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NN專訪看台積電兩難

柯瑞亞
675 人閱讀

鮮少接受媒體公開訪問的台積電領導層,於8月初由董事長劉德音代表接受CNN著名主持人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訪問,釋出的影片分為「中國有能力攻擊台灣嗎?」(Can China afford to attack Taiwan?)與「受威脅的台灣科技?」(Taiwan’s tech under threat?)兩段。撇除這略為聳動的標題,這兩段影片的標題充分的反映了美國對台關注的兩個大焦點:台海軍事平衡態勢如何來維繫,以及強大的台灣科技產業是否能朝對美國有利的方向發展。本國龍頭企業、全球晶圓代工霸主台積電,確實就正處這兩大議題的交會處。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美中爭鋒,科技產業是競逐焦點

自從川普執政時期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中美兩強爭鋒全面擴展,台灣在這格局下成為擠壓標的,這有台海議題本身的長期結構性因素,但現在也有了兩大強權抗衡下新獲注意的科技產業競逐因素。

本來從關稅紛擾出發的中美風波,很快的進入了科技競爭的對陣,這再加上COVID-19疫情對供應鏈的擾動(尤其是車用晶片缺貨風波),引發了美國政府先從反制中國半導體企業,到大動作將本國半導體產業作為戰略產業大力扶植的劇烈政策轉向。在這兩個階段上,台灣半導體產業都是中美無法繞開的角色,無論是前者在美方制裁華為時的法遵配合,或是後者在前進美國、協助美國重振國內晶圓製造能力上。台灣如此的舉足輕重,然而台海安全卻也這麼脆弱,引發中美焦慮。

無論本身喜好為何,過去數十年在政府關注外慢慢依循比較利益趨勢,將製造端外流至亞洲的全球半導體產業,現在也不得不正視、應對地緣政治對自身炙熱的眼光,儘管這種關注及其連帶施加的調整壓力,從商界角度來看往往是「不理性的」,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曾表示,「不可能『逆轉時鐘』」要單獨在美國本地重建一個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

從中國角度而言,美方對中國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掐制,大大增強了國內構建自主供應鏈的聲音,也讓半導體產業發展成為兩強競爭的焦點場域;從美國角度而言,半導體產業製造能量主要分佈於國土外的中國及其鄰國,並不是特別理想的狀況,無論是因為軍用晶片穩定取得因素、全產業供應鏈穩定因素,或單純是不希望在全球科技爭霸上在任一產業沒有領先地位。兩國政府都已經或預備大力注資自身半導體產業,也同時都將台灣企業們視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與風險因子的多重複合體。

在這演進過程中,台積電等眾多台灣科技企業,除當然首先冀求和平外,其實已經慢慢顯露出在中美兩強相爭下內心隱約的傾向。這些年來台積電依法遵循美國政府對華為制裁作為,也於美國亞利桑納州興建先進製程晶圓廠,並擴大在華府的遊說活動規模;相較之下,台積電2021年中國市場營年減29.6%,落居自身第3大市場,占總營收比重也已經降至10.3%。儘管如此,西方對台積電的「疑慮」卻還是沒有完全化解,甚至有緩步增長的趨勢。

台灣的地理位置和產業地位讓台積電避不開爭議

對台積電來說棘手的是,這些「疑慮」並非針對台積電最珍視擅長的商業信譽與對客戶承諾,而單純是與其地理位置和產業地位有關。前者是西方擔憂台海戰事爆發後,若各種晶片供應大幅減少,對全球經濟和各國軍方需求的劇烈衝擊,如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就公開說過「美國最精密的晶片有70%向台灣購買,這些晶片主要應用於軍事設備。標槍飛彈發射系統大概要用到250顆晶片,你想要全部都跟台灣買嗎?這並不安全」。

後者則是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研發與量產商用上的領先,不但其5奈米和7奈米製程今年第1季的營收持續佔有總營收規模達50%的高水準,甚至研調機構TrendForce研究也顯示,今年第1季台積電晶圓代工總市占率高達53.6%,第2大三星市占率則由上季18.3%減為16.3%,這樣的獨霸地位自然引發西方各科技領先國的焦慮。

正是因為這樣的焦慮,我們在美國《晶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和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內容裡都可以看到,西方不希望過度仰賴亞洲生產據點、確保半導體供應鏈穩定安全,以及避免在本產業發展上落後於中國,這些或許是在西方公眾面前最被強調的重點,但確保自身技術地位、在先進製程上能迎頭趕上台積電,亦是或隱或顯同樣重點的驅動力。面對外界這些欣羨嫉妒的眼光,甚至是各方官方政策的隱約針對,台積電也不得不從低調做事到慢慢開始出頭發言,公關策略近來也出現變化。

台積電公開面對媒體

台積電過去的對外公開回應多為「不評論客戶」、「不排除任何可能性」等說法,亦鮮少接受媒體訪問曝光,態度一向是除非有明確目的要借助媒體發聲,否則接受訪問可能還會帶來更多麻煩。然而面對近年國際新聞焦點轉向自身,台積電除了需仰賴政府關係部門維持和各國政府順暢溝通,亦須確保各國大眾對其形象印象能保持正面中立,避免他們產生輿論反彈去觸發民意代表或上屬政府對台積電的不利動作。要避開政治是不可能的,但過度讓自己陷在各方政治框架裡面的討論,對台積電長期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得努力維持這平衡。

在「發聲」或「不發聲」間,台積電這次選擇了參與CNN這場專訪,站上主舞台表達自身真實見解。從這次專訪中,就可以看到台積電持續努力做著這樣的對外溝通工作,希望維繫美國輿論的正面態度。

在「展現地位」或「低調處事」間,劉德音則選擇說明台灣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生態系性質,強調自身和荷蘭、加州等地廠商專家的密切合作關係,並再敘明「確保全球經濟的穩定…公平的方式相互競爭」的重要性。劉德音也說明,「台灣經濟是建立於全球合作,建立於信任與公開透明之上」,顯見台積電對全球地緣政治趨勢的立場,和台灣國際經濟角色的認知。

在「講台海」或「不講台海」間,劉德音也不躲避問題,強調「戰場上當然是沒有贏家…台灣人已在台灣建立起自己的民主制度,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如果真的發生戰爭的話,那半導體業或許不會是我們最需要擔心的事…它將會摧毀具有穩定的世界秩序」,一方面不出頭,展現自己作為企業在地緣政治議題中的被動角色,以及傾向穩定和平的政治態度,另一方面也示意民主和既有世界秩序的重要性,不讓美國觀眾認為台積電只是單純趨利自利的外國企業,而還代表著自己可以支持的價值,自己可以親近合作的盟友夥伴。

有些美國人擔心台積電關鍵技術資訊外流至中國,協助後者大力成長,或是擔憂台積電提供中國政府、廠商生產服務,甚至是對於中國佔領台灣後能「控制台積電」有著深刻焦慮。就連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CNAS)在年初都曾發布相關主題的兵棋推演報告,其中包含探討屆時如何卡斷台積電上游的化材、設備供應,如何封鎖台灣半導體產業所需的能源供應,如何確保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和人才不為敵人所用。

一旦台海發生戰爭,誰都沒好處

面對這樣的情節,劉德音受訪時也強調,「沒有國家能夠用武力控制台積電的,因為如果中國武力真的入侵台積電,台積電就完全不能運作了」,而中國目前只佔台積電「10%的生意吧,但我們只會做消費性生意,我們不會將晶片賣給軍事組織」。劉德音這樣的回應,是再次強調了台積電中國事業的商業性質,以及在地緣戰事中不會也無法助敵的狀態。 總結來說,技術競爭是台積電的命脈,是奮鬥數十年好不容易取得的成績,是絕對要努力繼續保持領先的,然而懷璧其罪,在當前地緣政治局勢下也不能過度刺激各方,對外溝通得力求穩健。台灣龍頭企業「是否發聲」與「如何發聲」的種種難題,在劉德音此次CNN受訪中充分顯現,不過隨著中美關係惡化,這樣困難的事情未來恐怕還會再有,台灣企業家要站上全球局勢前線說明自身立場的機會是無法少了,無論他們過去是不熟悉或是不喜歡,未來既然難以避開,正確態度就該是要好好警戒準備。

留言評論
柯瑞亞
Latest posts by 柯瑞亞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