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東京奧運的體育政治

黃涵榆
2.5K 人閱讀

相信有不少人和筆者一樣,這幾天的生活作息都跟著臺灣代表隊在東京奧運的賽程走,一次又一次歷經心臟和腸胃功能的刺激,從沒有一次奧運像這一屆這麼扣人心弦!而我們的民族榮耀感也隨著選手不論輸贏的傑出表現到達高峰。

也許也會有人在看到臺灣選手站在頒獎台上,感動之餘心裡充滿矛盾的感覺,雖不滿意「那面旗子」和「那個隊名」,但是…的確,這種無奈的感受再真實不過了!但筆者必須強調,那面旗子和那個隊名就是政治角力下的產物,沒有什麼比「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更自相矛盾的謊言。

奧運是國家政經實力的展示場

根據義大利哲學家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的《王國與榮耀》(The Kingdom and the Glory)現代國家在發展的過程雖然逐漸脫離中古世紀的神學權威,仍然依賴神學或天國榮耀的加持,體育活動就是賦予國家象徵性榮耀的一種管道。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日本為什麼在嚴峻的疫情之下,仍然決意要辦這次的奧運。事實上日本為了奧運場館已經進行了將近十年的整地或城市的「仕紳化」,社運人士的抗爭即使到了賽事期間也沒有停止。

體育在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特別像是納粹德國和共產國家,被提升為國家最重要的目標,關乎政體或種族的延續和強盛。類似奧運這樣的體育盛會自然成了各國展示國家政經實力的場域。當然,哪些國家在哪些競賽項目較具優勢還牽涉到頗為複雜的文化與歷史發展歷程,甚至是氣候與人種特性,遠超出本文能夠處理的範圍。

回顧奧運的歷史,奧運如同其他的國際賽事也經常糾葛國際政治的角力,最驚心動魄的莫過於1972年慕尼黑奧運期間,以色列代表團被巴勒斯坦恐怖主義份子攻擊,導致十一人喪命。包括北韓和前蘇聯的運動員在奧運期間向其他國家尋求政治庇護也時有所聞。到本屆的東京奧運都還有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阿爾及利亞選手因拒絕與以色選手同場競賽,類似的事件也曾發生在埃及與伊朗選手。

中國與臺灣之間的體育政治

臺灣參與奧運的歷史見證了臺灣和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角力的過程。國民黨政府在1949年從中國敗退到臺灣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尚無能力全面干預臺灣的國際活動之際,我國在1956年至1968年間的奧運,曾分別以「福爾摩沙——中國」、「福爾摩沙」和「臺灣」參賽,爾後在1979年根據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的決議,「中華民國」之後改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賽,得到國民黨政府的同意,並在1981年3月23日於洛桑簽訂《洛桑協議》,確定我國日後參與國際賽事的模式。

當我們了解這樣的歷程,當國際媒體報導臺灣在奧運會上亮眼的表現時稱「中華台北」是地圖上找不到的國家,當包括日本、俄羅斯和歐美許多媒體都以「臺灣」稱呼我們的時候,有多少人還會認為「中華台北」是理所當然的名稱?

事實上,光就字面意義來說Chinese Taipei就是一個語意不明甚至充滿矛盾的名稱。有人自我陶醉地主張Chinese Taipei裡的Chinese指的是「中華」(如同有人也這樣主張Republic of China裡的China),是文化和歷史而不是國家的概念。試問,參與奧運的隊伍是以文化或語言區分的嗎?這樣的詞語不正顯示在中國的干預之下臺灣是以非國家身份參與奧運,如同無法以國家名義參賽的難民隊和俄羅斯因系統性使用禁藥而被迫改名ROC。

參與國際體育競賽的名義絕非是單選題,而命名本身就是政治力的抗衡,更牽涉到集體認同與意志的表現。Chinese Taipei這樣的稱號也讓中國可以堂而皇之地以「中國台北」矮化我國的國際身份,不只政府這樣用,他們的選手和人民有都這樣用。細心一點的讀者應該也可以注意到,中國官方和媒體老早已全面使用「中國台北」,徹底否定「中華台北」,更別說是「中華民國」或「臺灣」。

藍到像小S那樣的藝人不過因為一句「要請臺灣國手吃飯」,立刻被小粉紅出征,幾家她代言產品的企業立即終止合約,還有人會對中國平等對待臺灣抱持任何期待嗎?

臺灣在國際上遭受中國的打壓和各種屈辱由來已久,甚至連學術期刊作者的身分都會被從「臺灣」竄改成「中國臺灣」,我們也「迫於現實」必須使用「中華台北」這樣的名義參與國際賽事,即使在自己的領土上也不例外。也許使用國家名義參與國際賽事必然會遭遇重重障礙,但是我們還要繼續背負這個糾結著荒謬的歷史因緣際會、名不正言不順的Chinese Taipei背多久呢?

以上所言都只是一些基本事實。悲哀的是,當越來越多的運動員有勇氣向國際宣示自己來自臺灣,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媒體以臺灣稱呼我們,臺灣內部有一股勢力配合中國統戰,無所不用其極阻撓我們朝向正名的道路。2018年東奧正名公投期間,他們甚至扭曲事實宣稱正名將導致無法參與賽事,煽動部分運動選手站出來反對以臺灣名義參與東京奧運。更有諸如TVBS、旺中等統媒在播報運動賽事時,「贏稱中華,輸稱臺灣」,毫不遮掩其仇臺之立場。同樣的,這一股仇台勢力在奧運這段期間,也配合中國對台灣的媒體認知作戰,例如PTT上的柯粉配合炒作林昀儒是中國培養的、臺灣沒有感謝中國之類包含惡意的錯誤訊息。

臺灣與中國間體育文化的差異

本屆奧運充分顯示臺灣與中國之間的體育政治不僅在於國家身份名稱的層次,更在於運動員的一舉一動和民眾如何看待比賽成果的巨大差異,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體育文化。

臺灣人透過媒體轉播看到中國國旗和聽到〈義勇軍進行曲〉早已不是新鮮事,但中國媒體似乎把臺灣隊的畫面(特別是頒獎儀式)視為禁忌。就有中國媒體在轉播開幕儀式刻意切掉臺灣隊進場,等到畫面再回到現場,自家中國隊已完成進場。

筆者無意妖魔化中國選手,但是我們從競賽場上看到中國選手令人無法認同的行徑。羽球選手陳清晨比賽過程「操」聲連連,辯稱是在自我激勵;有體操選手以抗日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在強調和平團結的奧運殿堂上刻意炒作仇日的民族主義企圖不言可諭;未得金牌的中國選手在頒獎台上面無表情儀態僵硬。

更嚴重的是,歷年來的中國選手不斷傳出服用禁藥的違法事件,此次奧運就有舉重選手侯志慧因涉及禁藥被要求留在東京進行進一步檢驗。兩年前中國游泳選手孫楊被檢出禁藥,英國游泳選手史考特(Duncan Scott)拒絕與他同台領獎而被孫楊當著國際媒體前嗆“You are a loser!”

即使沒有這些離譜或違法行為,中國選手毫無例外都承接官方意識形態把臺灣當成中國一省,中華隊、臺灣隊、中華台北隊或不管叫什麼名字,都是中國地方隊伍。極權中國為了打造金牌選手,每年將成千上萬的幼童送進培訓學校,接受嚴格的磨練。選手必須為國犧牲,比賽輸贏關乎國家榮耀與存亡,個人只有在國家榮耀之下才有意義。(參考蔡語嫣,〈奧運金牌背後:為了國家榮耀不惜代價!中國體育培訓打造殘酷的「冠軍流水線」〉

這種國家至上的意識形態以及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戰狼精神,似乎已深透無數的中國民眾。他們到日韓選手的社群媒體留下不堪入目的咒罵,甚至連自己國家的選手也都無法倖免。

本屆東京奧運特別值得臺灣人振奮和感動的,除了史上最佳的戰績之外,還有一群儀態優雅、充滿年輕活力和運動家精神的選手,不論輸贏都足為臺灣精神之表率,讓世界更看見臺灣。未晉級的拳擊選手陳念琴雙膝跪地親吻擂台,獲得銀牌的男子射箭隊和贏得金牌與銅牌的韓日歡樂自拍,戴資穎敗戰之後臉書粉絲頁在短短一小時內湧入超過20萬粉絲表達支持與鼓勵。

2020東京奧運獲得銀牌的台灣男子射箭隊和贏得金牌與銅牌的的韓日歡樂自拍。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我們的選手和觀眾一起讓體育競賽不單只是國家榮耀的象徵,我們不以成敗論斷選手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我們為選手個人的奮鬥歷程感動,還可以是臺灣人彼此間是精神上鼓舞和情感連結。

臺灣還在體育改革的路上

本屆代表臺灣參加奧運的選手象徵一個全新世代的到來,他們讓世人看到臺灣的體育實力。這是過去幾年《國家體育法》修法、體育經費大幅提升、運動訓練科學化等體育改革開花結果,還有許許多多臺灣人家長和企業的支持。臺灣還必須持續走在體育改革的路上,才能讓更多有潛力的臺灣年輕選手發光發熱。

臺灣作為一個新興的民主國家,國家代表隊選手接受國家資助和訓練代表國家參與競賽,但是並非只為國家而存在。運動員和任何一種職業都一樣在政治之中,好的民主體制可以給予他們不受干預的自由,讓他們走向世界舞台發揮潛能,反觀惡的政治則讓選手成為得牌工具,成王敗寇。

臺灣的轉型正義仍是進行式,體育改革也不例外,而各單項協會也絕對是必須被改革的對象。各單項體育協會和奧委會長期以來都是國民黨黨國體制下的產物,把持和壟斷協會運作和資源之外,甚至成為壓迫運動員的結構:撐竿跳選手沒有自備的竿子還必須跟他國選手借,戴資穎2016年里約奧運被羽協惡搞鞋子尺寸不合,莊智淵被奧委會刻意忽略不公布他的賽程,林林總總的事例不勝枚舉,體育界高層甚至不乏涉入刑案的爭議性人物,教練與選手的性別平權意識有通盤關注與檢討的必要…

這些體育改革的諸多面向都必須要透過民主機制凝聚更強大的全民意志和行動力才有辦法解決,真的關心體育的臺灣人不會只瘋奧運或只當一日、一週球迷,不會像國民黨立委馬文君連莊智淵是桌球還是羽球選手都搞不清楚,也不會像柯文哲連選手培訓和獎勵制度都沒做半點功課就來蹭奧運。除此之外,我們需要一套更長遠更完善的獎金制度,輔導選手經營個人的終身志業而不是像土豪般撒下大筆獎金就不管。

每個運動員背後都是一段激勵人心的生命故事。如果說運動員精神包括勇敢面對和突破障礙,不論輸贏都表現應有的尊嚴,運動選手不可能也不應該置身於政治之外,更有理由和能力發揮影響力實現公平正義。國際上不乏積極投入政治與社會倡議的知名運動員,發揮「不從政的政治影響力」,此次東奧羽球賽頗受臺灣觀眾注目的辛度(Pusarla Venkata Sindhu)就一直在為性別平權發聲。

臺灣的國際處境因為中國而無比艱難,選手們應該有很深刻的體會。當越來越多選手在國際賽事上勇敢地說出自己代表臺灣,而包括郭婞淳、林智勝等運動巨星倡議原住民正名運動,筆者衷心期盼有更多台灣之光能挺身而出支持臺灣正名,讓更多臺灣的運動選手能夠有尊嚴地在國際舞台時發揮他們的潛力。

留言評論
黃涵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