早在民進黨第1次執政時即曾出現在各領域的社會運動。早年社運團體對抗各種不合理社會現象,最後源頭都指向國民黨政權,而從黨外到組黨後的民進黨,在政治上對抗的也是長期威權統治台灣的國民黨,因此,社運團體一路與在野的民進黨合作,直到民進黨第1次執政,才出現社運能量弱化的尷尬局面。

民進黨首次執政時即顯社運的困境

弱化的原因,來自顧念昔日長期合作的夥伴情誼,期待民進黨能堅守並執行在野時共同爭取的進步改革理念;其次是少了民進黨的組織動員,街頭抗爭路線的能量快速遞減。而這二個原因的背後,還有一個另一層因素:基於理念,這大部分的社運團體都難以與在野後的國民黨合作;而第1次失去政權的國民黨,仗恃立法院多數,仍可恣意杯葛民進黨施政,從不曾學習如何當一個以台灣社會為念的稱職在野黨,也不曾回到民間與社運團體溝通合作。

如果仔細觀察,相信大家可以很快發現,2008年520後國民黨重回執政,民進黨重回到在野後不久,社運能量立刻蓬勃起來,針對陳雲林來台的抗議活動、隨之而起的學生野草莓運動、也是由學生發起的反媒體壟斷運動、因苗栗大埔事件而起的反浮濫徵收運動(包括818拆政府運動的占領內政部)、反服貿的318占領立法院行動(包括323攻佔行政院),一波比一波強烈。馬政府過度向中國傾斜與施政鄉愿、內政弊端叢叢固然是主因,但草根性強的民進黨再度積極回應民間社會需求、參與或協助社運,也是不應忽視的因素之一。

民進黨的完全執政也更保守化

民進黨2016年520第2次執政,雖然在行政院長林全任內積極回應過去8年的社會期待,快速推出各項改革政策,也許民間社會(尤其各領域公民團體)忍受8年之後,對民進黨期待更加殷切,但民進黨背上執政包袱後,施政卻必須兼聽不同意見、兼顧多元利益,政策難免與社會(尤其公民團體)期待有所落差,因而讓支持度快速下滑且持續低迷。

林全院長去職後,民進黨與公民團體對話的次數與管道便快速減少,施政也越來越傳統、保守,淪為最大在野黨的國民黨偏偏仍未覺悟學習如何做一個稱職的在野黨,甚至選擇與保守團體如反對多元婚姻的護家盟或擁核團體同一陣線。時代力量在黃國昌的問政風格主導下,快速地與民進黨勢同水火,在在讓人力、財力都非常困窘的社運團體,不僅難以動員群眾,也失去在野立委的有效奧援。

2018年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執政的民進黨大敗,除發現中共早已積極地默默透過各種訊息傳遞管道展開認知作戰,散播各種似是而非的假訊息加深台灣社會對立外,也難免有幾分遷怒社運團體,於是有意無意扶植或運作一些網紅、側翼、自走砲回頭霸凌始終維持監督批判政府立場的社運團體,尤其環保運動更是幾乎進入解嚴後的黑暗時期。

執政的民進黨毫無疑問始終以促進經濟發展為施政核心,隨著執政越來越久,與環團的衝突變越來越深,甚至環團彼此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白熱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出現在去年蔡政府因應桃園大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稱三接)遷離公投所推出的三接再外推方案,原本積極參與連署公投的團體,基於能源轉型、改善空污與減碳等考量,陸續轉而支持再外推方案,被媒體形容為史上環團的最嚴重分裂。

其實環團從非單一團體,平時各有關注議題,也大多各做各的,無所謂分裂之事,不同團體的行事風格確實會有不同,有努力尋求各種溝通管道來促成改變的團體,有曾自喻清流只從事環境教育而不願上街頭的團體,也有只想動輒開記者會、上街頭抗爭玩零和遊戲,甚至在乎自己道德光環遠勝於議題本身的團體或個人。

環團內部的矛盾會不斷湧出

至於環團間矛盾的白熱化,則早在2018年初的反空污大遊行即曾出現。當時筆者還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分派前往參與、關注此一遊行,當天遊行完畢後的宣講活動,儼然變成國民黨地方公職參選人造勢場合,反空污遊行至此變調,隨即聽聞中部公民團體事後激辯並分道揚鑣,只是尚未檯面化而已。

而讓反空污遊行幾乎變成國民黨選舉造勢場合的團體,不僅對盧秀燕當選市長後空污治理的更加無能所發出的批評力道與次數,遠遠低於之前對台中市長林佳龍與環保署的批判(現在深諳為官之道的張子敬接任署長之後,少做事也就更少被抨擊),更將台電中火操作成中部空污唯一禍首,讓民眾幾乎不再關心其他空污成因,反使中部的反空污運動走入死胡同。這是環保運動的最大悲哀。

三接再外推方案只是讓更多環團或環運人士的矛盾檯面化並更加激化,事實上任何議題的倡議,觀念或政策的改變,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很難靠動輒掀桌的零和遊戲來成就,而要一點一滴累積,不管是與社會對話或與執政者溝通,都是不可或缺的途徑。

環團未來環團間如何彌合裂痕,重新集結有限人力與社會資源,伺機再度發起類似反核、守護棲蘭山檜木林、反國光石化等全國矚目的運動來給政府壓力?時代力量、台灣基進如何藉由深入民間社會打開新局面爭取更多認同,以便成長茁壯後能扮演更稱職的在野黨?如何與民進黨既競爭又合作?不僅是社運團體、小黨的考驗(其中時代力量還需先擺平內部路線與權力之爭,以及用更扎實的問政內容回應社會期待),更是逐漸將國民黨趕出台灣政治版圖過程,同步健全對政府監督制衡機制,以繼續深化民主自由的未來最大挑戰。

留言評論
詹順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