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戰狼來了:關西機場事件的假新聞、資訊戰》

幸福綠光出版
998 人閱讀

第1章    序曲:大外宣、資訊戰與混合戰

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網媒傳到台灣的網路社群,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此時如果我們要對此事件作一較完整的回顧,便應將其置於中國對台灣進行混合戰的架構中(而非一偶發事件),並著重於此事件中本地媒體的表現、新聞(輿論)形成的過程,以及後續效應,如此方能釐清該事件的脈絡、其所彰顯的意義,以及所帶給我們的教訓。

戰狼來了,誰知道

2017年中國電影《戰狼2》(吳京導演)首映,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該片在中國總共上映天數為95天,票房總計56.81億人民幣,是中國首部總票房突破50億的電影。由於電影的民族主義情緒濃厚,「戰狼」日後成為了中國民族主義或漢族沙文主義情緒的代名詞。中國強硬的外交方針亦被稱作戰狼外交。

該片在當時雖未在台灣的實體戲院上映,但許多台灣觀眾仍可以透過DVD、網路等管道看到這部「話題電影」。

《戰狼2》在當時之所以會是一部「話題電影」,除了它的(中國)高票房引人側目外,最引發議論的,莫過於該片的片尾出現一本中國護照,其上面並寫著:「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即便許多台灣觀眾對中國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政治宣傳」感到可笑、甚至有些反感?但仍不免對中國政府這種全面滲透(無論商業與非商業、官方或民間)式的「大外宣」(全名是「中國對外宣傳大佈局」)留下深刻印象。

就好像當我們在觀賞由席維斯史特龍主演的《第一滴血》系列電影時,同樣是主角憑著一己肉身,深入敵境「殺入萬叢林,再流一滴血」時,觀眾直呼過癮之餘,應該都會意識到這是「戲劇演出」?如果片尾也出現一本美國護照(並告訴觀眾「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戲院應該會爆出一陣噓聲或笑聲吧?

(編按)三立前駐日特派員潘彥瑞曾於2017年8 月14日「想想評論」撰文:

許多人稱讚這片打鬥和特效精彩細膩,坦克衝破圍牆和水下搏命的鏡頭刺激,整體感覺已經媲美好萊塢動作片。人民日報拿最近內蒙古的朱日和閱兵詮釋:「祖國是戰狼2的關鍵詞,有觀眾感慨我們不在安全的時代,但在安全的國家。」電影最後出現巨幅中國護照,封底寫著這段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你的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含有「邪惡動機」的大外宣,便是資訊戰

所以這種「大外宣」真的有其「成效」嗎?因為看過《戰》片的觀眾,只要稍加查證,或對國際現況有些許的關注,應該都知道該片劇情完全是「虛構」的(這本來就是一部「劇情片」啊)?看過該片的中國觀眾,難道就會相信「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時,「身後強大的祖國」會像主角吳京在電影中那般神勇,不計任何代價前來拯救?在獨裁政權統治的國家,或許猶可藉由資訊控管來達到「愚民」的效果;但在資訊相對自由的其他民主國家,真能憑著這種罔顧事實、近乎造謠的宣傳手法,來「宣揚國威」、取得「國際話語權」嗎?

無論如何,彼時包括電影上映一年前(2016)甫就任中華民國第12任駐日代表的謝長廷、或隔年(2018)即將接任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的外交官蘇啟誠在內的大部份台灣人民,不管有沒有看過《戰狼2》?可能都還沒意識到這部電影、或中國政府的這種「大外宣」主旋律下的種種產物,和我們有何切身關聯?一直要到2018年9月的「日本關西機場事件」,在引發台灣內部朝野、官民嚴重對立、分裂,並意外折損一位優秀的外交官之後,許多台灣人民才認知:原來,一場「以資訊為名,偏頗、虛假新聞為實」的戰爭早已開打,而且,於今未息。

什麼是大外宣?

全名是「中國對外宣傳大佈局」。

2008年北京奧運聖火傳遞時,由於遭受許多人權團體抗議,中國政府分析原因認為「中國的聲音跟文化影響,在國際上沒有相應的地位」。中國官方遂於2009年宣布投入45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推廣「大外宣計劃」。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的中國思想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表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並於2016年指示中國政府「只要有讀者、只要有觀眾的地方,都是我們的宣傳必須觸及到的角落」。

所謂的「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配合中國官方的意識形態跟口徑,用「中國觀點」去洗腦全世界的人,並且讓這些人變成中國共產黨的擁護者。其目的是搶奪「國際話語權」,將輿論、風向導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並在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子。

根據國際人權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研究報告(《北京的全球擴音》,作者為Sarah Cook)指出,大外宣的手法初步是以擴大中央媒體的海外業務為主,包括建立新媒體、增設辦事處、吸納外語人才等,藉此與西方媒體「爭奪話語權」。

後續並利用包括成立中資的「假外媒」、以廣告方式在知名外媒刊登為中國贊聲的新聞內容、與海外新聞機構合作製作節目,或是直接免費提供中國官媒製作的影片、買下小型外媒機構等。此外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也企圖在經濟影響力之外,連帶將中國的媒體影響力帶進合作夥伴國家。

大外宣,即便跟其他許多國家的國際宣傳並無二致,只是執政者「出口轉內銷」,藉此和自己的國人同胞互相打氣、增強民族自信心,而沒有其他「邪惡動機」,但中國投入的預算過於龐大,也足以讓人瞠目。更何況,如果其目的是用假訊息來分化、顛覆別的國家,其本質就是一種「準軍事行為」了——究其實,它,就是一種「資訊戰」。

2018年9月4日燕子颱風襲擊日本關西機場,機場因跑道淹水無法起降,聯外橋梁也遭到油槽輪撞壞,導致約有3000名各國旅客受困其中。隔(5)日清晨起關西機場即開始進行疏運旅客,一直到當晚才全部運輸完畢。這些事實經過,日本各大媒體及各國國際新聞均有報導。

中方造謠的宣傳手法為何成為影響台灣輿論的「假新聞」?

不可思議的是,就在同一天,中國網路媒體卻開始宣傳中國大使館「派車進入機場」,「優先」救出中國旅客,而台灣旅客「只要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就可以上車跟著祖國走」。這個虛假資訊很快就傳到台灣,且在未經查證下(至少應該看一下日本或國際媒體的報導)成為台灣許多媒體的「即時新聞」,並造成本地名嘴、政客跟著譁然。即便後來很快就被證明這是一則「假新聞」,但仍難以阻擋許多網路鄉民、政論節目名嘴對我國駐日單位的批判與責難,最後導致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疑因不堪受辱、壓力過大而輕生。

如果不用「資訊戰」的思維來看待上述事件,而只將它當成是一則「無心的玩笑話」或「網路謠言」所意外引發的骨牌效應?那麼我們將很難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台灣民眾在第一時間都不疑有他地相信這則「假新聞」?為什麼會有民眾、網友要自稱「受害者」,積極主動地向媒體「作證」?為什麼包括主流媒體在內的許多台灣新聞從業人員,對中國媒體流出的訊息,竟毫無戒心、而不稍加查證就全盤接受?甚至,最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即便事實被澄清後,該新聞也被證明為偽時,台灣民意對此事的看法仍陷於分裂?朝野對此議題的攻防反而越演越烈?

而當我們越加細究「關西機場事件」的資訊流動、媒體表現和新聞形成的過程時,不難發現有許多「人為操作」的痕跡,而且環環相扣,不太像是「擦槍走火」,反倒像是刻意點燃的引信、或算準時間按下的按鍵。許多研究中國對台發動「資訊戰」的學者都認為,此事件的「主體」是「資訊戰」;甚至,是一種「混合戰」。事實上,時至今日「關西機場事件」早已成為研究該領域的「標準範例」或「教材」了!。

國立台北大學助理教授沈伯洋,是近年來國內研究中國對台發動的種種「非傳統」軍事攻擊著力甚深的學者之一。他認為關西機場事件是一種新型態的攻擊模式,從頭到尾都是「空戰」,其攻擊的流程大致是:先由網路寫手撰寫主觀故事,再由內容農場報導,然後再設法(經由社群網站、政論節目)把這個訊息打出去——這套作法已經是SOP,約莫自2008年後每次國外有災難(因為這個時候假新聞特別容易被相信、最容易見縫插針)就會按照這樣的流程進行。

對台資訊戰:激化對立+社會裂解+易於攻打→混合戰

而中國對台資訊攻擊之目的何在?簡言之,就是製造不同陣營對立(而非支持某陣營、某政治人物)。讓民主制度變成「民粹」,讓民眾都認為對方陣營是無法溝通的,一旦成功,國家、社會就變得很容易裂解與攻打。沈伯洋認為,資訊戰最主要的打法就是藉由鞏固既有的想法(刻板印象),激化對立。他舉例,中國對台激化對立的手法,甚至可以「細緻」到在台派內部分為「華獨」與「台獨」,而要抵禦這樣的攻勢,就必須對「混合戰」的概念有所理解——若只看資訊戰就會失去全貌。

「混合戰」是指將傳統戰爭,不規則戰爭和網路戰爭等概念與策略方法相結合的軍事戰略。以俄羅斯所提出的混合戰概念為例,在其模型中,非軍事力量與軍事力量比例為4:1,非軍事力量為主要攻擊,軍事力量主要是威嚇以及最後占領。非軍事力量包括外交戰、貿易戰(經濟制裁)、金融(幣值)戰;資訊戰則橫跨軍事與非軍事力量。質言之,混合戰的目的,即是以最少的代價(軍事力量),達到戰爭的最終目的(併吞或消滅敵國),當然,最佳方案是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

什麼是混合戰?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INSS)研究員霍夫曼(Frank Hoffmann)博士,於2007年出版的《21世紀衝突:混合戰爭的興起》(Confli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ise of Hybrid Wars)著作中,首次定義了「混合戰」:未來的戰爭形式將是融合多種樣式,同時並存且相互為用的新型態;意即戰爭以正規戰、非正規戰的方式,軍隊、武裝民兵、偽裝平民的組成,進行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也就是戰爭的方式、對象、場域與型式的界線、不再清晰。

又,資訊戰是混合戰其中的一環,炒熱度是標準模式之一。其目的正是藉由反覆炒作某特定新聞議題,「潛移默化」地讓群眾產生種種對其發動者有利、或刻意製造的概念或印象(例如:「小英身邊的人都貪污」、「討厭民進黨」、「藍綠一樣爛」或「統一比較好」等等)。當整個社會瀰漫諸如上述種種被刻意製造、且「先入為主」的氛圍時,恰好成為提供各式符合此等意識形態的「假新聞」滋長、散播之一大沃土。由此可知,過去容或許多人都會對某些假新聞之荒誕不經、光怪陸離,感到好奇: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會被騙?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有人已經為此假新聞的受眾,預先作好「心理建設」了!

特別是,此時政府如果光是採取因應要反制、澄清假新聞,不僅效果有限、治標不治本,且會「應接不暇,疲於奔命」。因為假新聞不僅製造成本低廉(所以可以快速複製、生生不息),且以台灣現行的法律,通常難以真正究責(一旦進入司法程序,不但曠日費時,且不必然可以給受害者一個「遲來的正義」)。況且,假新聞的目的,不就是希望你去打它?如此才會越炒越熱,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澄清、打擊假新聞之外,政府回應此等戰役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儘早讓大家知道,台灣已經進入準戰爭狀態——唯有全民共同對這種新型態的混合戰提高警覺,才能防範未然,制敵機先!

職是之故,2018年的「關西機場事件」殷鑑不遠,此時如果我們要對此事件作一較完整的回顧,便應將其置於中國對台灣進行混合戰的架構中(而非單一偶發事件),並著重於此事件中本地媒體的表現、新聞(輿論)形成的過程,以及後續效應,如此方能釐清該事件的脈絡、其所彰顯的意義,以及所帶給我們的教訓。

面對中國一再發動的資訊戰,「公開透明」是最好的防禦

專訪沈伯洋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誠如前述,「關西機場事件」早已成為研究境外敵對勢力對本國發動「資訊戰」的「標準範例」。為了讓讀者對此一領域有較深入而廣泛地認知,筆者特別訪問了台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沈伯洋助理教授。在此訪問中,沈伯洋不僅提供了他對近年來中國對台發動的各種資訊戰的模式、操作細節及其演變(化)趨勢的深刻觀察及研究心得。更對台灣(官方和民間)對抗此類資訊攻擊的現況與對策提出了建言。

1.在「關西機場事件」之前,中國對台進行「混合戰」攻擊,已經進行多久了?有哪些跡象可以做為推估的佐證?

據「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表示,關西機場事件並非中國類似操作模式的首例,之前好幾次只要國外有中國旅客的類似事件,他們就會直接製作類似新聞。只是過去可能根本沒有台灣旅客,所以並未引起台灣注意。類似這種模式幾乎可以說是他們的SOP或例行公事了。

但我較關注的重點是,台灣內部為何有人要去推波助瀾?我反而認為這些人更可疑,因為他們是故意去配合對方(中國)來散佈這些假新聞。當然,相信有一些人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被觸發」才去散佈假新聞。但我們也發現,台灣的部份傳統媒體是主動在配合這些假新聞的傳播,例如在關西機場事件當時,內容類似的假新聞,幾乎是鋪天蓋地在同一時間佔據Google搜尋前兩頁。

同時我們也發現,對類似事件的報導,在中國內部反而非常少。可見他們的目的並非要對內展現自己的國力有多強、或台灣有多弱,而是有意將這類不實訊息散佈到台灣。

2.利用突發事件迅速發展成「資訊戰」的規模,需要哪些主、客觀的條件的配合?

資訊戰有個特色就是,攻擊方會根據不同的被攻擊族群,投遞不同主題的假新聞。例如,他們知道台灣有些人,容易受到某些議題挑逗,他就去製造一個素材給你,反正如果一百個人中有兩個人受到影響而再去散播,如此就算是成功。

像最近我們就作了一個實驗:看不同國家認同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中華民國人或「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對陰謀論的接受程度?結果發現;只認同自己是中華民國人的人,其接受各種陰謀論的比例,會比其他二者高出許多。我們之前並沒有預料到,「認同」對假新聞的擴散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可見如果對岸想要散佈某種陰謀論,他們只要鎖定某些特定意識形態的族群,就可以事半功倍——因為他們特別容易被特定議題的陰謀論綁架而不自知。

3.在「關西機場事件」之後,請問是否觀察到我國政府有何具體的行動?

政府對關西機場事件是否為一被中國攻擊事件,並沒有定調或承認。目前政府對假新聞的澄清,也沒有由一個專責單位來統籌,主要都還是由各部會單打獨鬥。例如,許多政府單位都有「網站小編」來負責澄清假新聞。雖然到目前為止這個「小編系統」運作尚稱良好,但這僅僅是政府的部份。對於社群媒體、社會大眾無時無刻所遭受假新聞的襲擊,政府目前所做的,其實是遠遠不足的。目前網路上的「闢謠工具」幾乎都是民間自行開發的。

4.國內有意識此問題者在推《代理人法》、《境外勢力登記法》等立法,如果順利三讀,對於未來發生類似關西機場的事件,將會起什麼作用?

例如,如果有《代理人法》,將來若有某政論節目,在經過一定司法程序調查後,被發現和中國有特定關係,該節目就必須要標示其為中國代理人,讓閱聽大眾清楚知道其可能所代表的立場或利益。所以若觀眾發現,有關像關西機場事件的傳聞與評論,均出自於標示中國代理人的特定節目,自會有所保留或警覺;或至少,會有選擇是否相信的依據,甚至會有再進一步查證的動機,這都可為謠言的散佈,多設幾道關卡。

另外,對社群網站的個人帳戶也是一樣,例如,在美國就有類似規定,許多中國的Youtube帳戶都被要求標示出資者。這種規定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增加謠言散播者的成本——許多人會因為怕麻煩,索性就不做了。

5.依照常理,中國理應在台灣2020大選時,火力全開地對台灣發動資訊攻擊,但大選結果似乎並未符合(中國)期待,這是否顯示中國的戰略失效?

他們2020最大的失策,就是去複製2018的操作模式。例如,韓國瑜2018一開始被包裝成一個(政治)素人,所以當時的網路聲量、選票都因為這種新鮮感而頗有斬獲。但當他當選高雄市長,已經是個十足的政治人物時,如果再用同樣模式,效果難免會因失去新鮮感而大打折扣。該陣營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去製造許多有違常識的新聞,難免會有反效果。

另外就是FB做了一些限制,不准「內容農場」的文章貼在上面,使得中國文宣有一陣子無法在FB散佈。這對該陣營其實頗為不利,因為FB一向是他們的主戰場。於是他們就轉戰Youtube,但因時間太短,無法累積足夠能量,否則以當時的動員能量,其效應也不容小覷——據統計,在選戰期間,台灣Youtube的「打賞排行榜」前十名,就有八個是韓粉直播主。

還有就是跟中X新聞台一起起舞的電視台也變少了,所以少了2018那種鋪天蓋地的氣勢,畢竟在台灣,傳統媒體還是許多民眾獲取資訊的重要來源。

6.根據你的觀察,從2018年「關西機場事件」至今,中國在「混合戰」的戰術上有何進化?

技術進步很多。例如在Youtube上的運用,以前都是機器人的聲音,現在已經進步到用電腦模擬合成台灣政論節目主持人的聲音,逼真到讓人誤以為這些假新聞、偏頗評論是出自台灣政論名嘴之口,這可說AI技術的進步。

其次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在地協力者」。

例如有一段時間,因為FB擋他們,使得他們難以在FB貼「內容農場」的文章,他們就利用LINE廣告,貼出類似:在家裡也能賺大錢的廣告。很多本地大學生都會收到這種廣告——你只要在家裡坐著幫他們發文章,就可以賺錢。

他們的確就把這個機制做出來。當時我也有試著加入這個群組,我記得台灣人大概就有兩百多人吧?當時就是自已去幫他們創專頁、發文章,一個月有時可以拿到(台幣)兩、三萬元!

這種機制很聰明:如果被抓到,可以辯稱我就是一個對政治有熱誠的台灣人在那邊轉發新聞,又能奈我何?對中國而言,這種事與其自己做,不如花錢找願意做的台灣人代勞,其效益更高。

而且中國要這些人代轉的訊息,不見得都跟政治有關,通常一開始都是一些健康知識、人生哲理、勵志小品…然後再慢慢進到政治議題。他們就利用這些單純想賺錢的人,幫他們大量散佈一些所欲傳達的訊息,就算如果被抓到,反正斷一條線也沒差。

7.台灣很多人喜歡講各黨「網軍」(例如,1450、柯粉、韓粉、昌粉等),甚至已經成為各政黨用來互相攻擊的名詞?請問這些所謂各黨「網軍」,與中國發動資訊戰攻擊的「網軍」本質上有何不同?

第一個是數量。就以中國的武警來講,他們也會作網路攻擊。而中國的武警就有一百五十萬人。而且他們都受過特殊訓練,例如一口氣把大量的垃圾訊息全部倒入某個平台,讓別人要在該平台查資料都查不到——在規模上是台灣「網軍」所難以企及的。

第二個就是性質不同。就拿民進黨政府所謂的「網軍」(例如,我們之前提過的「小編系統」)來講,如果要在中國找出性質相同的網軍相來類比,應該是指他們專門對內宣傳政府政績、負責「維穩」的人才對,這樣比較才有基準點,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情比較類似。但是如果要研究資訊戰,假設要研究中國對外進攻的網軍,那你應該去研究民進黨(政府)有沒有去養一群人,專門去進攻美國、日本、柬埔寨…,這樣的類比才合理。但據我所知,目前我國並沒有專人負責這類事務。根據OII(牛津大學研究資訊作戰的單位)的研究表示,目前全世界就只有中國、俄羅斯、伊朗這三個國家做得最多。

8.美國政府對華為等有資安疑慮的集團進行制裁,可否視為美中混合戰的一環?其成效如何?

美國對華為的制裁應被視為是美國抵禦混合戰的一部份。至於美對中的貿易制裁,則比較像「科技戰」,因為美國擔心被中國竊取科技,所以才用貿易手段來防範。相較於科技戰(竊取高科技、滲透科研學術機構…),中國對美國的不實資訊攻擊,可說尚未成熟、或尚未發揮作用。

至於華為的案例,重點在個資。資訊攻擊要做得好,要作到「因材施教」才比較有效——就是根據不同的族群、小團體,施放不同主題的假新聞,這樣才容易擴散出去。如果一則假新聞無差別地(沒有鎖定「目標客群」)一口氣投遞給二百萬人,那麼其反彈力道反而會非常強大。那麼要如何將一則假新聞準確地投遞到該訊息所欲鎖定的「目標客群」?這時候蒐集被攻擊對象的個資就顯得非常重要。

所以如果今天你的個資被另一個國家掌握太多,他作資訊戰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制裁華為就是在防範這件事。例如中國的內容農場若要做假新聞,他們前一年便會開始在FB做類似「心理測驗」等小遊戲來蒐集個資。雖然美國尚未真正受到中國的資訊攻擊,但制裁華為等有資安疑慮的集團就是在防範未然。我想在某種程度上,美國似乎也受到台灣的影響——因為畢竟美國也觀察、注意到中國這幾年對台灣的資訊攻擊狀況。

9.中國日前先後遭受武漢疫情、長江洪患等天災(人禍)肆虐,在這種狀況下,中國是否會降低對他國進行「混合戰」攻擊的力道?

我覺得還好。因為做網路工作也不必到實體的地方上班。但我相信疫情初期可能多少會受到影響,因為中國有好幾個網軍據點剛好就在武漢地區。

但中國的災情對其戰力的影響,最主要的可能還在於,因內部同時發生太多問題,而產生「資訊戰」人力調配的吃緊。因為若中國內部的許多天災人禍一下子同時爆發,他們可能就要調動一些原本從事「對外宣傳」的人,先來支援「國內維穩」工作。另一方面,疫情反倒也提供中國一個用資訊攻擊他國的機會。我們可以發現,疫情期間中國便對台灣、東南亞國家作了許多假新聞的攻擊,例如,在疫情還不明朗的二、三月,他們便對台散佈新北市已經死了五、六百人,而台灣政府還刻意隱瞞的假新聞。又例如,中國透過各種假造或斷章取義的報導,企圖向全界散播「病毒是美國製造的」的假新聞。

10.像台灣這樣的民主法治國家,既要抵抗資訊戰攻擊,又必須兼顧言論自由與人權,我們可以依賴立法等正常民主程序達到防禦效果嗎?

我覺得並沒有牴觸,只要政府做到「公開透明」,便可適度防禦。我舉個例子,之前我在做一個「台灣宮廟如何被中國滲透」的研究時,發現他們滲透失敗的原因,常常是因為宮廟太「公開透明」。例如他們若想要某宮廟活動舉行時,刻意行經某幾個較親中的廟宇,但依照民間信仰習俗,舉辦活動與否是要該廟信徒共同「擲筊」來決定的?就算是該廟的主委立場多親中,擲筊的結果「一翻兩瞪眼」,誰也無法單憑自己的意圖去改變——這就是一種「公開透明」。

「公開透明」本身就是一種民主的核心價值,而且這其中並沒有去限制任何人的言論自由,公開透明的民主程序反而會讓假新聞更無所遁形。

洪浩唐為自由作家、編劇,現為《給我報報》總主筆


書名:戰狼來了:關西機場事件的假新聞、資訊戰
作者:洪浩唐、沈伯洋等合著
出版社:幸福綠光
出版時間:2021年6月
讀冊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