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選舉登記,離正式選戰也進入不到一百天的關鍵時刻。各家候選人逐漸明朗化的同時,網路選戰也熱烈開打。尤其在台灣使用網路接觸選舉資訊的比例逐漸稱霸之後,網路選戰的預算更是逐步上升,在過去幾年就已經有在全國性選舉中網路超越實體選戰的紀錄。此時,社群網站一些演算法或使用者的變化,就可能影響選民的資訊接收範圍、進而影響選舉結果。
短影音成為趨勢
第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就是臉書最近全面Tiktok化的嘗試。臉書過去靠的是親朋好友之間的水平網絡,但是廣告投放不如預期,而在近年來短影音上被Tiktok打敗。因此,臉書今年開始積極轉向短影音,無論在臉書平台或是買下來的Instagram上都把短影音與Reel排在非常前面的位置,甚至也推出了花錢養創作者的計畫,企圖跟其他短影音平台搶創作者。
在此同時,臉書也會把這些創作者的排序移到更前面,推播給本來沒有在追蹤的人,使得臉書使用者上親朋好友的內容減少,透過演算法推薦創作者與內容的比例增加,有一說是過去這種推薦的比例是15%,但之後會加倍,也就等於大家滑臉書或Instagram會有三成都是演算法推薦給你的。
這個改變雖然不是因為政治因素,但顯然會在台灣造成政治效果。假如要打破同溫層,⑴就是要自己創造內容,單純轉貼分享、或大量洗版是沒用的(甚至連Google搜尋也要開始降低這種同樣內容洗版的排序)。但是要當有品質、高互動的內容創造者本身是不容易的,因此會變成少數人成為大網紅,其他人乾瞪眼,臉書從水平網絡更走向如同Youtube或Tiktok般的垂直網絡。同時,那種中央團隊一聲令下、全體相同看板或標語洗版的作法,可能效果就會打折。
⑵,假如候選人開始使用短影音,就會獲得優勢。目前在Instagram可以看到柯文哲團隊已經在使用這種短影音,獲得的影片觀賞數也是同期蔡英文總統的五到十倍,即使兩者的Instagram追蹤數是差不多的。
⑶,假如候選人使用短影音,那也代表相關的政策或賣點需要透過短影音來傳遞。但這非常困難,畢竟短影音本身只能講幾個字跟肢體動作,要把政策完整傳遞往往流於人身攻擊、歧視或搞笑。最後就是這樣的短影音比較難如文字一般互動辯論,因此要真的有認真的政策討論恐怕也就更難了。因此,我們看到的短影音,往往就是重複跳舞倒帶、說自己是model、唱很難聽的歌之類的。但在演算法推動流量獨尊的年代,也被迫如此。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臉書這幾天承認曾經因為擔憂俄羅斯操弄而降低特定政治議題的曝光度。這代表臉書確實是有辦法影響特定議題的。無論好壞,臉書是否會使用相同的方式在即將到來的台灣選舉,也成為一個問號。
愈多的平行時空,愈難偵測整體走向
第三,即使臉書與Instagram平台的演算法會變化,但在同時台灣社群網站使用者的平台遷移情況日漸明顯,直接創造了跨平台的同溫層。越來越多綠營支持者往Twitter移動,年輕人待在Instagram與Tiktok,藍營支持者持續在Line中吸收Youtube資訊。尤其是各黨派的內容創作者的移動,導致剩下其他平台的同陣營支持者只是轉發這些內容,這使得各黨派創造出了以平台為分界的同溫層,一個綠營支持者可能覺得在臉書大獲全勝的議題,其他平台上的其他黨派支持者根本聽都沒聽過。
舉例來說,最近泛藍社團大量出現美國抵台班機上有大量疑似美軍、未來要假裝台灣人偷襲中國,但是綠營社團根本沒有相關討論。而年輕人之中熱議巴哈姆特刪圖事件,其他平台也討論不多。綠營目前集中討論新的論文門跟台中性侵案,在其他平台也罕見。這種跨平台出現的平行時空,會使得聲量分析失去意義,也更難預測選舉結果,當然也更難預測選後無法接受結果的人會發生什麼事,而這就是當初一群美國人衝進白宮的原因。因為各黨派對彼此的不喜歡程度升高,願意當跨平台傳遞資訊的(跨年齡層)網路使用者也逐漸失去這種雙向溝通的意願,加大平台間的隔閡。
第四,這樣短影音當道、跨平台隔閡造成的問題,會隨著有境外資訊操弄而變得更為嚴峻。要偵測短影音的內容,難度比文字、或圖文字本身高非常多,而現在甚至有deepfake。這次選戰中必然會出現以短影音為主打的境外資訊操弄,到時如何因應,就成為一大問題。同樣的,因為跨平台隔閡,因此可能每個議題只會在部分平台部分人之中造成轟動,成為microtargetting的一部分,而非成為全面討論被偵測到,這也造成相關的偵測與應對上更為不易。這些都將會成為未來一百天各黨派候選人、支持者、以及台灣,需要面對的問題。
- 為何台灣不需要跟著宣布戒嚴 - 2024 年 12 月 4 日
- 台灣亟需「推特外交」以外的社群網站備案戰略 - 2024 年 11 月 21 日
- 2024美國總統大選與台美關係的未來 - 2024 年 11 月 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