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暗面──華春瑩&羅傑.瓦特斯

黎時潮
1.3K 人閱讀

觀察一國外交部發言人,大致上就能看到該國的格調與個性;比如說中國那兩位。趙立堅讓世界看到流氓、華春瑩則代表無知。巧的是,這幾天中國軍演的方式,恰好展現中國無知無畏的流氓性格,這兩位官方發言人果然選得好。

八月七日華春瑩在推特上用英文發了這則推文:「百度地圖顯示,台北市共有山東餃子館38家,山西麵館67家。味覺不會騙人,臺灣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終將回家。」吸引了全世界許多人圍觀這則愚蠢到突破天際的推文,同時,餐館數量成了某種迷因,變為大家搞笑認祖歸宗的選項。

另一方面,這則推文還顯示了,在網路圍牆管制下,無知已經是中國人共性;同時,華春瑩也該好好解釋,為何會使用官方資源,公然違法翻網路牆?

無獨有偶,同一天,搖滾巨星羅傑.瓦特斯(Roger Waters)接受CNN主播史默柯尼希(Michael Smerconish)專訪,討論「這不是演習」(This Is Not a Drill)巡演的概念意涵時,對烏克蘭戰爭、臺灣問題的回應展現出來的傲慢,可以算是無視他者的無知吧?

英國搖滾歌手羅傑.瓦特斯(Roger Waters)接受專訪時表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從1948年起,全世界都接受的事實,
如果你不知道,去多讀點書吧!」。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瓦特斯先是把美國拜登總統列為戰犯,認為他提油救火,不能促使烏克蘭好好與俄國談判;主持人提示他,這是在指責被侵略者,瓦特斯使用了俄國宣傳的說法,認為他們只是對北約過度擴張的反應,正當化了侵略行為;同時,還反問,如果中國在加拿大與墨西哥部署核武,美國會怎麼做?

好玩的來了,主持人回說,中國忙著演習封鎖臺灣,瓦特斯幾乎要跳起來反駁:「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從1948年起,全世界都接受的事實,如果你不知道,去多讀點書吧!

萬萬沒想到〈牆上另一塊磚〉(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這首反教育、反思想控制歌曲的創作者,如今卻叫人去多讀點書,而且還是多讀點共產國家的宣傳品,真是令人唏噓。

但這並非瓦特斯首次展露對台灣問題的無知。1992年他發行備受好評的專輯《爽到死》(Amused to Death),裡面有首〈看電視〉(Watching TV);雖然歌詞提到天安門,但事實上,這首歌說的是電視上的說法和影像往往不是事實,影射他支持中國政府「天安門沒死一個學生」的宣稱。同時,歌詞提到蔣介石下令殺婦女和小孩,而毛澤東是純潔無比的革命領袖;蔣介石不但下令殺人,還把福爾摩沙變成叫做「臺灣」的製鞋工廠。

即使我們都知道蔣介石在臺灣做了什麼更糟的事情,但把天安門事件和蔣連結,又完全接受中國的政治宣傳,在這裡很想問:瓦特斯先生,你怎麼不把所有財產換成人民幣存到河南的銀行呢?

記憶中,當時有位樂評人說:「瓦特斯新專輯只是這位富翁再次無病呻吟!」(應該是刊登在《芝加哥論壇報》,時日久遠,無法確認。)

這張專輯出版後,個人就和瓦特斯說再見,再也不聽他之後的作品。

瓦特斯對烏克蘭戰爭的說法,和國際特赦組織對這場戰爭的新報告如出一轍。報告裡,國際特赦組織譴責烏克蘭政府侵害人權,因為他們設置的軍事據點離一般民眾的聚居點太近,造成平民無謂的傷亡。

雖然特赦組織五月份曾發布報告指稱俄國犯下戰爭罪行,但新報告一出,立刻造成歐美譁然,特赦組織烏克蘭分部會長立刻辭職,並且大罵該組織是俄羅斯走狗。在許多國家威脅要斷絕補助與捐款後,特赦組織才扭扭捏捏發了個不是道歉的道歉聲明,並特別說明,這份報告不會正當化俄羅斯的行為。

從蘇聯到俄羅斯,可以注意到,大多數自稱維護人權的組織與個人,很少嚴厲譴責這些專制國家。反而歐美,或者民主化較深的國家,只要出一點點差錯,就會被他們罵到不行。一種說法是:罵俄羅斯這種的沒用,反正他們也不會改;另一種隱藏的心態是:得罪專制國家會死人的!

到了廿一世紀,中國學會國際組織的運作邏輯後,類似世衛、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原本可以幫助弱勢的組織,成了中國手中的玩具。各類相關的NGO就更不敢得罪中國,不然每年抓幾個去中國的工作人員(勿忘李明哲),誰受得了?

瓦特斯當然不完全因為利益而傾向中國,畢竟他已經太有錢了;他的父親是英國共產黨員,二戰時犧牲在義大利戰場,當時瓦特斯才五個月大。在他心中,父親成了一切美好、正義、理想的象徵,跟著父親的腳步成為共產信徒,非常自然。

只是,任何事情,進到「嫪」的狀態,就太過了。

《說文解字》卷十三〈女部〉:「嫪,婟也。」意思是太喜歡某個事物,以至於完全看不見其他;一直懷疑左「膠」,其實應該是左「嫪」。

於是瓦特斯至今仍然看不見共產中國任何缺點,他成了精神上的中國戰狼,是比所有小粉紅更紅的大粉紅。

1927年托洛斯基政爭失敗,逃出俄國,有段時間借助在西蒙.韋伊(Simon Weil) 家中。那段期間,聰慧的韋伊和托洛斯基辯論,往往逼得托洛斯基不得不幫差點殺掉他的政敵史達林辯護,認為史的做法,是維持革命純潔性不得不做的。

重視人命價值的韋伊無法接受,她質問托洛斯基:為了做出甜美的革命蛋捲,究竟要犧牲多少雞蛋?

後來,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在告別演說〈給廿一世紀的一段話〉引用了這個比喻:「不管理論或實務,人不可能擁有所有想要的。否認這點,只追求單一、高於一切的理想,只因這是最符合人性的唯一,總會導致高壓,然後伴隨血腥、破壞;蛋打破了,煎蛋卻不見蹤影。於是人命成了永遠用不完的蛋,隨時等著被打破;到最後,狂熱的理想主義者早忘了煎蛋,只顧著繼續打破蛋。」

類似瓦特斯這類人,他們就是一直打破蛋的那種人。喜歡他的音樂,無妨,絕對不要相信他那套,才是生存之道。至於華春瑩、瓦特斯的話恰好合用:回去多讀點書吧,別出來丟人現眼了。

留言評論
黎時潮
Latest posts by 黎時潮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