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芝加哥七人案》

凌宇出版
302 人閱讀

序章──被審判的一九六○年代

在一九六○年代末,美國內部的各種衝突似乎被提煉出來,一口氣爆發於芝加哥共謀案的法庭。這場審判的焦點是一九六八年八月在芝加哥舉行的示威活動,當時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外圍,有一萬多名青年示威反對越戰,以人民的名義來對抗戰爭製造者。他們面對著人數相近的警察、國民警衛隊及士兵,而全美電視台向數百萬名觀眾播出這場衝突,「標誌著國家內政及文化秩序的危機」。八個月後,聯邦檢察官起訴八位示威領導人,指控他們串謀煽動暴亂。這場審判占據了新聞頭條好幾個月,迫使全美民眾得在反戰運動者的激情與訴求,以及主戰派的戰術與論述之間做出抉擇。

在法庭上,被告面對了代表現實中所有不公與壓迫的法官和檢座。被告人以美國法庭罕見的嘲諷和蔑視態度來對待法官,從而激怒了主流社會,也使各地年輕人為此興奮不已。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對陪審團拋飛吻,還和傑瑞.魯賓(Jerry Rubin)一起穿法官袍出庭,並且用意第緒語來辱罵朱利葉斯.霍夫曼(Julius Hoffman)法官(這兩位霍夫曼先生都是猶太人)。戴夫.戴林澤(Dave Dellinger)直接在陪審團面前說副警長的證詞是「狗屁」;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簡稱BBP)的鮑比.希爾(Bobby Seale),由於被公然剝奪請辯護律師的權利,又多次被駁回自己代表自己的請求,因此稱法官是「腐爛的種族歧視豬」及「法西斯主義騙子豬」。

朱利葉斯.霍夫曼法官則將「鎮壓平民的政府官員」一角,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他還下令綑綁鮑比.希爾並堵上他的嘴。於是,透過電視和報章雜誌,全美人民都看見這幅令人驚悚的景象──在美國法庭上,一名身披鎖鏈、嘴被堵住的黑人男子,奮力吶喊、要求自己應有的權利(法庭中不得使用攝影機,因此只有素描畫面流傳)。

經年累月的越戰、數百個校園中的反戰示威、城市貧民窟裡的各種暴動叛亂,以及尼克森在民主黨執政八年之後入主白宮,最終導致了這場法庭對峙。

對於檢方來說,這次審判的目的是要改寫示威及反戰運動的歷史,將「為了結束不道德且錯誤的戰爭,公民們所做的合法努力」,轉為「自封領導者的少數人欺騙樸實人民,操縱他們執行非法暴力行為」。

事實上,被尼克森政府點名的領導人們,來自不同的社會運動族群,對於美國該怎麼改變,他們有著不同的想法及改善策略。在芝加哥面對檢察官的三個不同團體領袖分別是:文化激進派的艾比.霍夫曼及傑瑞.魯賓,這兩人是易皮士(Yippies)的領導人;政治激進派的戴夫.戴林澤、湯姆.海登(Tom Hayden)及倫尼.戴維斯(Rennie Davis),他們是全國動員結束越戰團體(National Mobilization Committee to End the War in Vietnam,以下簡稱Mobe)的領導人;還有黑豹黨的主席,黑人激進派的代表鮑比.希爾。

文化激進派:易皮士

文化激進派的艾比.霍夫曼與傑瑞.魯賓,是青年反叛的一分子,他們對「自由」 的定義比政治激進派更為廣泛。越戰所帶來的不合理權威,導致他們不只抵制政策,也抵制幾乎所有社會人士該有的價值與觀念。此種反主流文化拒絕工作及對財富的追求,支持玩耍及對快樂的追求。它拒絕家庭生活,支持公社生活;它擁抱毒品,視其為娛樂及通往啟蒙之路;同時主張以性自由替代性壓抑。由於來自青年國際黨(Youth International Party)的易皮士以幽默挑戰不公及濫權,它更為政治帶來了歡樂色彩。他們最著名的事蹟,發生於一九六七年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艾比.霍夫曼從二樓通道向交易大廳撒鈔票,吸引交易員們爭先恐後地搶著撿錢,從而造成股市停擺。這種反主流文化在超大型搖滾音樂節上讚揚年輕人,例如一九六九年八月的伍茲塔克音樂節,將四十多萬名年輕人聚集到紐約州北部,舉辦三天和平與非暴力的活動。而在一九六八年八月的芝加哥,易皮士們計畫舉辦屬於自己的「生命節慶」,以此挑戰他們在民主黨全國大會上看見的「死亡節慶」。

受審時三十三歲的艾比.霍夫曼,是才華洋溢的叛逆激進分子。他畢業於布蘭戴斯大學,曾在一九六○年代參與早期的民權與和平運動。他了解媒體的力量,並且致力於擬定能顛覆媒體現況的策略。在一九六七年的一次記者會上,他說將在五角大廈進行的反戰示威是「趕走惡靈的驅魔儀式」,一支「權力歸花特遣隊」會包圍五角大廈,並使其「升空」。

艾比認為法庭是實踐自己游擊劇理念的理想場所。他是被選為證人出庭的兩名被告之一,其證詞相當精采,而且經常很搞笑,如以下這段對話:

問:「從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到一九六○年五月一日之間,有任何事在你人生中發生嗎?」

答:「什麼都沒有,我相信這就是所謂的美國教育。」

另一名文化激進派的被告是傑瑞.魯賓,他在開始受審時為三十歲。傑瑞成長於辛辛那提的藍領階級猶太家庭,之後在柏克萊大學成為學生激進分子,還是在奧克蘭阻止運兵車的領導人。他曾競選柏克萊市長,並獲得百分之二十二的選票。傑瑞在一九六六年時展開激進媒體政治,他穿著革命戰爭時期的軍服,出現在當時正調查反戰活動、令人畏懼的「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前,四處發放《獨立宣言》影本,因此贏得了新聞頭條與報導;他說自己想告訴年輕人:「你不必害怕,你可以把恐懼變成勇氣。」一九六七年秋季的反戰示威,各方領導者原本計畫於美國國會大廈集會,正是因為傑瑞的建議,而改到五角大廈示威。

黑人激進派:黑豹黨

民權運動在一九六○年代中期變得更激進,「我們一定會勝利」(We Shall Overcome)的心態,被「黑人力量」(Black Power)取代;此一口號在一九六六年時首次出現,於受到麥爾坎.X(Malcolm X)啟發的激進分子之間流傳,後來因聯邦政府未能阻止美國南部腹地的民運人士遭受攻擊,進而被激化。「黑人力量」對不同的人代表不同意義,而打著此口號的新興團體中,最為著名的是黑豹黨。黑豹黨是一九六六年時,由休伊.牛頓(Huey Newton)及鮑比.希爾在奧克蘭所成立,並因倡導武裝自衛對抗警察攻擊而聞名。黑豹黨的十點計畫包含停止警察暴力、全民就業,以及免除黑人男性的兵役。與其他一九六○年代末的黑人激進團體不同,黑豹黨樂於與認同其革命目標的白人激進分子結成同盟,包含民主社會學生會(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簡稱SDS)及後來的地下氣象組織(Weather Underground)。黑豹黨還舉辦了數個幫助貧困兒童的早餐計畫,但也有三十位黨員以攜槍進入加州立法機構的舉動,表達他們的信念。當時,鮑比.希爾宣讀了一份聲明,然後與其他黑豹黨員一起被逮捕。

鮑比.希爾是黑豹黨的黨主席,在受審時為三十三歲,他在人前的形象是個極端的武裝自衛倡導者。「真正的鮑比,」湯姆.海登後來記錄著:「確實是充滿憤怒且具煽動力的人,但在面具背後的他,同時散發著人性、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幽默感,並且渴望著單純的正義。不是每位黑豹黨員都像鮑比如此負責任。」

在芝加哥示威和審判發生的前一年,像黑豹黨這樣的黑人激進分子,其世界觀與反主流文化完全不同。對美國的嬉皮士來說,一九六七年是「愛之夏天」,「花的孩子」湧進音樂會或公園裡,高唱〈你需要的就是愛〉(All You Need Is Love),這首在那年夏天登上榜首的披頭四名曲。然而,對美國黑人而言,那是一個「漫長又炎熱的夏天」,貧民窟暴動與叛亂導致數千人受傷或遭到逮捕,甚至有人因此罹難,在紐瓦克和底特律尤其嚴重。

這種白人與黑人青年之間的差異,越發證明鮑比.希爾不可能是芝加哥共謀背後的主謀之一。一九六八年的黑豹黨對反抗民主黨並不感興趣;在開庭之前,除了湯姆.海登以外,希爾根本沒有見過艾比.霍夫曼、傑瑞.魯賓或其他被告;他只在芝加哥做過一次演溝,並沒有參與策劃示威活動。但尼克森政府當時遵循「法律與秩序」(law and order)的鎮壓作風,想要處理黑豹黨,起訴並監禁他們的領導人,因此希爾才會被指控為芝加哥共謀案的一員。

政治激進派:全國動員結束越戰團體Mobe

除了文化激進派與黑人激進派外,第三個被牽扯進芝加哥大審的團體,是由戴夫.戴林澤、倫尼.戴維斯和湯姆.海登所代表的政治激進派。

當時五十四歲的戴夫.戴林澤是被告中最年長者,同時也是終身的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及和平主義者。身為富有律師的兒子,戴林澤從耶魯大學及牛津大學畢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和平主義者的他拒服兵役,並因此坐了三年牢。他反對韓戰,接著在一九六○年代中期,成為Mobe 的主席。負責報導此次大審的《紐約時報》記者J.安東尼.盧卡斯(J. Anthony Lukas),如此描述戴林澤:「他看起來像下了班的童軍團長。」

受審時二十九歲的倫尼.戴維斯,則是標準的健全美國人,他在證言裡敘述,他第一次到芝加哥是參加一場農業青年社團舉辦的養雞競賽,並且得到第四名。他畢業於歐柏林學院,在一九六○年代中期成為新左派最有才華的組織者。根據盧卡斯的記載,倫尼在領導Mobe時,「做了大部分的籌備工作」,包括示威活動和之後的審判。他曾在一九六七年去過北越;辯方選他為出庭作證的兩名證人之一。

湯姆.海登受審時也是二十九歲。盧卡斯寫道,在所有被告人中,湯姆擁有「最純粹的智慧」。他成長於密西根州一個愛爾蘭天主教中產家庭,從密西根州立大學畢業,同時也是民主社會學生會(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簡稱SDS)的創辦人之一。一九六一年,他在美國南方與民權運動者一起工作時,在密西西比州的麥庫姆市遭到一群白人暴徒毆打。次年,他替民主社會學生會撰寫《休倫港宣言》(Port Huron Statement),陳述新左派的理想與目標。他曾花三年協助安頓紐瓦克的窮人,並在一九六七年七月,見證了為期一週的叛亂;他在一九六五年時也去過北越。他是Mobe和全國運動的關鍵策略家,而且比其他被告者更希望有個完善的辯護策略,不僅能對抗法庭,還要贏得部分陪審員的支持,使得陪審團無法達成決議,好讓被告們可以繼續反戰工作,免於鋃鐺入獄。

另外被起訴的兩人是約翰.弗羅因斯(John Froines)與李.維納(Lee Weiner)。弗羅因斯是年輕的化學博士,維納則是西北大學的社會學博士生。他們曾在芝加哥示威活動擔任領隊,但並不是全國示威活動的領導人;事實上,他們在審判結束時也獲判無罪。

戰爭與審判

檢方和法官堅持此審判是在「檢視煽動叛亂的陰謀」,而辯方則堅持此審判是在「檢視越戰與公民能示威反對戰爭的權利」。官方對於越戰的說法,是該國被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入侵,要努力去協助捍衛民主;辯方則認為,這場戰爭基本上是越南自二戰結束後,為了對抗法國殖民主義而開始的抗爭,是其爭取獨立的延續。一九五四年,這階段隨著越南勝利和日內瓦協議而結束,和平條約將越南一分為二:共產主義的北方與美國支持的南方。同時根據日內瓦協議,越南會在兩年內進行選舉並完成統一。

被告們經常指出,南越並不是一個民主國家,而且早在一九五六年,民主就已被擋在越南門外。當時,由於共產黨顯然會贏(畢竟他們領導了獨立抗爭),艾森豪總統停止了選舉,隨後美國開始派軍隊來保護自己成立的西貢政府。被告們也常指出,民主黨對越戰的責任比共和黨更多,因為甘迺迪曾派出一萬六千名美國「顧問」。林登.詹森(Lyndon Johnson)則大幅拉高等級:在芝加哥召開民主黨大會時,美國已送了五十萬士兵去攻打越南,而且在這小國投下的炸彈數量,比雙方在二戰期間使用的炸彈更多。

被告們被起訴之際,已經籌劃了四、五年的反戰活動。他們大多曾參與民主社會學生會於一九六五年四月,在華盛頓舉辦的第一次反戰遊行,當時約有兩萬五千人參加,讓所有人(包括主辦者)都感到訝異。到了一九六七年,民主社會學生會有三萬名成員,遍布於二百四十七所分會,從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大學,到工人階級的社區大學都有成員。隨著戰爭規模愈來愈大,破壞愈來愈多,民主社會學生會進一步提升其言論與策略,他們鼓勵年輕人燒毀自己的徵兵卡,拒絕服兵役,而且有好幾千人確實這樣做了。一九六七年十月,透過在五角大廈的大規模遊行,反戰運動的人數和影響力又創新高。那場遊行啟發了「到芝加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現場遊行」的想法。到了一九六八年,民主社會學生會呼籲群眾:「從抗議到抵抗。」

一九六○年代在一九六八年進入白熱化。在芝加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示威活動完畢後,接下來七個月所發生的事件,打碎了多數美國人理解世界的方式。首先是戰事的到來。美國官方常宣告潮流正在轉向,他們預見戰爭即將結束,但一九六八年一月下旬,共產黨發動「新春攻勢」(Tet Offensive),在同一時間突襲南越的各個城市跟省會,最後其士兵攻入位於西貢市中心的美國大使館駐地。新春攻勢讓美國人覺得無法相信自己的領導人,也認為越南戰爭不可能獲勝,但戰爭仍在繼續;到一九六八年八月代表大會的抗議示威時,已有近三萬名美國人以及數十萬名越南人死亡。

一九六八年,面臨連任壓力的詹森,在民主黨初選中受到明尼蘇達州參議員尤金.麥卡錫(Eugene McCarthy)的質疑。三月底,詹森退出連任競選,之後紐約州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以第二位反戰候選人的身分參加初選,當時的副總統休伯特.韓福瑞(Hubert Humphrey)則成為黨內的常規候選人。在芝加哥的代表大會上,似乎能看到關於候選人、戰爭和民主黨未來的真正選擇。

然後在四月,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在美國田納西州孟斐斯遭白人暗殺,引發美國史上最大一波的黑人暴動與叛亂。芝加哥市長李察.戴利(Richard Daley)向警察下令,黑人社區中的縱火者「格殺勿論」,而搶劫者則「開槍致殘」。事件發生後才四個月,戴利又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與示威者對峙,當時示威領袖們很擔心戴利對「街頭暴力」的立場。

同年六月,美國遭受第二次巨大的打擊。在加州初選當晚,羅伯特.甘迺迪於洛杉磯遭一名巴基斯坦民族主義者暗殺。

與此同時,另一陣營的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則重回美國政治舞台。六年前的一九六二年,尼克森卸下艾森豪總統的副手職位後,未能贏得加州州長選舉。尼克森將對一九六○年代的反擊當作其競選總統的動力,召集「沉默的多數」(保守派白人的暗語)聯合起來,支持「法律和秩序」(抵抗這些激進黑人和反戰學子的代號)。

作者是《國家》雜誌的特約編輯和《國家》雜誌每週廣播節目「Start Making Sense」的製作人,也是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美國歷史榮譽教授,著有《Gimme Some Truth》、《Come Together》、《Historians in Trouble》(The New Press),以及最近的《Set the Night on Fire: L.A in the Sixties(With Mike Davis)》。


書名《芝加哥七人案:被審判的思想自由》
作者:喬恩.維納(Jon Wiener)
出版社:凌宇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讀冊
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