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的守護神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是自由貿易的守護神。即使川普向保護主義傾斜,負責管理貿易規範的國際機關,難道可以允許川普的蠻橫嗎?」
然而,WTO的約束力量並沒有一般人想像得那麼強大。雖然所有的WTO規則都是為了確保自由貿易而設,但仍有些許例外。其中一項就是國家安全。
具體來說,《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第21條、《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第14條、《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第73條,都有規範遇到「為了保護國家安全的重大利益,而認定必要時」,可以採取貿易管制的措施。
而且判斷是否對於保障國家安全有必要,並不是交給WTO,而是委由該國認定。條文中「戰時或與他國關係緊張時」,為保障國家安全之理由,可作為WTO規範的例外處理。
「戰時」意味著武力戰爭,「與他國關係緊張時」的定義則相當模糊曖昧,有無限擴大解釋的空間。事實上,川普政府正是援用這條WTO的特例,對鋼鐵及鋁發動第232條美國《貿易擴張法》。
但是,WTO不是有爭端解決機制嗎?應當能阻止美國的獨斷蠻橫才對……這個想法只對了一半。
若是其他國家認為川普政府的措施不當,要求WTO仲裁,會發生什麼狀況呢?若是審理的裁決結果對美國不利,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使華府做出退出WTO的決定。一旦少了美國,WTO形同空殼,也將喪失國際組織的功能。
WTO存續的前提,是各國能夠遵守自由貿易價值之不成文的規定。美國若將核心從自由貿易轉移到國家安全,這個前提將徹底瓦解。
一般認為WTO應是「自由貿易的守門員」。然而,國際貿易政策專家開始紛紛質疑WTO終究無法脫離美國掌心的控制。
換句話說,現在的WTO已沒有能力約束美國《貿易擴張法》第232條。
第三章
盤旋環繞的颱風眼——台灣爭奪戰
美、中、歐盟政府挹注五兆日圓(約新台幣一兆多元)以上的補助款輔助半導體產業,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掠奪網路的空間陣地。直到二十世紀為止,各國的地緣政治策略仍停留在擴大對陸地及海洋的控制權,但網路及情報通訊技術發達以後,決定地緣政治的要素不再只限於肉眼可見的土地或範圍。
大國之間發生台灣爭奪戰,就是因為在半導體價值鏈的地圖上,台灣是最關鍵的要衝。
十五世紀後半崛起的大航海時代列強,經由好望角,發現從印度通往亞洲的航路,其中連接歐洲、亞洲的麻六甲海峽,更開啟了列強對海洋控制權的爭奪戰。
在如今的網路空間地圖上,半導體價值鏈就如同當年的印度航路,台灣則相當於麻六甲海峽,世界最強的半導體代工能力掌握在台灣手上。
能夠掌控價值鏈的大國,就等於掌控世界的霸權。
接下來就讓我們揭開台灣的半導體航路面紗吧!
1 出其不意現身的巨人
有如怪獸的企業
位於台灣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從地緣政治觀點來看,現在絕對是舉足輕重的企業。以往台積電在世界舞台的知名度並不高,但隨著美中對立加劇,台積電因握有金鑰而躍上國際政治舞台成為要角,重要性與日俱增。
二○二一年八月,台積電決定全面調漲產品價格時,震撼全球。獨占高階晶片製造技術與產能的台積電,掌握了半導體晶片指標價格的決定權。
二○二一年六月時,台積電的市值約十五.六兆台幣(約五千兩百億美元),是日本壓倒性首位企業豐田汽車的幾乎兩倍。在全球市值企業排行中,台積電名列第十。在受託為其他公司生產半導體的代工市場中,台積電市占率為60%,遙遙領先第二名的三星電子(13%)。
除了台積電,台灣還有聯電(UMC)、力積電(PSMC)、世界先進(VIS)等其他強大的晶圓代工廠,但完全無法與台積電的規模抗衡。日本某家半導體設備製造廠一位已退休的經營者曾評論台積電:「與其說它是巨人,不如說它是怪獸般的公司更貼切。」
全球無廠半導體企業的唯一依賴
一提到代工廠,也許很容易讓人以為必須仰賴上游企業鼻息,地位重要性低於其他半導體大廠,但這樣的印象大錯特錯。全球競爭對手製造高難度晶片的技術能力,都無法和台積電相提並論,大廠只能委託台積電製造。台積電的客戶都是並未擁有自家工廠的無廠半導體企業,但台積電的立場可能比這些企業更強勢。
台積電立場強勢的原因之一,在於該公司和全球半導體企業建立的合作網絡。全球委託台積電生產晶圓的企業約有五百家,透過和這些企業的往來,台積電就能洞悉世界的需求。因此,台積電雖然看似是遠離最前線消費市場的工廠,實際上卻站在能接近市場的位置俯瞰整個產業。
從某件軼事就能佐證無廠半導體企業依賴台積電的程度。
在CPU(中央處理器,相當一部電腦的大腦)市場中,全球市占率第一的是美國大廠英特爾,緊追在後的則是美國超微半導體公司(AMD,簡稱超微)。然而,大約從二○一八年起,這兩家公司的勢力競爭發生顯著變化。AMD逐年擴大市占率,使向來穩居龍頭寶座的英特爾勢力衰退,其中一大主因就在台積電。
超微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以精明幹練聞名,她不惜支付解約金,和以往委託製造的晶圓代工廠美國格羅方德(GF)解除合約,於二○一八年改委託台積電代工。格羅方德原本是超微的製造部門,超微藉由拆分製造部門而成為無廠半導體公司。兩家公司照理說淵源深遠,但台灣出身的蘇姿丰執行長深知格羅方德技術開發遠遠趕不上台積電,因此選擇和台積電攜手合作。結果成功開發足以和英特爾抗衡的CPU,從此英特爾的市占率逐漸下滑。
台積電和格羅方德的差距,在於台積電跨越7奈米製程這道屏障。要提高晶片密度,就必須縮小製程線寬,讓有限的面積容納更多電晶體。生產高難度的晶片,又能保有高初次產出良率(*First Pass Yield,良品數/實際生產數,計算整個製程第一次就通過所有測試的良品率,也稱直通率)的代工廠,非台積電莫屬。
比較看看全球代工廠精細化的技術能力吧!截至二○二一年夏天,成功開發7奈米技術的公司,只有台灣的台積電、韓國三星電子、美國格羅方德、中國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SMIC,簡稱中芯國際),以及韓國的SK海力士五家。
更精細的5奈米製程,則僅存台積電與三星電子兩家公司,格羅方德、中芯國際及SK海力士尚無能力製造;更加精細的3奈米,目前只有台積電進入量產,並且在二○二二年開始建造2奈米製程的新工廠。
1奈米約等於十億分之一公尺,大約等於十個原子的大小。在比病原體的病毒更微小的奈米世界,台積電依然持續守護著王者寶座。
強者誕生的真相
為什麼台積電如此強大?其實,半導體代工廠的商業模式,原本就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提出的構想。他認為將半導體透過製造、開發、設計的水平分工,能有效降低由一家公司包辦所有製程的投資風險。
張忠謀和台灣當局同心協力,於一九八七年成立專責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以歐洲的飛利浦為首,接二連三地接獲來自美國主要半導體廠商的訂單。(台積電創立當時,主要出資股東包括台灣行政院開發基金〔國發基金〕持股48.3%,技術合作夥伴飛利浦持股27.5%,及台塑等民營企業投資24.2%股份。)
台積電獲利後繼續投資,投資後繼續獲利,甚至不惜舉債投資,產生更多獲利後,進行更多投資。二○二○年台積電營業額超過一.三四兆台幣(當時約四百五十五億美元),但已擬定二○二一年的設備投資額規模為三百億美元,並預定從二○二一年開始的三年期間,合計投資規模將上看千億美元。雖背負著巨額投資風險,仍懷抱持續高速成長的野心,不愧是名副其實的「怪獸」。
熟悉台灣及中國產業的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川上桃子,認為台積電競爭力的源泉之一是眾多的技術人才。她說:
「台積電聚集台灣最好與最聰明的人才,組成出類拔萃的工程師集團。」
的確,即使有再多的資金,一家公司若沒有技術就無法成長。台積電是重視技術人員的公司,據說工程師獲得的報酬,高達日本企業的三倍甚至四倍。
另外,也不能忽略台積電對機密資訊的徹底管控,因而獲得顧客企業信賴這一點。根據川上桃子的判斷:
「台積電在公司內建立起牢不可破的資訊管理系統,在台積電內部絕對不能交換相互競爭的顧客企業資訊。下至現場的從業人員,上至經營高層,任何一個台積電員工能經手的資訊都各有限制,受到嚴格的管控。」
半導體企業一旦失去客戶的信任,張忠謀建立的商業模式將一夕崩塌。謹慎嚴密設計的資訊防火牆,可以說是台積電的信用擔保。
敏銳判斷地緣政治而避險
川普政府祭出華為禁令以前,台積電的營業額約有一半來自美國,大約兩成來自中國,而中國的訂單多數來自華為子公司海思半導體。因此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都是台積電的重要客戶。
站在美國政府的立場,當然會擔憂美國企業的技術情報經由台積電而泄漏到中國。據說美國商務部及國防部從二○一八年到二○二○年期間,曾數次派負責人到台灣聽取台積電報告。對台積電而言,美國的信任是絕對必須守住的防衛線。
不過,台積電也並非完全任由美國宰割,雖然台積電接受美國政府的要求,在亞利桑那州設廠,移轉5奈米的技術,但在台灣則已經先量產3奈米,甚至已著手建設2奈米的生產線。
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預計二○二四年完工,屆時5奈米已不再是最尖端技術。美國政府當然也曾經提出希望轉移3奈米以下的技術,但即使對方是美國,台積電也不可能將珍貴的技術拱手讓人。
台積電也在與美國敵對的中國設置生產據點。二○一八年底,南京工廠開始量產以12奈米及16奈米為主的上一代晶圓,只是技術層級中等程度的工廠,但台積電二○二一年四月追加挹注近二十九億美元(當時約新台幣七百九十四億元),決定擴大南京工廠產能,以解決汽車製造業嚴重的晶片荒,採用28奈米為主的成熟製程,而非先進製程。
台積電在董事會議上決定在中國投資,和美國政府交涉進軍亞利桑那州一事進入尾聲的時期重疊。在美中對立的緊張局勢下,台積電反而採取向中國靠攏般的行動,其實是為了在美中之間取得平衡,保持適當距離。
相信台積電必然評估過,如果移轉到中國的只是中階程度的技術,就不至於惹毛美國吧?這可說是對地緣政治風險嗅覺敏銳的台積電避險之策。
作者是《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1985年加入日經新聞。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後,曾派駐華盛頓、法蘭克福、新加坡,主要負責撰述貿易、外交、科技、國際金融等主題的報導。日經「春秋」專欄撰稿人,2004~2021年擔任編輯委員兼社論撰稿人。2017年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等主題之報導,獲得「伯恩-上田國際記者賞」。著作包括《峇峇娘惹:推動東南亞的謎樣民族》(暫譯,2018年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等。1961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北海道大學理學系(專攻量子物理化學)。
書名:《半導體地緣政治學》
作者:太田泰彥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9月
讀冊|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 【書摘】《半導體地緣政治學》 - 2022 年 9 月 30 日
- 【書摘】《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 2022 年 9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