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準點發車》

游擊文化出版
297 人閱讀

第十一章日本鐵路今後依然會準確嗎?

大眾社會的適應力

如同生物從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策略,日本鐵路也打造出世間少見準確地行駛的鐵路,以作為對於日本地理條件及社會環境的適應策略。

這個環境中,有細微變化很多的地形和串狀發展的都市群,有對鐵路寄予的厚望,有潛移默化至大眾階層的社會規律和時間感。世界無可比擬的急遽都市化,也讓準確的鐵路變得不可或缺。

而準時運行的機制,不只實際開動列車的駕駛員,還包括了從計畫負責人到各個現場的眾多鐵路人員,連乘客也牽涉其中,是眾人與擴散開來的干擾因素搏鬥所打造出的結果。日本鐵路不僅打造「不誤點的鐵路」,還打造出「即使誤點也能立刻回復的鐵路」。

準時運行在環境與機制的微妙平衡中產生。自大正中期準確的鐵路誕生以來,除了受戰爭影響的那段時間,其準確度之所以能維持、發展至今,是因為日本鐵路不管在什麼時代,總能持續創造這種環境與機制的良好配合。

二十世紀,日本社會以世界無可比擬的速度一路急遽地變化。僅僅一百年前的明治三十年左右,狐狸母子穿越軌道的新宿車站,現在那同一個地方每天有一六○萬人次的乘客往來。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大都市與鐵路的兩人三腳中,鐵路總是與時變化的緣故。

加減速性能優異車輛的投入、讓短列車間距得以實現的安全裝置的強化、長編組列車的運行、車站構造的變化、軌道與電力設備的強化、新資訊通訊系統的建構、自動驗票閘門的導入……。日本的大都市總有某些地方進行著大樓的建築工程,多到讓外國人驚訝,但它的鐵路也總在某處進行著某些工程。其中既有從蒸汽機關車到電車的大規模轉換,也有像新幹線這種超快速列車的出現。組織的改組也有好幾次。

而當鐵路的輸送力在打造新機制的過程中增強了,都市化便又因此推進,這又再度促進了新的輸送力的強化。鐵路的歷史,就是改良再改良的過程。

鐵路所處的環境是變動的,其機制也是變動的,打造準時運行的技術,也會隨著時代不同而變化。

面對社會的劇烈變化而不斷地持續改變的鐵路機制,對於在鐵路工作的人以及使用它的人而言,有時會形成壓力。但日本鐵路不論鐵路人員或乘客,都選擇了經常實施訓練、經常變化的這一條路。日本鐵路並不是一味地維持現狀,而是應對社會變化來改變其機制,而乘客也接受了鐵路的變化。日本社會的這種適應力,正是日本鐵路持續準確的理由。

回顧過去,不論是從江戶到明治的大改革、敗戰後的復興、甚至石油危機、廣場協議之後的日圓升值,每當有劇烈的變化發生,日本社會總是還在驚慌時就克服了。社會常識變化之快,讓人不禁要想:「曾經有過那樣的時代嗎?」不光是少數領導者,每個人都對新時代的趨勢很敏銳,大家一起接納了新時代的常識。雖然開始動作前花了一些時間,一旦動起來就很快。

如果擁有這種大眾的適應力,不論世道如何變化,準時運行都是輕而易舉的。不論是「資訊網路社會」、「少子化高齡社會」、「成熟社會」或是其他,日本鐵路今後應該也能若無其事地繼續準時運行下去。

適應力的性質變化

預測準時運行的未來,要先注意到的一點是:目前日本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與藉由眾人一齊步調一致地改變(亦即「大眾的適應力」)所能克服的狀況,稍有不同。

從日本開始步上現代化之路的明治時代,直到昭和高度成長期結束的時代為止的大約一百年間,日本社會追求的是: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以眾多廉價又勤奮的年輕勞動力與擁有旺盛消費欲望的消費者為背景,如何打造有效率地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機制,如何讓更多商品與服務普及於社會這種在量上面的擴張。說起來,目標一直是要讓人們變得一樣幸福。

然而近二十年來,日本社會摸索的是:在昂貴的勞動力與高齡化人口、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之下,如何為社會帶來活力,並且讓人們實際感受生活的從容這種在質上面的充實。

企業仔細掌握市場的需求,努力打造能靈活適應市場動向的供給系統,人們也持續摸索自我風格的生活。其中所強調的,並不是人們變得一樣幸福,而是認可「人們各自的幸福」,是「尊重不同的價值觀」,是「珍惜自己的時間」。

不是「為了國家」、「為了公司」或「為了家庭」,但也不是完全的「個人主義」。以大致安定的生活為基礎,可以的話,人們還想要能夠更有個性、更從容地活著。最近,想要在社會整體脈絡中更清楚地定位自己的存在的意識也增強了,不僅是在公司的定位、在家庭的定位、連全日本之中都能適用的定位也還不夠,人們開始尋求在更廣闊的世界中的定位。

這個變化,起初似乎只是「最近的年輕人啊……」這種慣用句型就能應付的小變化。但這二十年之間,變化的方向益發清楚了。

人們在各自的生活裡尋求從容,已成了當然的權利,越是年輕一代越是理所當然地接受資訊網路社會,運用豐富資訊,想創造出自己風格的生活方式。消費者對於不在意人們各自差異的商品已不加理睬,不僅如此,持續只朝大眾取向掛帥、持續推出不在意各別差異商品的企業,現在已經到了被淘汰的地步。

儘管步調緩慢,但日本社會的主角,已經開始從國家或大企業,轉變為個人或家庭、地域的連結等擁有相同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人們的寬鬆合作。認可各自的差異、追求各自的幸福、同時也試圖創造社會性脈絡的過程中,很難找得到無條件接受世界潮流、立即朝它飛奔的以前那種「大眾」的身影了。不管是商品、服務,或是教育、資訊、資金,總之把「普及各處」擺在第一順位的大眾社會原則,終於要真正地改變了。

其中,日本鐵路在「量的擴張」上所顯示的驚人的適應力,能否好好轉換為朝向各自生活之「質的充實」上的適應力呢?社會一旦改變,鐵路被要求的功能也會改變,在各種旅途情境中設計出更舒適的旅行,以及鐵路獨有的旅行魅力的展現,是日本鐵路目前切身的課題。

在這個新的社會環境中,準時運行這個課題,定位將如何改變?日本鐵路今後也能繼續準確下去嗎?討論這些之前,日本鐵路今後有必要總是依照時刻表「一分不差」地準確運行嗎?

第三部重新定位日本鐵路在世界上的位置,同時試著思考其準確度將來的走向。讀到下一章您就會明白:日本鐵路現在正發生很大的改變,宛如要顛覆這一百年來打造出準確鐵路的構想一般。

小存量,大流量

前面的章節,描述得好似現實中的日本鐵路才是鐵路的一切。然而,在日本被視為這才是鐵路的普遍特徵、是宿命一般的情況,在國外根本不認為是什麼宿命,不如說那只是日本鐵路和日本社會的特徵。再者,被視為日本鐵路特徵的,其實可能只是大都市鐵路的特徵,只是特定時段的特徵而已。

前面雖然談過新宿車站,但那既不是日本鐵路的典型,更不是世界共通的鐵路樣態。在日本國內,苦惱於沒有乘客的虧損路線也很多。如果比較一天內的乘客數,JR北海道的乘客數與東京車站幾乎相當,而JR四國的乘客數則與品川車站幾乎相當。因此,鐵路的營運環境,就算在國內都如此地不同。一位在歐洲有長期工作經驗的鐵路人員說,「比較歐洲鐵路與日本鐵路的時候,最關鍵的是其需求環境的差異,我們必須考慮,歐洲鐵路不論在哪裡,都正好是在類似JR北海道一般的需求環境之下運行的。」

此外,日本鐵路人員看到歐洲和美國大都市的鐵路,覺得驚訝又羨慕的,是車站設備之充足。「紐約中央車站的離到軌道有九十六股!」「去看看巴黎,設備容量大到日本根本沒得比。」「反觀我國……」他們說的比較對象,是以前東京車站東北.上越新幹線的離到軌道股數。東北.上越新幹在東京車站僅有的兩股離到軌道,一天就要讓二一七班、多則二四○班的東北.上越新幹線列車離到。

歐洲和美國的鐵路,就算誤點五分鐘、十分鐘或三十分鐘,也「總能過得去」,原因之一就是這種需求環境的不同,以及車站設備的差異。

作者1956年(昭和31年)生於東京。1979年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畢業,修習數理經濟學。1980年,以時間為討論主軸,論述政府與市場之間關係的論文〈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獲得日本經濟新聞社《選擇的自由》出版記念論文優秀獎。自1983年起為經濟、經營管理議題作家,以經濟雜誌為主發表各種報導。後來因於鐵道雜誌書寫報導,而與鐵道結緣。2002年(平成14年)以《準點發車》一書,獲得藤田未來經營獎(圖書部門),以及交通圖書獎(技術部門)。自此之後,書寫議題主要針對人與系統之間的關係。也兼事演講活動。興趣為歌舞伎鑑賞、美術鑑賞、自行車及將棋等。


書名《準點發車:日本鐵路為什麼是世界上最準確的?》
作者:三戸祐子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讀冊
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