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
迎向共融合作住宅的挑戰和願景
住宅,必須變得更具共融性。歐洲城市既有的住宅與新住宅開發策略已不敷需求的增長,亦無法回應城市居民的多樣化期待。如果我們認可自主居住是項人權,那麼應該進一步追問,如何在我們的城市中發展永續性、可及性的生活空間?歐洲合作住宅運動已經朝共融的方向邁進,並清楚其中的潛力和挑戰。
住宅中的共融性可被視為一個目標。這必須從參與及社會融合的平等權利開始,並用以抵制都市內邊陲化、貧民窟化與兩極化的趨勢。本書定義的共融住宅是對所有人,無論其性別、能力、財務資源、移民背景、難民歷程或身心障礙等條件,都保持開放可及性。要達成此目標雖然艱困但有其必要,且不存在完美方案或偉大的通用策略。不同情況不同作法的合作住宅產出樣態,讓人們更加了解共融住宅如何成真。經由計畫本身及倡議層次,合作住宅展現出如多元、正義、混居、可及性與開放性等觀念。
本書所描述的案例和機制有一共同點:人類的多樣性不該被視為問題,而應被看作是項潛力,共融性也該被理解為一個應持續追求的目標。這是實踐共融住宅的首要前提。此外,發展可負擔及非投機的住宅也是同等重要的,這可以確保建築與空間能反映居民需求。
經由使用而不是營利導向的規劃與興建,有機會把那些乍聽起來很難達成的住宅願景予以實現,例如結合個人隱私、社區活動、可負擔性、可及性和建築性能。有賴這些自組團體勇於實驗的精神,此種複雜性得以成功實踐,這不只針對個別方案,同時就充滿生氣的社區發展而言亦是重要的。這一切,是透過參與式規劃中所發展的溝通、互動與交流,以及住宅之自我管理機制方成為可能。這是以整個社區的力量在支持空間融合使用,及整合公共空間和活動。
住宅計畫中的自我組織同時也促進參與和創意之開放性,創造了超越社區邊界的共好可能。本書所描述的案例提供了一些示範:例如一個敘利亞難民家庭在「庇護之屋」中經營了一間專業餐廳;在「史普利費爾德」的多功能室,可舉辦不同的公共活動;一座對長者友善、社區導向、跨世代的資訊中心將在「史瑞茨基街44號」開幕;外部組織在「生活感」進駐的諮詢站,除了為該計畫提供建議外,也參與達姆斯塔特「合作住宅計畫日」(Wohnprojektetag)的協商工作。
機會與限制
在私與公、個人與社區、同質與異質性之間對話的複雜性,是此類住宅計畫最重要的特質,這帶來了巨大的收穫,同時也可能會是阻礙。即便在前期設計階段,在相對同質的核心團隊中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未來的社區在住戶組成方面可以有怎樣的多元性?這個重要的問題針對不同個案各有不同的答案,特別是為了特定需求而發展以及其他未設定具體對象的混居計畫。例如,當涉及到學生族群和無家者(如「文齊司特之間」)或難民及非難民(如「庇護之屋」),很快就會討論如何平衡不同的居住群體。如果期望達成混居,則也應該予以清楚界定,如「生活感」制訂出社會與跨世代混居公式:不同年紀族群、身心障礙及移民各有一定比例。亦有一些作法是將有特別需求對象和一般住戶融合,像科隆的「共融公寓」,就是將需要特別照顧者和學生的共享公寓跟私人住宅單元結合在同一棟建物中。

在社區偏好的融合形式被確立與實踐之後,就參與和投入的層面,共融性的極限仍待考驗。譬如,在「文齊司特之間」個案中的居民參與,即被不同的生活處境、有限的居住時間,以及學生跟(曾經)無家者的承諾落實狀況所侷限,部分成員的成癮問題及不同溝通方式讓狀況變得更加複雜。又如,「庇護之屋」也因為住戶參與的限制,不得不收回原初的自我管理想法,改為聘請專門人員。參與的問題不僅發生於有特定需求之群體,像「生活感1&2」與「藝術生活3」等案例,在共同生活數年後,自我管理仍然是一項艱鉅的挑戰。每個自我組織的住宅都需要有一定的妥協,在個人利益和社區需求間取得平衡。
空間的實踐
社區導向和共融性不僅只是要求空間無障礙,更需要反映在建築的規劃與運營中。透過參與式規劃及形塑空間的過程,既強化了對該計畫的認同,也能激發出更多不同的使用方式。比方:走廊與有遮蔽的廊道得到了新的詮釋,在許多社區中被當作交流空間或作為「交換盒」(exchange boxes)這類小規模用途。戶外空間通常是鄰里交流、舉辦節慶活動與營造社區花園的重要介面。其他如公共洗衣房、共同工作室、客房和多功能室等空間,在計畫中的重要性也不斷地提升。
共融性、參與及永續性等核心價值,需要經由某些過程培力,無論在規劃、工程期間乃至於完工入住後皆然。一般來說,自組住宅的住戶相對穩定,他/她們會隨著時間改變、也會一起成長,這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由於開發階段相對較長,諸多決策也可能在住戶入住時已不適用,就必須進行調整。因此,許多案例採行了因應社區發展的彈性架構,如「不只是居住」的共同空間和「史普利費爾德」的多功能室可供社區居民與公眾臨時性使用;「每日打開共好」的變動空間(switch room)及「凡巴赫利」的撲克遊戲室也可彈性租用,用作住宅附屬空間或社區鄰里活動使用。在共居公寓(如「共融公寓」)、簇群公寓(如「史普利費爾德」)以及衛星公寓(如「不只是居住」)中,則採用寬敞公共空間和許多小型住宅單元相互結合的作法。共融住宅以建造過程中的無障礙、節能與節約成本著稱,這均有賴智慧的規劃及適時做出妥協的能力。
時間、資源、參與
為確保共融合作住宅長期的可負擔性,並避免房地產受到市場投機炒作衝擊,產權形式與組織型態為至關重要的一環,這對社區發展階段乃至後續運作皆影響甚鉅。一般來說,新的合作社由於相對複雜、耗時較長且需要購買一定金額股份,對那些財務和時間受限的、溝通機會有限的,以及只能夠投入短期規劃的人們,通常是無法參與。誠然,產權的共同持有的確是有助於社區生活及住戶參與。
社區導向的租賃住宅,必須察覺開發者與所有者之影響力,其明確的體現在住戶參與及管理運營上。因此,在「文齊司特之間」、「庇護之屋」、「大都會飯店」和「每日打開共好」等案例,出現了結合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作法。「藝術生活3」,則受到「生活感住宅合作社」之前經驗的啟發,採取跟房地產公司合作的模式興辦。毋庸諱言,租戶的權利自然有限,也無法以共有產權的模式團結起來。然由於入住者無須認購合作社股份,再加上獲得補貼及民間融資,實現了社會混合的目標。相比由住戶組織並發展的案例,這樣的模式的確在參與和自我組織方面有侷限性,但總歸而言,其仍為那些被排除在典型中產階級住宅社區外的人們開闢了一條可行道路,也為共融合作住宅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這種情況下,像是「布魯塞爾社區土地信託」這種具前瞻性的策略,透過互助融資培力人們形成自發組織之可能,特別是那些因收入被排除在房地產市場之外的群體。另一個先行者是蘇黎世的「不只是居住」,他們透過與民間團體合作,為許多特殊需求族群提供可負擔的住宅單元。柏林「統計之家」則是通過市有住宅公司、合作社跟民間團體之合作,展現出前瞻性策略的可能性。
又,計畫創建階段為不同的群體創造可及性是一回事,但共融性在未來幾十年能否持續落實則是另一個問題。換言之,長期供應可負擔住宅,對不同計畫皆是嚴峻的挑戰。特別是那些僅在有限期間內獲得補助並努力維持成本效益的案例(如「庇護之屋」);以及那些雖受到房地產公司協助,但未來將會面臨房租上漲議題的租賃住宅(如「藝術生活3」)。即便是設定共有產權限制轉賣或擁有優先購買權的民間自發社區(如「生活感1&2」與「史普利費爾德」),未來也可能受到房地產投機的衝擊。隨著住宅的入住使用,產權形式將會影響該計畫日後的發展走向。主要的問題是,社區未來新住戶的挑選。諸如,空置住宅單元只能轉售給出價最高者嗎?合作社能否回購住宅單元股份並轉為共有財產?禁止產權轉售(以合作社或是出租形式運作)是否可行?在這樣的意義上,反投機共同居住聯盟已發展出一套對抗投機且維持長期公共利益的模式,截至二O一七年,已在德國興辦超過一百二十處的住宅案例。
從現實出發
自組住宅計畫隨著國家或城市在地狀況而不同,但沒有一個地方是真正理想與永續的。如布拉格(Prague)、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等中歐城市,合作住宅概念僅止於在少數社群討論,目前被實踐的可能性極低。相較之下,合作住宅概念已在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得到廣大的支持。柏林的特點不在其都市發展策略,而是民間自組倡議團體的深厚網絡,諸如「租客自建合作社」、「一起來,柏林」都市發展合作社、「自由合作社」等等。
相較下,其他城市這些年來持續地將社區導向與自組住宅計畫導入都市發展策略,亦值得關注。比方圖賓根市以最佳理念徵選加上長期地上權,讓許多自我組織的住宅計畫受益,如「新鄰里」計畫,得以用較低成本開發,為短期或長期使用者提供可負擔的住宅。在慕尼黑,弗雷漢姆的共融地區規劃已被採納,展現了一種創新路線,特別是在無障礙空間方面,雖然仍需關注其最終實踐程度,但已往共融性的方向踏出希望的步伐。上述作法均可以進一步發展,並推展到其他政府之公有資產運用與管理。顯然,要讓眾多投資客和私有產權持有者也願意為永續性、共融性的城市發展做出貢獻,我們需要有更積極的策略。
方孟珂(Michael LaFond),合作住宅專家與都市運動者,柏林id22創造性永續協會創辦人。有著藝術、建築、社區發展等跨領域背景。曾主編《合作住宅指南》、《互住時代:打造社區共融生活的合作住宅》,籌劃「實驗日」住宅博覽會、柏林合作住宅網站、創意永續導覽等項目。也在柏林工業大學(TU Berlin)、國際教育交流委員會(CIEE)從事主題教學。研究範疇包括:自發組織、都市草根民主、可食地景、網絡串聯。現居住於「史普利費爾德」的「史普利 1號」(Spree WG 1)住宅社區項目。拉瑞莎‧茨維特科娃(Larisa Tsvetkova),自2013年起,成為id22創造性永續協會董事會成員;2017年起,亦擔任布朗施維克科技大學(TU Braunschweig)研究助理。作為受訓後的建築師,她曾在俄羅斯與德國的許多計畫中擔任研究和實踐計畫之間的串聯工作。她所關注的議題是社區導向住宅及共融性。透過id22,她開創了創意永續導覽與工作坊項目,目的是打破建築和人們心中的障礙。
書名:《互住時代》
作者:方孟珂(Michael LaFond)、拉瑞莎‧茨維特科娃(Larisa Tsvetkova)
出版社:OURs都市改革組織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讀冊|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 【書摘】《互住時代》 - 2021 年 10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