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臺灣商務出版
131 人閱讀

第二十一章 森林碳匯

「森林代表生命。」──荷西.朱曼加

生長在橘園社區之外的那片森林和茵菲諾聚落特許地裡的樹木,還有北美國家公園裡的老熟林,都面臨以下全球性的危機:環境的危機是我們在有生之年裡,將失去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物種;社會與經濟的危機則是生活在被剝削環境中的邊緣化人民,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盜木存在於這些挑戰的交會點上。

森林是對抗氣候變遷最大的保護者之一。森林持續遭到破壞,加快了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以及物種滅絕的速度。每一年森林能從大氣層中吸收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人為碳排放量,這是美國碳排放量的一.五倍。至於大樹(樹幹直徑超過二十一英寸的樹)抑制氣候變遷的力量特別強大,因為它們的根、樹皮和樹冠已經生長完全,比起還在生長中的年輕樹木能吸收更多的碳。

二○一八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世界上直徑最大的樹木所吸收的碳,是全球森林儲存碳量的一半。因此砍伐老熟林,就等於剝奪了老熟林吸收二氧化碳、並不定期儲藏起來的全球「碳匯」。如此對於環境造成的雙重打擊,就導致了碳不平衡的狀況,而工業碳排放只會雪上加霜。

原生的紅木、雪松和道格拉斯冷杉都是碳匯中的佼佼者。例如:在溫哥華島西岸的樹木,儲存的碳量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不只是樹冠扮演碳儲存的關鍵角色,樹木周圍的林地也是如此。國家森林局的研究顯示,腐爛的樹木和樹枝是森林中的養分循環及碳儲存的必要組成。老熟林生命力也很強大,更耐得住森林大火,其緊密潮濕的生態系統同樣更能抵禦會讓其他地方的樹木枯死的熱氣。

但如果要說北美或歐洲的樹木對氣候的影響力和靠近赤道的樹木相同,卻很不明智。熱帶樹木是對抗氣候變遷的主力之一。亞馬遜雨林的樹種多達一萬六千種,是北美的十六倍,同時也持續在這裡發現新的樹種。這些樹木每年吸收一千兩百萬公噸的碳、提供瀕危野生動物不可或缺的棲地,也造就了供養數百萬人的糧食生產系統。

我們可以從這些森林覆蓋區中,找到與數世紀前在北美發生的行動相呼應的故事。在今天的亞馬遜雨林中,大企業一直盡可能地砍樹;根據某些人的說法,每分鐘遭砍伐的雨林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正如太平洋西北地區的情形,過度砍伐樹木所提供的機會限制了當地經濟。木材利潤帶來的承諾與危險,已經使這些社區陷入不穩定的狀態,包括為了自由進出原住民土地,有計畫地威脅、遷移,有時候甚至是殺害聚落的人們。但根據報紙的報導,巴西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稱自己是「鏈鋸隊長」)斷然制止環保組織的抗議:「這片土地是我們的,不是你們的。」他的下一任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魯拉.達席爾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則是發表極端反殖民主義情緒的言論:「我不要任何英國佬或美國佬來命令我們,然後讓亞馬遜的居民餓死在樹下。」

到了二○二一年夏天,遭受大規模破壞的亞馬遜雨林開始釋放出比儲藏量更多的碳。雨林生長在廣闊的泥炭地上,當人類破壞雨林,準備來改造為農地時,累積千年以上的二氧化碳就會釋放到大氣層中。印尼的泥炭地目前釋放出的二氧化碳比加州還多。在南美洲,環保組織進行的衛星研究證實他們最深的恐懼:伐木活動已經深入亞馬遜盆地「未受破壞的核心」,到達巴西內部的原住民保留區。

理論上,溫度升高使樹木的新陳代謝變快,因而會讓樹木更快吸收碳。然而科學家發現,溫暖的氣溫也會導致樹木呼吸的速度,也就是釋放碳的速度太快,以致於無法配合其光合作用的速度。如果溫度升得太高,樹木的分子就會遭到破壞。氣候改變也會造成林地極度乾燥,森林環境愈來愈溫暖。這將導致(人為或閃電引起的)森林大火蔓延速度比過去更快、範圍更廣,難以控制或撲滅。其淨效應是對老熟林存在的威脅:紅木為了存活,可能會被迫生長出比在正常情況下更多的樹瘤。

氣候變遷也阻礙道格拉斯冷杉這類樹木的生長,會在過高的溫度下停止活動,不再吸收碳。國家森林局的遺傳學家暨分子生物學家克隆,在二○二一年夏天一波熱浪席捲西方世界時說道:「如果樹木不再儲存碳,我們就必須去想,該如何重新調整?它逼得我們重新調整。」

作為因應,現在森林專家公開討論著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植物學上的「霍布森選擇」:哪些樹種,以及哪些生態系統,值得我們拯救?

————

為警告茵菲諾聚落有鏈鋸在其特許地上震動所發出的嗶嗶聲,現在在南美各地與亞洲也聽得見。各地的雨林聚落都採用這種方式保護雨林,對抗盜木賊。

最近幾年,其他新科技也逐漸發展,往往是由雨林聯盟(Rainforest Alliance) 等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這些系統有時甚至是由木材和棕櫚油公司提供金援,因為這些公司希望能獲得供應商的準確採購訊息來源)。例如:改善雷達技術,就能更容易穿透濃密雲層,擷取雨林樹冠的影像。雷達技術與衛星影像的結合,對雨林的監測就能更一致,傳送出更多警戒與警告。高解析度的影像更能鎖定單一樹木,因而能將森林一部分控制權,交還給那些土地上有著代表性高大原生樹木的較小聚落。

在阿什蘭的魚類及野生動物鑑識實驗室裡,我和蘭開斯特一起坐在一個看起來像是大掃描器的機器前面。實驗室開始嘗試藉由螢光進行識別。在亮晃晃的陽光下,許多樹種的樹皮和木頭看起來幾乎都一模一樣;然而在螢光下,它們卻變成發出霓虹燈亮光的染色體。每一個樹種在紫外線燈光下都呈現出像指紋一樣的特殊螢光圖案。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時候,這螢光會發光,刻印在樹皮脊線和年輪上,在樹幹各處以圓形和其他圖案流動。有時候會出現漸層效果,顯示木材結構的變化。

蘭開斯特在紫外線燈光下滑動一塊刺槐的橫切面:這塊樣本的外緣還覆蓋著樹皮,一些地方有被斧頭砍過的切口。天然螢光立刻亮了起來,亮黃色和亮綠色沿著樹皮脊線和年輪周圍交織在一起。蘭開斯特將影像放大,新的顏色出現在木材的管孔上──在木質的畫布上顯現微小的點和線。螢光辨識確實可說是一種藝術形式,顯示出隱藏在我們周遭、令人驚訝的美(為了證明這一點,蘭開斯特還用她最喜歡的螢光圖案做成明信片)。

我在二○一九年造訪阿什蘭的實驗室時,埃斯皮諾薩也在思考美感與樹木的交集何在。自從在YouTube上看到某個人用唱機播放一片紅木(讓每一個年輪的溝槽以變形的音景〔Soundscape〕呈現)之後,埃斯皮諾薩就一心想傳達樹的聲音。但是他覺得影片上的技巧不太對:樹的聲音是否真的來自年輪?

在那之後,埃斯皮諾薩離聽到樹木的聲音愈來愈接近。二○一九年,南奧勒岡州立大學數位藝術教授大衛.畢塞爾(David Bithell)向埃斯皮諾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建議:如果埃斯皮諾薩將一棵被盜樹木的資料給他,他的學生就能把資料輸進電腦,輸出電子音樂。

在一個清爽的秋日黃昏,埃斯皮諾薩和蘭開斯特來到畢塞爾教授的音樂課,課堂上他們已經用鑑識實驗室提供的一些樹種檔案來挖掘數據。正如南奧勒岡州立大學學生製作的軟體所詮釋的,這些數據製造出一陣混和了低沉、輕輕敲擊、不斷重複又具催眠效果的聲音,每一種樹都發出各自的震動頻率。埃斯皮諾薩靠在折疊椅上,手指交叉放在腦後,聆聽他的樹活過來的聲音。

————

儘管有許多先進的科技,護管員依舊是阻止盜木的主要方式。護管員制度是北美自然資源保育的產物,如今已經傳到海外,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來。就在盜木已成為一項利潤豐厚的全球貿易時,軍事風格的護管員制度也已經迅速興起,與之抗衡:現在盜木活動要面對愈來愈多武裝護管員、深植地方的情報網,以及加強巡邏的保育區等方式的反擊。非洲與亞洲的保育區因為承受著要保護世界上一些最受威脅瀕危物種的強大壓力,都已經採用這「碉堡」的保育模式,包括利用武裝警衛保護泰國的交趾黃檀,或是公園管理員監控所剩無幾的犀牛和大象。

愛爾蘭保育人士羅力.楊(Rory Young)在二○一四年出版了一本具代表性的《反盜木活動現場手冊》(Field Manual for Anti-Poaching Activities),這是可供全世界現場護管員參考的少數手冊之一。在這本手冊中,他宣稱盜木是一項複雜的犯罪,「必須放在文化脈絡中理解」。無論是為了取得樹瘤而劈砍紅木,或是為了取得象牙而屠殺大象,楊懇請讀者試著去了解盜木賊所在的社區,藉此作為停止盜木的方法。他寫道,預防樹木遭盜伐的方式也包括「解決鼓勵盜木的社會經濟因素」。

楊特別以古代英格蘭的樹林為例來佐證他的論點,諾丁罕郡長的致命錯誤,就是在於讓羅賓漢在聚落裡生根:「(羅賓漢)最大的資產就是人民的支持。」雖然郡長和他手下的官員握有權力,羅賓漢和他那幫綠林好漢總是會贏。楊指出:「這是一再犯下的典型錯誤,無論派出多少武器和裝備精良且擁有戰鬥技巧的人員,如果他們找不到盜木賊,那也只是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

楊避免預告將會出現解決盜木問題的新科技。以步行橫越森林追蹤盜木賊,可能和遠端感應設備一樣有效率,而且不會有什麼「神奇武器」來結束盜木問題。相反地,楊寫道,最有可能勸阻盜木活動的就是擁有該地區的深厚知識:「認識你的敵人!」

————

回到加州的奧里克,「以護管員扮演警察角色」的策略引發人民強烈的憎恨。有鑒於西方世界保育體制的結構—讓大片的自然環境無人居住、將自然與人類隔絕開來──導致森林缺乏了能夠勸阻盜木賊的在地保衛者。正好相反,這裡有的只有警察。前「花生護衛隊」的司機弗利克認為如果國家公園趕走那些「掏槍的人」,這個鎮的問題就會少一點。

「不法之徒」激動地公開表示國家公園管理局以不公不義的方式管理奧里克鎮,以及他們為何覺得受到監視、評判和攻擊。切里希.古菲站在庫克的前院說:「他們一天到晚騷擾人民,叫人靠邊停車。」

「他們只想把那些鳥事怪到我們頭上。」泰瑞.庫克加了這句話。

許多這一類言論都可以當作是被告的預期情緒而置之不理。然而,有些言論卻源自公允的批評──護管員往往鎖定有被捕紀錄的人開始調查,無論他們有沒有理由如此。不過,憤怒會迅速轉移,泰瑞.庫克說:「他們可不希望我變成他們的敵人。他們一棵樹也留不住……我那裡有把鋸子,可以砍光他們全部的樹。」

作者為作家與口述歷史學者,也曾是二○一八年的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她致力撰寫環境以及環境和歷史、文化與認同交會的議題,專欄文章曾刊登於《大西洋》(The Atlantic)、《史密森尼》(Smithsonian)、《衛報》(The Guardian)、《牛津美國人》(Oxford American)、《永世》(Aeon)、《海象》(Walrus)、《赫茲利特》(Hazlitt)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


書名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作者:琳希.布爾岡(Lyndsie Bourgon)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讀冊
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