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辣中國》事件乃冰山一角

陳文瀾
1.7K 人閱讀

日前,麥田出版社出版的《激辣中國》,被在中國廣州市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擔任副研究員的原作者曹雨發現,書中內容中若寫道「大陸」,一律被改為「中國」,導致出現「歐亞中國」、「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等謬誤。麥田出版社隨即公告,《激辣中國》在編輯、校正過程中,出現了重大缺失,將通知各通路下架此書,並回收重製。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麥田出錯,技術問題背後的困境

此事發生後,雖在網路社群引發議論熱潮,卻少有人認為背後有何陰謀,多半相信這僅是技術、管理上的疏失。邏輯甚為簡明,若對中國有敵意,麥田出版社壓根不必引進中國作者的書籍,更犯不著以自毀聲譽的方式,處理一本人類學書籍。

可悲的是,出版業近年來極少受媒體關注,而媒體報導《激辣中國》事件,實出於獵奇,或幸災樂禍,而非探討導致錯誤未被察覺的產業結構。台灣出版業貌似繁花似錦,出書量依然驚人,但產值卻逐年下降;編輯與電子業員工一樣燃燒生命,且更有熱情、理想,薪資卻低得令人垂淚。

2000年時,在較具規模的出版社,重點書初版一刷印製量動輒超過10000本,就連非重點書,初版一刷印製量也可達7000本。到了2020年,初版一刷印製量可超越3000本的新書,已如鳳毛麟角,多數新書初版一刷印製量,已下修至1500本,甚至是1000本。

為了求生存出版社除了精簡人事,也常「再出版」已在中國發行的書籍,以防出現無書可出的空檔。台灣的小出版社,全體員工可能只有4、5個人,甚至只有1、2個人,編制已無從「瘦身」,編輯原就承擔出版前端、後端所有事務,包括版權、行銷、會計等,還得舉辦簽書會,加班實家常便飯,卻不敢奢望加班費。

出版社編輯必須有十八般武藝

規模較大的出版社或出版集團,也不斷縮減員額編制,雖有專職的版權、行銷、會計人員,但若非重點書,編輯仍得分攤行銷事務。只是,今日出版市場雖持續萎縮,但行銷事務遠比昔日繁雜;早年,出版社主要宣傳管道為廣播、報紙,當下卻還得應付眾多網路媒體、名人,相關網路社群張貼文章,並經營出版社的粉絲專頁,有時更得開直播、拍攝影片。

然而,多數新書再怎麼用力行銷,銷量也很難有起色,但編輯仍得「知其不可而為之」。不過,因人力過於精簡,加上眾多庶務侵蝕編輯的工作時間,校對常被忽視或省略;正常的流程,編輯在完成初步編輯工作後,得將書稿交給另一位編輯或專業校對人員校對,專業書籍還得邀請專家審閱,如今已是奢談。

《激辣中國》事件,僅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更令人憂心的是,由於寫作、翻譯實難維持生計,出版社自製書比例每下愈況,連翻譯書都常找不到譯者,很難精準計算出版時間;若要維持出書頻率,從中國書市中覓書刊行,是最快速、可行的「救火」方式。

出版中國的來書問題甚多

關鍵在於,這些中國書籍已有完整書稿,出版社不必再等待、催促作者寫稿,縱使在專業術語、日常生活用語,中國、台灣雖多所出入,但出版社幾乎都責成編輯自行改稿,省時、省力又省錢。甚至,連英語系國家的書籍,若干台灣出版社也先引進中國譯本,再行修改。

可想而知,此類書籍很容易出現謬誤,只是《激辣中國》事件吸引了媒體目光,才引發廣泛議論。少有人關心,從中國引進的書籍,珍珠與泥沙混雜,有些作家即使探討中國歷史,原稿便屢屢張冠李戴、指鹿為馬,在台灣卻被尊為宗師。

當然,台灣出版產業問題頗多,但閱讀風氣低迷不振,且每下愈況,導致出版社營運艱難,才是眾多問題的源頭。近5年來,中國大幅壓縮台灣自製書籍在中國付梓的空間,台灣出版社少了一項外快,營運更加雪上加霜。

而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全世界同時蒙難,台灣因疫情控制得當,除2021年施行過2個多月3級警戒,在其他時間,國人生活大致如常。即使如此,觀光業、餐飲業、運輸業、音樂業皆遭受重創,迄今尚未恢復疫情之前的光景;而出版業也是重傷族群的一員,受創程度遠遠超過先前任何天災、人禍。

可是,歐美國家雖因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民眾被迫減少戶外、社交活動,出版業卻是受益產業之一。根據《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統計,在2021年前10個月,美國實體書店銷售額約71.2億美元,比2020年同期成長約40%,幅度相當驚人;但在台灣,縱使民眾有更多時間宅在家,依然不看書。

大疫疷下台灣人更不買書

武漢肺炎疫情迄今未見止歇之勢,「宅經濟」仍是世界經濟主流。與先進國家相同的是,台灣電子商務、電玩遊戲等產業皆更加壯大,但不同的是,出版業營業額卻持續探底,且看不到反彈的指標。在2020年,台灣新書量已創21世紀新低,2021、2022年勢必續創新低。

但在絕望的黑夜中,仍有幾盞亮光,是台灣出版業邁向黎明之所繫。首先,鏡文學致力結合出版業與影視產業,將台灣原創文學作品拍攝為影視作品,歷經數年的耕耘,現已有可喜的成果,更可掀起出版業質變的浪潮。

其次,親子天下出版的達克比辦案套書,是台灣少見的科普偵探漫畫,現更籌畫發行桌遊產品,挖掘複合商機,也是出版業可行的新路線。除此,在版權公司的努力下,吳明益、陳思宏等台灣文學家的作品,皆賣出多國版權,當可激勵其他作家,懷抱「有為者亦若是」的夢想。

除此,在疫情期間,台灣電子書銷售量略有成長,雖還無法彌補紙本書籍銷售量的衰退,卻可能是閱讀習慣世代交替的徵兆;若電子書躍居主流,反倒是出版社甩脫沉重印製成本、重展成長動力的契機。

留言評論
陳文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