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從沒有與國民黨如此契合過──英語+華語「雙語國家」背後的身分認同危機

江文瑜
2.3K 人閱讀

民進黨執政後,只要政策推出或政策變革,國民黨幾乎都會出來大聲嗆聲反對。大至國家正名議題或各種發展到公投層級的對立,如核四、性別議題、萊豬,小至每日對於疫苗的施打率與國產疫苗的批評,但如果有一個政策從發展至今,幾乎沒看過國民黨公開反對,你們認為那會是什麼政策?

這個「雙語國家」政策,如果仔細檢視,就會發現它的影響,是全面的、每日在教育現場進行的一項大變革。如果國民黨能大力反對,或許這個議題還會引發人民注意,但國民黨不但不會反對,應該已經樂不可支,否則不會至今不見召開記者會。這個政策在過去幾年,規模越做越大,預算越灑越多,從今年起四年,共100億的預算。今年九月開學後,還被《聯合報》稱今年是「雙語國家元年」。

是的,這個政策就叫做「2030雙語國家」。「雙語」這個名稱聽起來很熟悉吧,因為韓國瑜當時競選高雄市長時就提出「母語在家學,學校只教中英語」的「雙語政策」。民進黨把餅做得更大,已經到國家層級了。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雙語教育如何成為重大政策?

「2030雙語國家」政策,原本只是台南市政府想要推行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加強英語友善環境與提升英語力的地方政策,隨著賴清德當年進入行政院,把這個政策帶入更高層級。後來因為政府發現台灣沒有第一官方語言,沒有法源讓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便改稱「雙語國家」。在快速時間內,此政策由國發會主導,教育部全力配合,於2018年底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隨後「雙語國家」這個名稱隨著政府高層不斷對外發佈,逐漸為民眾所知。(關於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名稱的不當,參見何萬順,〈笨蛋,台灣有第一官方語嗎?〉)

這麼事關重大的語言教育變革,政府主要透過三次諮詢會議,邀請的也都是支持的學者,整個政策並未考慮周詳。如果這是一個沒有爭議的政策,不會有台灣最大的兩個語言學術組織「台灣語言學學會」與「台灣語文學會」等單位的教授群站出來反對,早在2018年就在南北東三處各展開會議,提醒政府將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的不當和其對本土語言的可能傷害。

諷刺的是,幾乎就在國發會的「雙語國家」大旗開始飄揚的同時,2018年12月25日台灣通過了《國家語言發展法》。在這個由文化部主推動的法律中,重新定位了台灣的「各固有語言為『國語』」,包括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手語、馬祖語、華語。原本支持本土語言的人民以為語言轉型正義終於可以開始落實,彌補過去「國語政策」的暴力下,本土語言遭到流失與加速死亡的創傷。然而政府的《2030雙語國家發展藍圖》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目標互相牴觸,把目標放在英語,擘劃出英語在教育、媒體、與英語友善環境的三大策略。《2030雙語國家發展藍圖》中的另一個語言沒有明講,但以現行的語言社會現狀,沒人會懷疑不是「華語」。

雙語政策根本是多頭馬車

政府的雙頭馬車──國發會與文化部,似乎沒有對話,負責執行雙語教育的教育部更猶如自走車。耗費11年多文化部才辛苦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裡面所賦予的幾個本土語言的「國語」地位,竟然不抵國發會的《2030雙語國家發展藍圖》中沒有任何法源的英語。

於是,原本台灣可以透過多語言的實踐,成為「多語言的台灣共同體」的夢想,瞬間夢碎,整個被斬斷成「雙語」,一個是過去威權體制霸權的「華語」,一個是過去被過度捧高重要性的「英語」。可以說,這是一個不符合語言轉型正義,而且更鞏固原來華語霸權的語言政策。雙語教育的執行更侵蝕了本土語言(都是國家語言)教育的資源與時數。

而這個華語霸權竟然在解嚴這麼多年後再次由過去在野時維護本土語言的民進黨政府來加以發揚,真的是台灣現代史的一大諷刺。所以說,國民黨黨部當然不會出來反對。如果一個語言代表的是背後的整個文化、歷史與意識形態的表徵,那麼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史觀,是完全透過華語過去的名稱「國語」作為媒介來形塑。這個史觀一直將台灣的歷史定位於中國的歷代史加上1945年後的歷史,至於1945年前的台灣歷史,完全被排除在中華民國史觀外。

民進黨竟仿傚國民黨放棄文化認同

只談經濟發展,不談台灣文化主體與認同的價值觀是過去國民黨主政時代的操作方式,也主導著黨國教育的模式,因此台灣人好幾代人被「去歷史化」的後果,就是一直在認同的路上無法透過文化與歷史的紮根認同這塊土地,在自己是「台灣人」與「中國人」之間認同搖擺與掙扎。

民進黨執政的時間很短,其實植基於台灣土地的「台灣意識」並不紮實,雖然台灣歷史與文學的書寫開始在過去解嚴後的數十年內逐漸增多,但根基仍然薄弱;在中小學教育現場,以台灣歷史出發的論述依舊並未完全建立。近如《斯卡羅》的出現,讓多數民眾發現自己對這塊土地過去歷史的認識,幾近於零。講到台灣意識,如果不是香港的一整年的「反送中」行動,讓台灣人瞬間嚇醒,2020年誰選上總統還在未定之數。

這兩年是因為美中競爭,台灣問題浮上國際枱面,從抗疫成功到半導體的全球領先至奧運賽事台灣選手的優異表現,讓台灣人產生尊榮感,這些內外在的條件與環境,讓台灣成為共同體的概念增強。然而,如果沒有持續深耕值基於台灣的語言、文化與歷史,台灣意識其實很容易快速崩解。而國民黨過去抽離土地的文化價值觀竟然這麼快速地「傳染」給民進黨的主政者(因為他們也是國民黨教育出來的一代啊),民進黨成了繼續鞏固「國語政策」下的得利語言(華語)為優勢語言的概念擁護者。

刻意神話英語為哪樁?

再來看另一個雙語國家的語言,英語。「雙語國家」的概念完全暴露了淺碟子式思考,才會把一個不是本國語言的英語,瞬間上升至國家級語言,進入台灣的最高殿堂。語言是承載文化、思想、與歷史的載體,大家對這樣的概念並不陌生,而語言社會學的研究一再顯示語言為小至個人身分,大至集體族認同的重要關鍵。但一旦落實到國家級的語言政策,我們的國家領導者為何如此忽略語言作為身份認同的載體,以至於《2030雙語國家發展藍圖》整個概念只在乎英語的「溝通力」與「經濟力」?

請問,以英語作為「國家級語言」的下一代,他們要認同英語背後的什麼文化與歷史?台灣有以英語書寫的詩歌、小說、電影、與音樂嗎?目前英語文學與各種英語藝術必然是外國人所創作,台灣新生代要把這些外國的藝術創作者認同為本國人嗎?這些被政府灌輸「英語至上」的新生代,有些人難道不會產生身分認同上的混淆與錯亂嗎?

當然,民進黨政府也許會說,那我用時間來建構這個英語認同吧,我們來大推特推,把這個政策弄得更大,幻想如果全民會英語,以後就會有人用英語寫詩歌、小說與歌曲,或拍電影。當然這不可能短期實現。而且很難,因為沒有那個英語的自然環境。而如果強推的結果就是,強調英語溝通力的教育如果實施得越多越深,挖掉台灣本土語言與文化的根就越深,新一代小孩透過本土語言與歷史文化的連結強度就越薄弱。

當台灣本土語言與文化消逝時,坦白講,如果數十年後有人再看《斯卡羅》,裡面那些完全聽不懂的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對新生代的台灣人來說,也沒什麼損失與感覺,因為那些語言都不在他們的歷史記憶裡了。例如原住民語言的消失將會對台灣產生巨大傷害,因為台灣史從遠古至今,以原住民出發的主體論述是區隔中國「中原史觀」的關鍵。

雙語國家會害慘台灣

重視選舉的民進黨政府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哪天親中政黨只要修正他們的親中路線,這些在「雙語國家」長大的新世代因為缺乏透過本土語言來連結一部分很重要的台灣文化與歷史,很快會轉向,因為如果「雙語國家」政策繼續強力施行下去,未來民進黨與親中政黨的本質與背後的語言文化認同相差已經不大。民進黨可能為自己辯護,說他的111年新課綱中有本土語言教學,但每週一堂課,四十分鐘的課,請問在語言學習上,是否僅剩象徵意義,算是對選民的交代?

一言以蔽之,英語被從外來語轉為國家級語言本身就會衍生各種問題,但多數台灣人並未完全清楚國發會所強調的「提升英語力、數位能力、國際接軌、提供外國人英語友善環境」這些語言溝通層次的概念不等於「台灣要變成台灣華語+英語的『雙語國家』」這種涉及語言文化主體與認同的國家等級概念。

藉由提升英語能力來打開一扇世界之窗的概念本身立意良善,但錯誤的關鍵點是把「英語神話崇拜」無限上綱至國家層級。說穿了,這個政策僅是「英語力提升與英語友善環境」的層次來做即可,但為何「英語至上」的迷思能讓政府以為國家與民眾需要「雙語國家」?大家知道世界上的國家如果沒有自然環境要做到「雙語國家」是難上加難嗎?

我們無須為了英語的國際溝通價值而如此降低自己的國格與自顯卑微,因為那些台灣政府所羨慕的會說英語的亞洲國家都被英國或美國長期殖民,除菲律賓被美國殖民時間較短外,其餘都超過百年。世界歐亞科技先進之非英語系國家,也只是把英語當成外來語。法國還特別保護法語,深怕法語被英語「污染」。篇幅至此,已經無法再詳細探討殖民與語言的關係,需另文闡述。

最後,請讀者注意台灣人對英語的崇拜與焦慮如何被操作,並與商業機制連結。何萬順教授在〈其實,台灣大學生的英文並不菜〉一文揭露過去英檢團體如何透過製造「菜英文」的假消息,激起台灣人對英語學習的自卑,更因此創造補教業與英檢團體的龐大商機。

而最近英檢與補教業已經用「雙語國家」的名號打廣告。看來這個商機,已經隨「雙語國家」更顯肥潤。《中國時報》提出一份報導,這個政策實施後,二十歲以上英檢應試人口增加百分之二十。台灣人在這個雙語國家下,已經有一些職務規範了英檢成績的門檻作為求職的必備

我們相信未來一定還有更多職位要透過商業化的「英檢」來決定人民的工作層級與社會階級。我們要不斷付錢「被英檢」嗎?我們不相信這應該是台灣人透過永恆自我殖民的宿命,如果讀者你看到這篇文章,請靜下來想想,這是你學習英語的終極目的嗎?

結束本文之前,我們要問:用國家之力強迫「全民學英語」,再用這個與商業機制結合的政策來決定職位的獲得與高低,這是猶如國民黨來台初期以國語能力決定職位的翻版,這樣的作法是不是嚴重違反了人權的價值?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發展的人,請關心這個政策可能對台灣帶來的巨大衝擊與扭曲的價值觀,我們無法再保持沈默。

留言評論
江文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