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在台灣

但唐謨
818 人閱讀

書名教父寶典
作者:珍妮.瓊絲(Jenny M. Jones)
出版社:黑體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2月

1972年,台灣剛退出聯合國,開始密集與國際斷交;也開啟了一個威權,封閉,處變不驚,卻什麼都給禁的保守年代。而就在那個時刻,美國導演柯波拉的電影作品《教父》,捲襲了全世界。

透過剪切嚴重的影帶,台灣初識《教父》

在當時「保守」的台灣,這部電影的上映一波三折,電檢部門想當然耳是禁演(因為血腥暴力),讓台灣的知識文青們望穿秋水。終於在1975年,《教父》突破萬難正式才上映,不用說,被剪得亂七八糟,但是某種程度也解放了文青學子們的求知心。這部電影曾經在1980,1989年兩度重映,之後,錄影帶、DVD、第四台,串流的時代相繼出現。直到今天,大家似乎都知道《教父》,好像也都看過了《教父》。然而在那久遠的、資訊貧乏,大家需要去自己去尋找藝文材料來豐富自己的威權世代,文青們或許會從《魂斷威尼斯》、《酒店》中認識文學電影的陰性書寫;《教父》,則代表了相對的一方,一種陽剛、暴力,充滿權力爭奪,卻非凡迷人世界。

義大利裔美國作家馬里歐.普佐1969年發表了《教父》小說。他從自我的經驗以及文學想像,描述了一段義大利美國人的移民史詩,一個來自義大利西西里的黑道家族,用黑手黨的家族傳統,在資本的美國社會生存。故事中鉅細彌遺地描述了一個詭詐、暴力、冷酷的黑手黨世界;但同時也帶出了當時義大利移民的生存奮鬥、家族榮耀等等;然而最吸引讀者的,應該是故事中代表著另類正義的黑暗魅力。

當你處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中,在法律、正義、陽光無法照顧到的地方,暴力是唯一的生存法則。1972年,柯波拉把這部小說變改編成了電影,更進一步視覺化了普佐筆下的黑道家族,也讓全世界更有機會看到這個深幽、陰暗,卻充滿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以及性愛暴力的世界,這部電影敘事風格,影像營造方面,都有突破性成就。就這樣,全世界人瘋迷《教父》了半個世紀。

好萊塢影壇讓義大利移民特殊化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移民也是美國電影中常見的主題,但是放眼望去,電影中對於義大利移民的呈現該是最有趣的,尤其是義大利黑道。早在美國禁酒時期就曾出現過一個最惡名昭彰的黑手黨:卡邦(Al Capone),這個角色也是文化符號,他頭上那頂寬邊帽,幾乎成為後來幫派電影中黑道老大的標準裝束。從此,義大利移民除了口音很快很性感,體型很健美,又多了一個刻板印象——黑道。《教父》的出現,把這份刻板印象精緻化、立體化,彷彿把黑手黨從流行層次,提升到了文化藝術層次。

以黑道作為一個國族刻板印象,聽起來似乎有些「歧視」;但是在《教父》中,這種黑道文化是可以被「欣賞」的。而整個故事的背後,是二十世紀全世界的離散現象。全世界的人都從母國以各種方式來到美國。在《教父》第二集中,維多.柯里昂乘船來到美國,看到曼哈頓自由女神,眾人跪下祈禱的那一刻,可以說代表了整個美國移民歷史,也是整齣《教父》三部曲中最激情澎湃的時刻。

儘管《教父》或許對義大利移民有些「負面」描寫,但是卻有更多的歌頌,甚至讚美;讚美他們的陽剛、絢爛、戰鬥;相對來看,美國電影中關於華裔社群的離散描寫,幾乎完全是相反的。華裔移民在早期美國電影中的形象,總是過度溫文儒雅,甚至被陰性化、喜劇化;儘管有個李小龍,華裔移民電影例如《花鼓歌》、《喜福會》,從來就不是熱血激昂的。美國華裔,或許也會期待有一部屬於華人的《教父》,擺脫華人的陰性刻板印象。

其實華人移民在美國社會也有類似的黑道,即唐人街內的「堂會」組織,這是一個收納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美國華裔年輕人的組織(很類似8+9),他們可以在堂會內進行黑道行為,同時得到肯定,以及國族認同。堂會的故事,應該會比「教父」的故事更有趣更有梗;王家衛原本計畫把唐人街的堂會主題拍成影集《堂口之戰》,可惜計畫取消,屬於華裔族群的《教父》,終究無法實現。

「教父」已成為一種符號、精神象徵

不僅是在全世界,「教父」這兩個字在台灣也成為了一個文化/流行符號。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開始學習看電影的時候,都會看過《教父》。教父原始天主教的意義(受洗儀式的施洗者),幾乎被我們忘光了。這兩個字漸漸變成了每個人都知道的字眼。有義大利餐廳,牛排館店名叫「教父」,某個領域的大哥大大,也是「教父」,電影教父、音樂教父……還有「教父級」這個形容詞也納入了我們的詞彙。

教父是來自美國義大利移民的東西,竟然如此深入我們的日常文化。在李登輝執政時期,惡名昭彰的「黑金」執政,一直是我們的黑色記憶,但是香港人卻覺得很有趣。麥當傑以台灣的黑金政治奇觀為剝削點,拍了一部《黑金》,讓劉德華、梁家輝等一線港星扮演台灣黑白道。拍攝背景遍及全島:士林夜市、西門町、新竹、屏東……各地美景盡收眼底。槍砲火拚更讓寶島美不勝收。但這部片是到了台灣,片名怎麼就改成了《情義之西西里島》。台灣片名經常匪夷所思,但是這片名,顯然是發想自《教父》。

記憶中,小時候去過光華商場,懷著很假掰的藝術情懷,在舊書攤上買了一本無版權的《教父》的翻譯小說,當然根本看不懂。這部小說在1999年和2014各自正式出版了《教父》翻譯,以及後續的《西西里人》等。

遙想四十多年前,知識份子帶著求知的心,從南部搭長途車程北上來電影院看精彩鏡頭都被剪光的《教父》,今天《教父三部曲》4K修復版也即將上映;如今更出現了一部《教父寶典》,把五十年前《教父》的劇本,刪減畫面,幕後花絮等等,集結成一本《教父》全記錄,台灣文青們五十年的對於文化藝術的苦苦追尋,或許畫下句點了。從1972─2022,教父在台灣的這段歷程,似乎也呼應了台灣社會從封閉保守到自由開放的辛酸史。我們真的要好好珍惜啊~

留言評論
但唐謨
Latest posts by 但唐謨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