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陣營面對2024年的內外挑戰

陳子瑜
686 人閱讀

2023年伊始,挾著地方選舉勝利的泛藍陣營,以及樂見此一發展的中國政府,勢必在去年的基礎上,對本土陣營發動更猛烈的攻勢;對於本土陣營而言,當務之急在於釐清對手的整體戰略與戰術操作,才能夠對症下藥,並且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守住2024的大選。

台灣要面對的終極對手是中國共產黨,而中共的終極目標則是取代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至少要在東亞地區與美國平起平坐,取得共治的影響力。

為此,習近平任內的亞投行、一帶一路,乃至於2025中國製造,都是希望在經濟發展的包裝下,提升國際政治話語權,並在包含聯合國在內的各種國際組織逐漸取得主導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此一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與美國為首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分庭抗禮。

美國川普總統任內發動的貿易戰,重挫了中國的高科技之路;加之武漢肺炎疫情、維吾爾再教育營與香港反送中、烏俄戰爭的處理方式,引發歐美亞多數國家民眾對中國的反感,並改變各國政府的中國政策。

於是,中國政府當前的重心是維穩,鞏固習近平領導中心;而維穩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積極提升國力,讓中國人民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光榮感,但在當前的客觀環境跟習近平的主觀能力顯然做不到。

第二種維穩方式,則是「我就爛,我也讓你跟我一樣爛」,當中國人民看到外國的「悲慘狀況」時,相對剝奪感就會減輕不少,也可以轉移注意力;中國共產黨先是將新冠肺炎改成新冠「感染」、並解除旅遊禁令,大舉將確診民眾散播到世界各國,用意即在此。

因此,「亂你家」,是中國當前的主要戰術。

亂你家」戰術運用在台灣,透過親中陣營的在地協力者,將會更加得心應手與細膩,以下茲舉數例:

一、疫情與經濟

中國目前盛行的變異株,隨地域而有各種差異,各家次世代疫苗的防護效果勢必受到影響;農曆春節即將到來,直接從中國返台的國人,是需要密切留意的高風險群,至於重啓的小三通,若能做好離島與台灣人流的防疫管制,風險程度反而是相較輕微。

與疫情相關的戰術運用,包括疫苗種類選擇與打擊台灣疫苗產業,很遺憾地都已有一定程度的效果,若要重振信任,較為可行的方式,或許是先在國外獲得一定成果之後,再來爭取國內民眾的支持。

伴隨疫情發展的副作用,經濟是重中之重;降通膨是目前世界各國的首要任務,台灣在中油、台電等國營企業的政策性吸收成本下,雖然通膨情況相對輕微,但中小企業、一般零售餐飲業因規模所致的較低風險承受能力,依舊是需要政府的積極協助。

近期引發熱議的「政府超徵4500億」,已有論者點出台電與中油因吸收成本而產生的虧損,約莫也是差不多數字,於是這一次的振興措施,已非過去的「維持社會整體經濟運作」,而是「減輕基層相對剝奪感」。

以股市為例,政府可透過拉抬台積電等權值股,讓大盤數字亮眼,但買中小型股票的股民不但無感,反而會因為持有股票下跌,反感加倍。

目前蔡英文總統提出的方向,涵蓋勞健保、電價補貼;協助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升級轉型;強化農漁基礎設施以及全民共享方案等,看得出來是以基層民眾為主,值得期待更具體的作法出爐並落實。

圖片來源:翻攝自蔡英文臉書粉絲專頁

二、論文與背後的學位迷思

從政以後的政治人物最高學位,是一種品牌競爭的邏輯,你碩士我博士,你土博我洋博,你洋博我名校洋博。此種邏輯背後的根源,則是台灣社會至今仍濃厚的科舉思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另一方面,在台灣邁入少子化社會的階段後,大專院校面臨招生困境,若能爭取到政治人物的就讀,對於招生宣傳,或是高教政策的建言,都會是一大助力。據此,構成了超越藍綠的高教品牌產業鍊。

若要讓此一產業鍊往正向的方向發展,關鍵在於學位授予的方式應與時俱進,以我本人十年前在法國就讀的實際經驗,碩士已有「學術型碩士」—與台灣現行制度相同,寫論文畢業;以及「實務型碩士」—學生必須有一定期間的實習或工作經驗,最終繳交工作報告畢業。

這兩種差異,不僅照顧到學生狀況的差異,也因應社會高度分工對學術需求的影響;透過學位類型與授予方式的專門化,可減少政壇相互指責、讓選民厭惡的風氣,也能夠減輕大學的人情壓力並維護名聲。

三、染黑

事實上,這是最典型混淆了不同層次,進而被亂打一通的議題。

服刑完畢、恢復公民權的國民,在制度上即與一般公民無異,擁有基本的參政權利,只是考量到犯罪類型的重大程度,對服刑完畢後的進階參政權利予以限制。目前民進黨朝向擴大「不得參選」範圍的排黑修法,並未逾越比例原則,也回應民意期待。

然而,當前輿論有一派主張,凡有黑道背景或前科者參與政黨,即證明該政黨染黑。這種主張無異於「一日黑者,終生不得投票」,已經逾越基本的參政權利,也和鼓勵更生人重返社會的意旨相違背。

政黨染黑的焦點,應是放在是否有組織性的行為,集體參選黨職並排除異己;若只為個別入黨且未有上述情事,則不應一概而論,甚至被「真染黑」的政黨拿來當作拖人下水,大家一起爛的策略。

四、保台論述的細緻化

在台灣與中國的發展脈絡下,保台一直是各黨的論述主軸,但保台是目的,前綴的策略為何,則是關鍵。馬英九時期假親美真和中,把保台差點變成「包起來送過去」;蔡英文時期的抗中保台,則是堅守著維持互不隸屬的現狀底線。

當前的在野陣營,將2022年的選舉定調為抗中保台論述的失敗,目的在於要拉攏在香港反送中事件時,一時間對中國反感的猶疑選民;由於2024年大選,可預期將難以出現類似事件,失去情緒觸發點的猶疑選民,將退回保守心態,對於抗中這種較為對抗性的字眼保持距離。

考量到綠營必須在猶疑選民取得優勢才有較大勝算的歷史基礎,在保台的核心價值不變的前提下,用更細膩的方式重新詮釋抗中,讓猶疑選民接受,至少不被國民黨的論述拉走,必然會是輿論戰場的重頭戲。

從日前蔡政府恢復一年役期的社會反應來看,願意以更實際行動來守護家鄉的民眾佔了多數,但希望配套能讓服役期間更有意義。這個道理也適用在前述的各項議題。

面對中國與在台協力者的各種「亂你家」攻勢,穩紮穩打,不要被對手操控議題節奏,以及核心支持者的團結,是本土陣營守住2024大選的基本功。

留言評論
陳子瑜
Latest posts by 陳子瑜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