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農曆春節「年味」只會日益淡薄

陳文瀾
1.2K 人閱讀

數十年來,台灣農曆春節的「年味」,已愈來愈淡薄。若非武漢肺炎疫情仍未見止歇,國人不再熱衷出國「過年」,否則「年味」將「蒸發」得更加迅速。可以確定的是,從現在到2032年,農曆春節的節慶感仍將逐年下降,愈來愈像是純休假的「黃金周」。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是否廢農曆年正反方在拉鋸

每逢農曆春節,必定有人以日本為例,呼籲政府「下修春節休假節日,與世界秩序接軌」。否則,從西曆新年到農曆新年,短則半個月,長則約1個半月,大多數國家已進入新的年度,台灣卻仍然停留在上個年度,時序錯亂、人心浮動;而春節休假節日短則6日,長則近10日,嚴重影響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更是台灣現代化的絆腳石。

反對者主張,農曆春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且許多自雇者、自由工作者、社會新鮮人,與若干中小企業的員工,除了農曆春節,根本沒有長假可休,且農曆春節是餐飲業、觀光業的重要檔期,何必下修春節休假日數,為難普羅大眾。

其實,國人對曆法存在眾多誤解,因誤解而導致偏執、爭執。例如,農曆並非陰曆(lunar calendar),而是陰陽混合曆,如24節氣,便是根據太陽的方位來計算;因此,清明節、冬至雖是農曆的節日,每年在西曆的日期,相差不到1、2日,不像春節在西曆上的日期,可相差約1個月。

曆法一直在改變,並非寂然不動

在科學史領域,曆法研究因牽扯政治、文化因素,是最困難、最龐雜的主題之一;其中,關於農曆的討論,最容易引發對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農曆屢次更迭、「因時制宜」,不同時代的節日也有所差異,也曾參考印度、歐洲、阿拉伯國家的曆法,連古人都不守舊,今人實無捍衛傳統之必要。

其實,不獨春節如此,農曆節日存在感愈來愈低,已是不可逆的趨勢。除了春節、清明節、冬至,尚有存在感的農曆節日,僅存端午節、中秋節,與道教眾多神明的誕辰等,前2者若非被納為國定假日,節慶味必將如元宵節、春分、秋分般快速散逸。

然而,當台灣社會的主流曆法,從農曆轉換為西曆時,許多農曆的習慣逐漸式微,初期也有人感嘆、哀鳴,但完全消失後,除了歷史學家,無人再有記憶。例如,西曆以周,為日、月的中間單位,但農曆卻以旬(10天)為中間單位;在日治時代,台灣雜誌多為旬刊,今日已不復見。

雖然,國人不再以旬為作息的時間單位,但旬仍保留在台灣社會的日常語言中,如一個月的第1、2、3個10天,為上旬、中旬、下旬。若干農曆的語彙,如元旦、守歲,已被挪用至西曆,若非歷史研究者,壓根無感。在漢文中,旦有多重涵義,其中一義指「首日」,每個月的第一天稱月旦,每年的第一天,則稱為元旦、歲旦;當下,國人跨年、守歲,跨的都是新曆年,而非舊曆年。

中國中原的農曆節氣未盡適於台灣

況且,因農曆以中國中原地帶為天文觀察基地,而台灣經度、緯度、地理環境、天文圖像,皆與中原地帶大不相同,農村農事雖仍依循農曆節氣,但農民自有一套修正機制,故有人編纂台灣版的農民曆,但乏人問津。

除此,在昔日的台灣社會,農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於命理,與預告吉凶。只是,隨著星座學、塔羅牌勃興,農曆的命理版圖已大幅萎縮,除了生子、搬家,罕有青年世代再翻閱農民曆。

1872年,日本捨棄與農曆系出同源的天保暦,全面採用西曆,農曆春節不再放假。但因民眾不適應,此後大多數日本曆書,皆天保暦、西曆兩者並陳,一如今日台灣的日曆、周曆、月曆般;直到1909年,日本曆書才停止備註天保暦。

少人提及的是,日本的國定假日中,雖不再有農曆春節,其他農曆節日也不放假,迄今仍保留了春分、秋分2個農曆節日。在1895年後,台灣進入日治時代,日本政府也在台灣推動西曆,但並未強制,一般人到了農曆春節,仍自動放假;直到1909年,日本政府禁止清帝國曆書進口,並在台灣各地,發起「廢舊正月」活動。

此後,舊曆春節雖非假日,仍得上班、上課,但多數人陽奉陰違,想方設法請假。當時,在台灣人眼裡,西曆新年是「日本人的新年」,農曆春節才是「台灣人的新年」,農曆春節自主放假、慶祝,正是對抗日本政府的一環。

1945年後,中國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農曆除夕到正月初三被定為國定假日,70餘年來未曾更改。下修農曆春節休假日數,有不少反對者是中國國民黨的支持者,他們認為此舉,目的在加速「去中國化」;他們不知,在20世紀20年代,蔣介石主導的中國國民黨,曾仿效日本,試圖在中國,取消農曆春節放假,後因阻力過鉅,且爆發中日戰爭,最終功敗垂成。

也曾長期使用農曆的韓國,農曆春節依然是國定假日,雖只放除夕到正月初二,若前後適逢星期六、日,則可串聯成5日的長假。除了農曆春節,韓國法定的農曆假日,還有佛誕節(農曆4月8日)、中秋節;中秋節亦放3天假,是下半年最重要的長假。

至於中國,農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依然是法定的「公共假期」,2022年農曆春節放假日與台灣相同,皆為9天。但每年10月1日,中國為慶祝國慶,一連放假1星期,若前後適逢星期六、日,連假即可長達9天,被稱為「黃金周」,歡樂程度較農曆春節,有過之而無不及。

要考慮受薪階級的想法

台灣大多數受薪階級不一定在意農曆春節的節慶感濃淡,節慶感愈淡,代表愈來愈多人選擇自己的度假方式,不再從眾、因循舊習;但農曆春節可能是他們一年中最長的有薪假,若下修農曆春節休假日數,等同剝奪其有薪假,自然不樂意。

因此,資本家實無必要以「有礙與世界秩序接軌」、「傷害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批評農曆春節休假日數「過多」。他們從不自省,台灣上班族工時太長,且有薪假天數過少、條件過苛,「與先進國家潮流脫鉤」。

以法國為例,符合其《勞動法》規範的勞工,每年至少有25天的有薪假(特休假)。但在台灣,一個上班族得在同一家企業「苦熬」10餘年,才以享受相同福利,且通常「有假,但沒得休」;農曆春節休假日數雖不短,但應付完各種祭典、酬酢,假期只剩下3、4天,甚至更短。

節慶感濃淡,與是否放假、假期長短,並無直接關聯。當下,台灣節慶感最濃的節日,當屬母親節、中秋節、萬聖節與聖誕節,與源自於中國的新興節日──光棍節暨購物節(11月11日)。這些節日除了中秋節,皆無祭祀活動,畢竟大多數台灣人並非基督徒,對他們來說,聖誕節是聖誕老公公的節日,與耶穌無關。

而且,中秋節過節方式早已質變,從「月餅節」蛻變為「烤肉節」,才重新獲得青年世代的青睞。證明只要可放假,人們自會找尋放假的意義;在2032年時,台灣勞工特休假若能增加,至少下半年多一個長假,才是進步的象徵。而且,台灣還有數十萬的原住民、新住民、歸化者,他們也有自己的年節,增加特休假,更有助於他們維護文化!

留言評論
陳文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