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有台北兩廳院、台中歌劇院、高雄衛武營以及國家交響樂團三館一團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換屆,由本身是資深古典樂迷的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接任董事長,他在接任致詞中提到:將致力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與國際網絡的連結。近期與台灣互動密切的東歐與波羅的海國家是十分合適的連結對象,音樂是進一步拉近彼此距離的橋樑。
分別援贈台灣四十萬劑武肺疫苗的波蘭與三萬劑的捷克,是台灣遠在八千公里之外的自由民主共同價值觀友好國家,近期又攜手出錢出力援助烏克蘭難民,兩國皆為古典音樂發達先進大國。捷克國民樂派三巨匠─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與楊納傑克(Leoš Janáček),留下豐富音樂遺產,廿世紀則是波蘭現代作曲家大放異彩的年代,波羅的海三國合唱音樂發達程度更是領先全球。
捷克三大音樂巨匠
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納交響詩作品《我的祖國》,是古典音樂史上最知名標題音樂交響詩之一,六樂章充滿波希米亞民謡曲風,描述歌頌山河風貌、民族英雄以及歷史傳說,第二樂章《莫爾道河》讓波希米亞平原母親之河揚名千里,同樣寫景的第四樂章《波希米亞的森林與草原》毫無保留抒發作曲家對祖國大地的愛,每年於史麥塔納忌日5月12日展開的「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固定曲目即是《我的祖國》,地位等同捷克第二國歌。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和楊納傑克歌劇《顏奴花》,也都是源自捷克的膾炙人口曲目,後者又以忠於作曲家故鄉摩拉維亞語言旋律為主要特色。
德弗札克親自指揮首演音樂會的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名列全球前十大交響樂團,多次應邀來台演出,相較於前者百年名門,成立於1993年的布拉格愛樂PKF則是活力十足新興樂團,遭中國抵制取消音樂會後,籌備已久的台灣行程可惜因疫情一再順延。除了優秀交響樂團,捷克也盛產指揮家,其中又以庫貝力克(R. Kubelik)最具代表性,他曾經於1942至48年間擔任捷克愛樂音樂總監,是史上第一位完成馬勒交響曲全集錄音的指揮家,曾留下六個不同版本史麥塔納《我的祖國》錄音,其中最後版本是1990年5月12日「布拉格之春」開幕音樂會實況錄音,由於唾棄納粹與共產政權長期滯留異鄉,1989年捷克天鵝絨革命後,庫貝力克時隔四十二年後重返祖國,再度拿起指揮棒留下名垂青史《我的祖國》絕唱。
波蘭鋼琴家不絕如縷
波蘭最出名的音樂家非鋼琴詩人蕭邦莫屬,以其為名的「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每隔五年舉辦一次,是全世界最受矚目鋼琴賽事之一。波蘭人以蕭邦與蕭邦大賽為榮,賽事期間相關消息報導,比起熱門足球賽事不遑多讓。眾多蕭邦後人中,既有聲望崇隆的老將齊瑪曼(K. Zimerman),更有受其贊助提攜的新生代接棒人布雷查茲(R. Blechacz),江山代有人才出。波蘭還出現過一位絕無僅有的鋼琴家總理帕德雷夫斯基(I. Paderewski)。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名已久的他積極投身波蘭獨立運動,後來出任獨立後第三任總理兼外交部長。
當代音樂作品往往曲高和寡,難尋知音,波蘭作曲家盧托斯瓦夫斯基(W. Lutosławski)與曾經來台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自己作品的潘德瑞茨基(K. Penderecki)屬於少數例外,都有代表性作品發行商業錄音並在各地音樂廳持續演出,葛瑞茲基(H. Górecki)第三號交響曲《悲歌》更是暢銷百萬張金唱片,創下現代音樂空前絕後紀錄。女力當道,女性作曲家作品越來越受重視,巴切維茨(G. Bacewicz)是當代最傑出的其中一位。台灣音樂愛好者值得有更多機會現場聆聽來自波蘭的陌生作品。
波羅的海三國聲樂處處聞
至於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合唱音樂深深融入當地民眾生活,透過非暴力優美歌聲凝聚民心,表達人民草根力量,在掙脫前蘇聯鐵幕枷鎖過程中,曾經留下「歌唱革命」佳話。
以立陶宛為例,立陶宛人一直是愛唱歌的民族,世代傳唱的傳統歌謠多達數百首,四年舉辦一次的超大型歌舞節(SONG CELEBRATIONS)是表彰國家自由獨立的嘉年華會,數以萬計歌者與舞者齊聚首都維爾紐斯,活動參與聽眾更是超過百萬人。近年來有不少機會在台灣聽到來自波羅的海美聲合唱,兩地合唱團體在後疫情時代一定會加強合作深度與廣度。
加強邀請來自東歐與波羅的海三國藝術表演團隊來台演出,鼓勵台灣音樂家與樂團擴展東歐與波羅的海三國作曲家曲目,有待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長期系統性規劃耕耘。在此同時,國家交響樂團等優秀團隊帶著獨奏音樂家,前進東歐與波羅的海國家巡迴演出,扮演展現台灣軟實力的文化大使,更需要跨部會共同協力促成。
2020年底捷克國寶級佩卓夫PETROF鋼琴遭中國取消訂單後,曾經擔任台灣無任所大使的楊黃美幸女士自掏腰包購買一架,以向捷克前總統哈維爾致敬的名義,回贈給捷克愛樂常駐的布拉格魯道夫音樂廳。期待有一天,來自台灣的音樂家在魯道夫音樂廳用台灣人贈送的捷克鋼琴,演出蕭泰然等台灣作曲家的音樂作品。
- 從共同價值觀到心靈相通──用音樂拉近台灣與東歐距離 - 2022 年 4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