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檢測偽陽看台灣政策對應

王宏恩
428 人閱讀

上周二早上,我兒子的加州國小班上一位同學被家長緊急帶走,因為該位同學的一位同住家人快篩陽性,所以全家都要緊急去做檢測。後續的PCR結果隔天出爐,全家結果都是陰性的,大家也都鬆了一口氣。

但是根據加州這個學區的法規,只要是快篩陽性,就需要在家隔離十天,再驗是否陰性。另外,只要是「接觸」到快篩陽性,就必須要再隔離十天,而且再測陰性,才能夠返回學校上課。換言之,這位同學的同住家人雖然是快篩陽性,而且後續結果顯示很可能是偽陽性,但是導致的是這位同學必須要待在家20天,才能夠重返學校上課──先花10天證明其家人是陰性,但這段期間算是持續接觸,因此要再花10天自我隔離證明自己也是陰性。我兒子要等三周才能再跟這位好朋友在學校(戴口罩)一起玩了。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因此,重點就在於這樣偽陽性(false positive)的比例有多高了。根據美國CDC目前的統計狀況,目前快篩可以在100位真的有病毒的人之中抓出98位,但是根據疾病流行的狀況,假如只有1%的人染病,所有檢測陽性的人裡面只有30%是真的有病毒;而假如只有0.1%的人染病,所有檢測陽性的人裡面僅有4%的人是真的有病毒,其他96%全部都是偽陽性

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要以快篩陽性作為確診、隔離、停班停課、同住家人停班停課,這些都是一系列的選擇與計算,而並非科學問題。我兒子的這個美國加州小學區,選擇的是最嚴格的標準,同住家人確診就所有人不得入校20天,也使得這個學區的居家隔離學生數是附近最高。但是我在德州的朋友小孩,則是只要有任何陰性證明,就可以馬上不戴口罩回學校上課,這樣當然隔離的小孩數就少了。9月20日密西西比州州長更決定了全新的防止肺炎政策──啥都不做(Do nothing),而引起熱烈討論。

這個事件對於台灣的啟示是什麼呢?台灣各級學校都在最近開學,而許多單位也要求每周提供快篩的結果。假如從上述數據來看,之後台灣也可能會每周都出現大量的偽陽性,尤其是出現在無法一人一室的學生族群之中。因此,針對快篩之後要怎樣對應,就取決於一系列的成本效益分析。

根據台灣目前的流程,快篩陽性並不構成確診要件。一旦快篩陽性,則需要先去防疫旅館、或者先在家一人一室、或者重症直接住院,等待後續大概一到兩天內會出來的PCR,直到PCR才決定要確診或者是解除隔離。但是這樣的規定落實到學生時,因為學生無法一人一室,所以勢必同住家人也得有人要一起去旅館、去醫院、或者關在家,而這對某些工作型態或是家庭型態的家庭來說就會有立即的困難。

接著就是從快篩陽性到PCR確診的這段時間內,要多大範圍的匡列以及居家隔離。以一開始的例子為例,當同學的家人快篩陽性、同學緊急帶回家隔離,那此時全班要停課嗎?全校要停課嗎?全班或全校的家長也要因此待在家嗎?全校的家長的工作場所的全部同事也要待在家嗎?光是這樣無限延伸下去,根據六度空間理論,隨便一個偽陽性就可能讓半個台灣停止運轉了。

目前美國各地對這件事的規定並不相同。以我兒子的學校為例,在學校雙方都有戴口罩的情況下,假如密切接觸超過十五分鐘(兩公尺內,例如小組討論或上課),或者假如未戴口罩下接觸(例如吃午餐),才需要跟著馬上隔離十天。但假如接觸過程是在戶外、有維持社交距離,那就只需要一天內出示陰性證明,就能繼續回到學校戴口罩上課。

照這樣的一套標準,就可以準確區分出哪些人要先跟著隔離、那些人可以不用。而台灣目前的狀況,是會針對該班或者該校預防性停課一天看檢驗結果,假如在教學與作業的轉換上沒有問題,那剩下的大概就是家長必須配合時期工作的配套,畢竟這種情況的居家隔離也不可能請保母、也不方便送到外縣市長輩家。

最後,就是關於快篩陽性的行為科學。在上述美國的案例之中,快篩陽性雖然是被提倡,但是對於快篩陽性者來說,可以說是缺點遠大於優點。因為有偽陽性,假如快篩確診者會面臨的是隔離跟無法工作,那很多快篩確診者反而會選擇的是不要公開,畢竟假如自己沒得病就沒事,假如自己已經得病,那既然公開也無法變好,搞不好症狀還不嚴重,那乾脆還是不要公開,假裝大家都沒事。直到傳染給更多人、或者直到病情惡化到無法不去醫院,才會最終被發現已經隱藏多日。

這種假裝自己沒事、有事也不會更糟的心理學,從醫學來看或許無法理解──早點發現有病、早點治療,還有更重要的事嗎?但從心理學來說就非常正常,因為人們會假裝看不到自己的危機、假裝自己沒有被騙,直到騙不了自己、或直到真的害了別人。因此,當快篩陽性真的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成為出入各地重要的程序時,如何透過誘因來鼓勵快篩陽性的人們誠實公開、勇於進行下一步檢驗,也許是有關單位可以思考的制度設計。

留言評論
王宏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