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陳重兵於俄烏邊境
當台灣正忙著對已經入侵社區的新型武漢肺炎變種病毒歐米狂(Omicron)積極備戰之際,剛進入2022年一月,中俄兩國幾乎同時與美歐槓上。如果大家認為2021年已經夠緊張,2022年伊始的地緣戰略衝突強度卻是更為提高。
拜登與普丁幾次電話會議都沒能緩解俄烏邊界緊張之勢。去(2021)年十二月初,美國情報官員就表示俄羅斯可能會計劃在2022年一月底出動十七萬的兵力大舉入侵烏克蘭,把2014年之後的烏東頓巴斯(Donbas)及其他議題一次解決。烏克蘭國安官員也表示,在十二月初俄羅斯已經在俄烏邊境部署近十萬軍隊,並還在持續增兵中。美國拜登總統在十二月初與十二月底兩次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電,但似乎沒有效果。接著在今年1月14日烏克蘭遭受大規模網攻,被認為是俄羅斯幕後發動,俄羅斯在俄烏邊境的軍隊還舉行實彈演習,俄國是否會侵略烏克蘭的猜測甚囂塵上。
現在的規模不是去年四月的烏俄衝突可比。去年四月烏克蘭隊與烏東頓巴斯叛軍(小綠人)的衝突升高,當時俄羅斯立即在邊界增兵兩萬人。北約也派軍艦進入黑海,但之後雙方一度自邊界撤下,雖然六月俄羅斯宣稱在黑海與英國海軍也發生衝突。因此不論是軍事規模還是嚴肅性,都不若現在的情形。
在第二次與拜登的電話會議上,普丁對北約與美國提出三點要求: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不再接受新成員、以及不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建立軍事基地。這三點被美國直接拒絕。雖然北約的確是無意納入烏克蘭,也沒有在其波羅地海會員國,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等新設軍事基地,且從2009以後將阿爾巴尼亞、克羅西亞納入後,就沒有持續東擴。但普丁的作為是形同將烏克蘭直接從北約合作夥伴切出去,也讓羅馬尼亞等黑海沿岸的北約最東邊國家大為曝險。
由於十二月底的電話會談,是普丁在十二月七日與拜登講完後,主動要求再開一次的,因此從普丁的要求可以約略看出其有意以戰逼和的意圖。除了要確保其認定的邊境安全外,也可能有意要把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與烏東地區做一個總結。畢竟從俄羅斯角度看,過去最鐵的盟友白羅斯,自從選舉後至今騷亂不斷,現在又被迫捲入哈薩克前後任總統的血腥權力鬥爭中。
剛好德國是進入後梅克爾時代的新政府,現在掌握歐盟理事會主席的法國,又進入總統大選熱潮,法美從九月以來,更因為「美英澳同盟AUKUS」而鬧得不甚愉快,法國為此強力主張歐盟要有相對於美國的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美國也將重點放到與中國的競爭。現在可說是美歐關係比較弱,美國本身還因對抗中國的關係多所顧忌之時,不在這個時候取得先機使2014以來的狀況得到穩固,讓美歐不再對烏克蘭與克里米亞說三道四。這可能是最有機會的時候。
有人說當美歐因為烏克蘭議題而密集關注與俄羅斯的關係時,台灣更要謹慎小心,應該積極尋求與中國關係的緩解,以使自己不會成為美國要備多力分的麻煩製造者,如同當年美國為了全力反恐,不希望台灣在台海生事一般。
這句話的前面一半是對的,台灣當然對此要謹慎小心,但後面那一半卻搞錯了方向。首先在戰略上,烏克蘭情勢如果持續惡化,美國第一個會要求印太盟友加強在東亞的準備,以防中國趁此輕舉妄動。美國很可能會更加強在印太區域的軍事巡弋,而不是降低。
其次,台灣不要當麻煩製造者的作為,不是跑去向中國示弱甚至是輸誠以求一時的兩岸和解,而是要打造強悍的國防實力與集體的心防意志。正正確確,明白無誤的瞭解中國就是台灣的敵人,認知北京要殲滅台灣的國際生存權,消滅台灣認同的意圖至今沒有改變,而且北京對此是清楚明白的寫在其諸多反對台獨,促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政策文件中。
台灣對此要做的,是去強化自身的防衛力量,與美國加強對中國的情資溝通,讓中國不會對台灣輕舉妄動,以使美國更有餘裕與俄羅斯處理烏克蘭危機,這才是不當麻煩製造者的該有作為。
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壓迫
但歐洲除了與俄羅斯的可能烏克蘭入侵問題外,中國近日對歐盟會員國立陶宛的經濟壓迫,更需仔細關注。
中國表面上說要對立陶宛處罰是因為立陶宛違反了慣例,但立陶宛不是與台灣建交,而且歐盟也有十五個會員國以及歐盟本身,都與台灣互設代表處,這些都不見中國激烈抗爭。
也有人說是因為駐立陶宛代表處名字用的是台灣,而不是台北(TECRO),但美國在台協會用的就是台灣,日本交流協會在立陶宛設處前所改的名字,也用的是台灣。甚至台灣還在若干非邦交國的代表處用的是「中華民國」,這些政治敏感度都比立陶宛用的台灣代表處,其英文還用的是Taiwanese,來得高出許多。因此不管是設處本身,還是用什麼名稱設處,中國的理由都站不住腳。
比較可能的,是除了立陶宛外,包括捷克、斯洛伐克、還有其他中東歐國家可能會繼立陶宛後塵退出「十七加一」並強化對台關係,中國對人口不到武漢五分之一的立陶宛下重手,是要避免這個骨牌效應,對立陶宛殺雞儆猴。雖然不一定能讓立陶宛回心轉意,但是起碼可以警告其他有意效法立陶宛的國家,其後果可能是如何,讓這些「小」國家心生畏懼。
而立陶宛這件事發生在接近中共二十大的年份,特別是習近平有意連任時,會更擔心這會給對手一個抨擊習近平的政治口實,在一切不能有變數下,對立陶宛的作為就更為粗暴了。
我們要注意的不是中國經濟壓迫立陶宛,而是中國壓迫的方式。立陶宛原先估計因為與中國經濟往來有限,所以北京制壓立陶宛的能力不高,立陶宛是可以承受的。但熟料中國卻是透過壓迫在中歐盟廠商,要其出口至中國的商品,內部不可以含有立陶宛製造的內容物。類似將美歐透過對廠商要求不用新疆棉的作為,反向用到對立陶宛的制裁上。
雖然此舉極為荒謬,也顯然違反WTO的規則,立陶宛如果告上WTO仲裁,勝訴的可能性很大,但問題是結果會曠日廢時,傷害已經造成。
但中國此舉會成功的另一個要素,主要是德商與部分其他國家的商人,面對這個壓力隨即俯首稱臣,甚至還有歐盟會員國也為此怪罪立陶宛,說這個設處決定沒有事先與歐盟內部溝通。但當年包括斯洛伐克與台灣設處,歐盟在台灣設處等,有沒有在事前昭告天下進行高規格的會員國溝通呢?因此這個怪罪不僅不是理由,也顯示歐盟內部對中國抱持幻想,或是依舊企圖只求自己惦惦吃三碗公飯的自私心態,依舊瀰漫於不少會員國中。
立陶宛雖有美國支持,台灣也積極投入兩億美金協助立陶宛,對一個人口兩百萬的國家來說,兩億美金不算是小數目。但真正能幫助立陶宛撐過難關的是歐盟,因為立陶宛的進出口主要是歐盟會員國。當中國明目張膽對付一個歐盟會員國,歐盟直接的反應不是去反抗這個無理壓迫,反而怪罪受害者認為是為自己生意無端添麻煩,咒罵其是歐盟的「麻煩製造者」,歐盟這樣的態度,難怪會被中國與俄羅斯看不起。
立陶宛壓制模式是否會在其他邦交國上演?
法國外長說會對此提出對案,除了反對中國壓迫外,也會順勢推出其「反(經濟)壓迫措施 Anti-coercion Instrument」。希望這會成為事實,也能反映在歐盟預計四月正式對外公布的印太戰略之文本中。
但我們更要注意, 當中國發現這種施壓對與中國直接經貿往來有限的立陶宛有用後,會不會進一步用在台灣其他的邦交國上,包括在某些大陸的孤鳥邦交國如史瓦帝尼與巴拉圭等呢?中國的作法就會除了買收外,還輔以經濟施壓雙管齊下,這當然是我們要多加注意的。
中國此舉也顯示中國將其市場做為對外施壓的武器,會隨著其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經濟策略之推動,而日益頻繁。過去中國是透過直接的經貿活動來施壓,例如對挪威的鮪魚、對澳大利亞的煤炭與紅酒,對日本以禁稀土出口,甚至是禁止菲律賓的香蕉入境,以及對台灣輸中的鳳梨、蓮霧、榴槤以害蟲為由禁止進口等。
但現在則是透過二級施壓,對與中國直接貿易往來有限的國家痛下殺手,讓這個國家從其經濟圈中被孤立出來。如果中國此次真的讓立陶宛可以痛不欲生,我們不僅要關注中國將這個方法沿用到其他國家,也要注意跨國企業是否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會在武漢肺炎後加強,因此使其更容易被施壓,例如2018年中國要求跨國企業遵守一中原則,那個被美國安會斥之為「歐威爾式的胡言亂語」的作為。
雖然有外資估計,認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中國依舊是經濟體量很大的國家,如以內部市場為武器,還是能產生不可忽視的壓力。前北約秘書長首席幕僚曾提到民主國家要建立在經濟領域的「類北約第五條」機制,以便面對經濟壓迫。現在是討論如何讓這個機制成為可能的時候了。
而這個世界的冷戰趨勢日強,也代表過去全球化經濟相對自主的「美好」時代,已經不再了。地緣經濟的崛起、安全與韌性供應鏈的要求等,都在對過去的經濟全球化提出新的修正,與此相比,製造生產從just in time向just in case的模式轉換,只是這個趨勢的前菜而已。烏克蘭緊張與立陶宛情勢給我們的,可能折射出的是一個新的國際對峙體系正在形成。
- 賴總統訪問所挑動的歐亞戰略議題 - 2024 年 9 月 12 日
- 須密集關注加拿大在印太事務的潛在角色 - 2024 年 8 月 13 日
- 拜登政府跛鴨了嗎?中國的外交突襲成功了嗎? - 2024 年 7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