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老的電視台窺測台灣影視業的未來?

莊豐嘉
600 人閱讀

台視從1962年10月10日正式開播至今恰滿六十年,作為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它標示著台灣電視史一甲子的歲月刻痕,由它及所謂老三台所輻射出來的台灣影視產業圖譜,毋寧更值得探討;有學者進行老三台口述歷史研究,正為這些發展軌跡的探索鋪平道路。不過,在媒體數位化的時代,回顧其崛起之政經脈絡及影響,有不少值得省思之處。

四十歲以下年輕人或許對「台視」這個電視台的台性無感,不只台視,包括中視、華視等老三台都一樣;就如一位在英國研究「推測設計」(可被視為一種設計方法及類別,著重於運用設計師的想像力,結合科技以及其他領域裡的研究事實,顛覆原本對於既有世界的認知與刻板印象。),甫回國不久的學者所言,比她更年輕、活躍於網路的朋友對電視之印象,就如收音機之於電視出現的年代,過時而傳統,但依舊存在那裡。

台視就像一個座標的原點

然而台視的誕生,畢竟像是一個座標的原點,其所製作且輻射出來的影視產業,影響如此深遠。無論是早期群星會、五燈獎等膾炙人口節目,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風靡全台不可一世:深夜轉播少棒隊在威廉波特的比賽;或者至今還活躍在電視螢幕上的台灣第一位專職新聞主播盛竹如;台視培育多少影視明星,開創多少產業,其開枝散葉,深深影響台灣對電視台的視角。

台視等老三台當年透過黨國系統建構的製作及業務行銷生產鏈,複製、擴散、升級到有線系統台,創造了許多紀錄,有些還持續著。

舉一個指標為例,雖然無線台早已經被邊緣化,民營化以後的台視,其七點晚間新聞收視率,至今仍穩坐包括有線系統在內所有電視台的前茅,甚至多數時間位居第一名。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和其長期培養出來的忠實觀眾應有密切關係。

戒嚴時期成立的所謂老三台,依成立時間順序為台視、中視和華視。中視背後是國民黨中央黨部文工會,台視主要隸屬省政府及省議會,華視則以國防部為主,教育部也有一部份參與;此之謂黨政軍。他們正是當年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的主要對象。

台視新聞曾是老三台中較活潑、開放的代表

雖然如此,台視的組成結構迥異另外兩台,由台灣省政府成立的台灣電視事業籌備委員會與日本富士電視台、東芝、日立、NEC等四家公司共同合作籌辦。其簽訂的合作協定書有關資本形成部分,台灣方面投資60%(其中49%為台灣省政府投資,11%為民間投資),日本的富士電視台、東芝、日立與NEC共同投資40%。

這個組成結構有兩個成分深遠影響了台視的屬性。一為省政府是當年直接面對民意監督的最高行政機構,因此其反映民間意見的活潑性和多元性比較直接;二為由於有日本電視台的參與,在引進製作技術和設備上都具有前導的意義,開放性也更強。

中視由於黨性規範,華視則受限於軍事保守性格,這兩台固然在娛樂節目上有推陳出新、青勝於藍的後發優勢,但是台視新聞的專業和在地性格,仍然保有相對清新的風格。即使民營化之後,中視換湯不換藥;華視雖納入公廣,在定位不明下舉步維艱;只有真正民營化的台視新聞依然受到老一輩觀眾的忠實青睞。電視台背後老闆對經營的影響之深,可以想見。

即使如此,當媒體解嚴, 24小時的有線新聞台及重鹹口味政論性節目出現之後,老三台的整體收視率早已無法相抗衡,即使他們各自也成立了新聞台,但是被新聞頻道區塊排除在外的老三台,只能是冷灶慢慢燒。

台視很努力,可惜近黃昏

不過,這期間仍可看出台視努力維持其電視老大哥地位的企圖。在綜藝節目方面,每年除夕節目的紅白大對抗,雖說是模仿日本綜藝節目而來,仍然帶來一陣風潮;前幾年製作的《雨後驕陽》,走精緻台劇路線,也有別於三立、民視歹戲拖棚的肥皂劇風格,可惜是後繼無力。在活動方面,台視承接舉辦的金曲獎和金馬獎,年年創新,有一定口碑。作為去除黨政背景後的民營電視台,由非凡電視台老闆黃崧入主的台視,行事相當低調,台視所呈現的新聞屬性,也依然中規中矩,較無政治色彩。

在結盟方面,台視也進行媒體之間的交叉持股,包括年代電視和自由時報都有入股,形構一個媒體支持生態鏈。然而以上的種種努力,依舊不足以抵擋住電視產業的沒落困境,因為連有線台都已經很難支撐。這兩年系統台的剪線潮日益擴大,廣告量位移至網路的金額每年超過一百億元之多。更不用說嗷嗷待哺的無線台了。

據稱,為了上架新聞台黃金地段的事,台視經營高層日前曾經拜訪NCC,大吐經營苦水。雖然有年代練台生系統台全力相挺,但是華視以公廣之姿搶進52台,後來居上的鏡電視也難得拿到久違的第一張新聞台執照,台視想要在新聞台這塊的努力,愈見渺茫。

要求黨政軍退出三台,實質以失敗收場

從台視可以窺看出,當年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的效果,除了解放多元之外,在各方面其實都以失敗居多。政治表面上退出,但民營化以後的政治空間只是轉移戰場,假商業之名的政治操作,無論那一黨執政皆然。黨國主宰的意識形態宛如幽靈轉為附身商業媒體,繼續操作著心中那一條線。全世界先進國家,不是無線台繼續佔有優勢,就是商業媒體專業化,只有台灣擁有一個全世界少見的有線系統台壟斷收視群的現象。

老三台曾經孕育台灣最活躍的製作產業鏈,包括許多委外的製作公司、廣告業、媒體公關行銷公司等等,但現在連這些產業也開始改造,廣告界跨界到內容製作產業,新的製作公司在許多戲劇上的品質已經擺脫傳統老三台的窠臼。公關行銷早已經另尋出路,在社群行銷上風風火火。電視台的命脈還剩下多少?

事後看,當年學者對於黨政軍退出三台的理想是美好的,但也過於天真;不僅當初的配套措施不足,對事後的市場規則也缺乏想像;更遭到業者遊說扭曲以致把持而衍生往後的許多問題。以為自由市場的商業電視環境,可以長出專業的花朵;以為公廣的產生,可以在優質內容上多一個強力的選擇。但是系統獨大,頻道被掐的問題,至今無法解決,投資內容品質的成本顯得過高而乏人問津。公廣媒體在制度先天不良下又何其孱弱。

當然有些因素不是當初運動所能預料的,不能怪推動者。網路社群蓬勃發展為所謂第三媒體,由科技推進所造成。單向傳播改換成即時互動雙向傳播,也是包括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傳媒所難以項背。當手機成為最強大載具那一刻,其實已經注定擺脫舊媒體的時代已經到來,更何況電動車以及連網電視等數位載具都當道時,電視機這個純粹載具,就只是純粹的載具而已,已經無法等同於影視內容的代名詞。

經過歷史的過濾洗滌之後,或許我們會看得更清楚,那個時代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元宇宙的真實意義沒人說得清楚,但電視台以後也可能成為歷史名詞,只是供後人憑弔。 台視或將成為一個考古的重要標的?拔去界碑的媒體世界,全世界都進入新的元年,台灣的元年如果要選擇建立在原先的遺址之上,還是另闢新天地?或許,社群媒體的嶄新特性已經說明了一切。

作者1963,台中人。什麼媒體都想嘗試、深陷五光十色世界不能自拔的媒體人。經歷:華視總經理、新頭殼新聞網總製作、中央社副總編輯、台灣日報總編輯、新新聞周刊黨政記者、自由時報國會、黨政記者、環球經濟社副研究員;學歷:台大政治所碩士、淡江企管系學士。

留言評論
莊豐嘉
Latest posts by 莊豐嘉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