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到2022,地方大選的網路討論有什麼改變?

林雨蒼
1K 人閱讀

2018年11月24日,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勝選後,民進黨迎來了九合一地方選舉與公投的全面敗選;但在2020年的總統選舉,民進黨卻拿到了史無前例的817萬票。在這個過程中,網路論戰的強化與改變,應該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但是,到了2022的現在,這樣的網路操作模式,究竟是有機會再下一城,還是會引發反撲呢?

在2018年大選前,面對台灣史上單一選舉最多的九題公投,當時民進黨並未採取具體的網路操作行動。當時行政院並未親上火線做政策論述與攻防,而僅出具公投意見書,後退一步,讓公民社會彼此辯論。在護家盟的財力投注與組織動員下,反同的謠言大行其道;擁核則與國民黨結盟,最終讓許多有理想的年輕人殘酷地發現,原來自己的進步理念才是少數的一方。

Line群組中不斷廣傳的謠言則營造出支持韓國瑜的韓流,這些韓流不只在造勢晚會上展現激情,也不吝於在社交媒體上攻擊其他人。反過來看,當時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僅有陽春的網站,政見還以不容易搜尋的圖片呈現。結果,在這次選舉中塑造出了韓國瑜,也讓民進黨迎來了僅有6席縣市首長當選的全面敗選。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2018敗選的檢討

敗選後的民進黨內部有許多檢討。當時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李俊俋認為,民進黨受到太多力道牽扯,如「一例一休」先得罪資方,再失信勞方,兩方都不討好;再來,民進黨內部派系鬥爭嚴重,讓支持者失望,以及黨中央不能掌握情勢、了解輿論走向,讓黨機器無法有效運作。

李俊俋給出兩個建議:一,民進黨中生代提早全面接班,肩負兩端世代的溝通責任;二,行政院和立法院的互動模式要改變,要形成新的政策決策模式。

當時的行政院院長賴清德辭職後,接任的院長蘇貞昌就立刻調整了溝通的方式。以「接地氣」作為主軸,蘇貞昌強化行政院的小編團隊,透過圖卡與更頻繁的政策說明強化政策溝通。在他的督導下,各個部會的小編群組也有不一的強化,並開始使用圖卡與幽默的方式來進行溝通,部會之間還會互轉貼文,在網路上形成具體的聲量。

同時,許多焦慮的民進黨支持者也自發性地組織起來,許多人成立了匿名粉專,一方面協助執政黨的政府粉專分享圖文,同時也有許多會用較為激烈的用語攻擊其他可能威脅民進黨政權者。他們激烈的詞彙在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下吸引了許多粉絲,凝聚了許多台派支持者,也讓政府的圖文說明可以散佈得更廣。

2019年3月,在民進黨府院黨的大力運作下,以《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的方式繞過2018年公投所設下的限制,讓台灣實質上對同志婚姻進行了一定程度保障,喚回了許多年輕人的心。許多人看見民進黨改革的決心,因此而願意回心轉意,進而支持民進黨。

2018的敗選中,來自中國的內容農場、假消息影響甚鉅,除了公民社會自發成立許多事實查核組織,並針對資訊戰進行調查外,民進黨也推過了《反滲透法》,以法律的方式強化相關罰則,並推動國安法等相關修法,強化抗中保台的決心。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2020年的總統大選,讓蔡英文得到了史無前例的817萬票。面對2021年的公投,民進黨也用類似的方式,以網路圖文搭配多場下鄉宣講,贏得2021年的公投。

但是,這樣的操作模式並非沒有隱憂。

2021年的公投結果確實讓民進黨的政策可以持續推動,不過主要支持的票源來自於民進黨的傳統票倉,讓人擔憂民進黨走回傳統政治動員的老路,也凸顯了民進黨在網路溝通上雖然使用了2020年總統大選的作法,但可能面臨新的困難而難以克服。

為了行銷想法,許多想法與論述必須進行簡化,但在這個過程中,背後複雜的考量與思辨就會消失,也難以促進公民的思辨與了解。政府粉專這樣的作法讓許多NGO感到憂心。

側翼熱心,但有時會幫倒忙

在側翼的部分,許多狂熱的支持者並未與民進黨之間有利益交換,民進黨難以控制,但他們的言行卻容易被視為代表民進黨。這些側翼失控的行為,會造成許多民眾對民進黨的反感。

舉例來說,許多側翼並不熟悉NGO,也不了解許多議題的細節,很多時候容易把NGO合理的監督視為中共同路人而加以攻擊,讓許多NGO心生不滿。

這些側翼不只在網路上攻擊敵人,也會攻擊許多立場相近,但部分立場不一致者,對他們做忠誠審查。近期王浩宇就因為王世堅一句「欠黃珊珊一次」的說法,而對其發起攻擊。在民進黨低谷時,王世堅不曾離開,但側翼卻未必了解這樣的過去歷史。這樣的攻擊,相信只會讓許多地方政治工作者感到心寒。

而近年來的民進黨政策,又少有類似之前同婚一樣讓年輕人振奮的修法;面對年輕人有感卻棘手的房屋政策,雖然有具體政策論述,但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在飆漲的房價下,又累積了不少民怨。至於其他的爭議法案,在選舉之前,民進黨也不敢輕舉妄動,就怕通過的法案又造成更多爭議與怨氣,同婚法案帶來的理想形象也就此慢慢消退。

在許多對於資訊操作較沒有設防的平台,如DCard、PTT、巴哈姆特等平台,也開始出現許多資訊操作的文章,有系統地針對民進黨的施政進行批評。這些文章參雜真真假假的消息,又片段擷取部分事實,帶起了許多年輕人討厭民進黨的風潮。這些年輕人未必喜歡國民黨,但是民眾黨帶起的「討厭藍綠」這樣的虛無主義卻虜獲了他們的心。結果,在新竹女中的模擬投票中,民眾黨候選人高虹安得到壓倒性的支持。而綠營側翼對面對這類結果的反應居然是對新竹女中出征,甚至進而反對已有共識的十八歲公民權,更讓這些年輕學子對民進黨感到失望。

平心而論,民進黨並非沒有理念,很多好政策確實還是在執行中,也堅守抗中保台的立場。但從用人也能看到,對於許多未來前瞻的政策,民進黨仍然面臨許多拉扯,如能源轉型,就面對許多在地政治勢力的分贓;還有像是數位相關法制,在民進黨執政的這幾年,具體推動的修法寥寥可數,例如《數位中介服務法》,因為沒有良好配套與說明,還引發民眾可能被縮限言論自由的恐慌。民進黨內部政治人物欠缺對新興議題的了解,法案推動步伐雜亂,讓人看不見對未來社會的願景。

從數位議題也能看到,民進黨內部的政治人才育成方式有其侷限。針對許多新興議題,民進黨在台面上少有了解的政治人物,也難有系統地培養相應人才。若缺乏對於這些議題的了解,在政策推動上就容易仰賴公務體系,進而難以在趨勢之下,跨出改革與轉型的步伐。

年輕人對民進黨失望

如同《鏡週刊》〈年輕人正在跟民進黨說再見〉一文指出,年輕人要的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不斷改革社會,不斷注入正義形象的政黨,可惜的是,民進黨跟世界上所有執政黨一樣,做不到這一點。

幸運的是,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倒行逆施下,全世界都看見了這個獨裁國家很可能會失控並侵略台灣,在蔡英文穩健的外交步伐下,台灣成功地取得許多國家的支持;習近平的各種作為大家也看在眼中,雖然民進黨有諸多問題,但目前仍是抗中保台的選擇。只是,「抗中保台」這塊招牌在近幾年的網路論戰中似乎已經逐漸失去正面的形象,而且這樣的國際議題,真的能在地方選舉發揮效果嗎?

1126大選結果即將揭曉,這些因素加總會迎來怎樣的選舉結果?坦白說,一切依然撲朔迷離。但能清楚看到的是,長期的戰略與短期的戰術應該平衡,但從目前民進黨在網路上所使用的操作來看,民進黨用了許多短期戰術,但卻難以讓人看見民進黨對未來長期的戰略與價值思考。若持續目前的選戰方針,放任失控側翼胡亂操作而無法控制,對民進黨而言將是短多長空的操作,未來終將迎來反噬。而台灣公民社會,也將因為這樣的操作,而讓許多人灰心離開,進而政治冷感。長久而言,無論是對民進黨或公民社會而言,都不會是好的結果。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