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時代傷痛之必要──歷史劇《茶金》的史實爭議及反思

李志銘
3.6K 人閱讀

在史學家眼中,每個人對於歷史的認知自有其局限性,因此並不存在一種「絕對真實」的歷史。況且不同的「歷史事件」既然皆由個別的人們來書寫,也必有作者本身的主觀意向與價值判斷。

歷史/時代劇得戰兢小心

所謂「歷史學」,以及根據其內容進行創作或改編的「歷史劇」(或稱「時代劇」),本就是在各種價值觀衝突之下,從現存諸多史料中不斷進行研究和比較,逐步地接近某種「相對程度的真實」。尤其是涉及到某些敏感政治、民族立場與身份認同等相關的歷史議題,當事人往往都要特別小心謹慎。

譬如日本當代極富盛名的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1923-1996),在他生前雖有多部暢銷作品都被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包括1998年渡哲也主演《新撰組血風錄》、2006年仲間由紀惠主演《功名十字路》、2010年福山雅治主演《龍馬傳》等,卻唯獨拒絕將長篇小說《坂上之雲》(顧名思義,「坂上之雲」意指「順著山坡(坂)上升的雲」,用來象徵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奮發圖強,學習追趕西方列強,國力不斷增強的情景。)翻拍成歷史劇。

由於司馬遼太郎自身的從軍經歷、親眼見證了二次大戰的血腥和殘酷,他深刻明白《坂上之雲》所描寫日清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情節,對於亞洲國家爾後各自解讀這段敏感歷史而亟易引發不同政治立場對立的複雜情緒,他擔心因此招致「美化侵略戰爭」、「歌頌軍國主義」罵名,更不願讓日本極右派勢力藉題發揮,故而終其一生都沒有答應將這部小說「映像化」(made into a movie)的要求。

直到他去世後,日本NHK電視台才獲得其遺孀同意而拍攝,並於2009年正式開播。該劇不僅找來大師久石讓配樂,知名女高音歌手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演唱主題曲,甚至遠赴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等實地取景。如是呈現出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明治時代青年的樂觀精神與浪漫的愛國情懷,加上精緻細膩的場景佈置及人物刻畫,先後獲得第37屆和第38屆艾美獎國際部門最佳連續劇獎項提名。

《茶金》引爆的爭議

相對在台灣,同樣是以精良製作的服裝造型和場景美學風格備受好評,近期由公共電視和客委會聯手推出的歷史劇《茶金》,豈料開播不久後,卻也在時代交錯的歷史節點背景下引發了關於戲劇、小說和史實的激烈爭論。

圖片來源:翻攝茶金臉書專頁

四萬換一元:揭開老一輩台灣人的創傷記憶

圍繞《茶金》劇情的諸多爭議,最初在網路上延燒的「起火點」,乃在於原本參與編劇團隊的作家黃國華執筆的同名影視小說裡講述戰後1949年6月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為了抑制物價惡性通貨膨脹,欲施行「幣制改革」提出「四萬(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方案,卻遭到美國領事拍桌怒罵:「新貨幣這件事,我美國政府堅決反對」。但在實際播出的電視劇中卻反而角色顛倒,變成了美國領事代表強烈建議「要改變台灣的經濟,最快的方法就是發行新台幣」,結果得到行政院副院長回覆「我中華民國堅決反對」。不僅明顯誤導了史實,部分內容也與小說迥異。

對此,負責回應的《茶金》臉書粉專小編先是過於輕忽這段歷史細節改編所可能造成的公關危機,旋即引來許多網友開始批判劇組為何悖離史實並竄改小說原意,且涉嫌幫國民黨洗白。輿論風暴所及,就連小說作者黃國華也都在臉書公開宣稱,願為劇本與小說的任何謬誤擔起全責,甚至揚言未來不再參與小說或戲劇、財經作品而就此封筆。

平心而論,類此在《茶金》劇中「錯置歷史」的事實謬誤之所以愈演愈烈、以至於成為眾矢之的。究其主要因素,顯然不同於一般歷史劇所涉及人物主角的日常生活、穿著打扮、語言口條等「常識性錯誤」(Common sense error),而是牽動到了當年那一代台灣人遭受國民黨暴政剝削的「創傷記憶」(Traumatic memory)。

戰後台灣逐步走向惡性通膨

事實上,所謂「四萬換一元」,看似為1949年國民黨政府為了處理台灣的通貨膨漲而採取「幣制改革」的單一事件(況且這項改革本身並沒有徹底解決通膨壓力,真正控制了物價的關鍵,主要依賴1950年6月韓戰之後進來的美援),但其實更早之前、二戰剛結束時,國民黨就已開始在台灣進行大規模掠奪,包括台灣生產的米糖等物資被大批運往中國內地充作軍糧,讓台灣出現米荒,就連戰爭末期台糖的15萬噸存糖也被撥歸中央,集運上海銷售,導致台糖失去復員基金,只得向台灣銀行借貸。

其後,國民黨政府更將黑手伸向其他更多公營企業,持續進行「強盜式剝削」,物資轉運大陸卻是供貪官中飽私囊,再要求台灣銀行擴大放款給這些公營企業作為週轉資金,為此台灣銀行僅能無節制地加印貨幣,因而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當時的通膨有多嚴重?前輩作家吳濁流在《台灣連翹》收錄了當年(1946年)在民間流行的一首歌謠:「台灣光復真吃虧,餓死同胞一大堆,物價一日一日貴,阿山一日一日肥」。

根據經濟學者吳聰敏在〈台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論文所述:日治末期,台灣的貨幣供給成長率已顯著上升,但在總督府的物價管制政策下,物價膨脹尚屬溫和。1946年開始,貨幣發行如脫疆野馬,一發不可收拾。

另從當時《民報》(1946年)報導來看,日本台銀券兌換台幣後,買米買肉買菜物價都還是幾塊錢個位數的水準,到了1949年一些報紙廣告卻已經出現一瓶9000元的醬油、每顆7000元的雞蛋、要價數萬元的罐頭。影響所及,致使全台家戶幾乎一夕破產,鈔票換不來米糧,民間甚至只能倒退成以物易物的模式,搜刮家裡貴重物品或其他作物,去市場上換米、柴及豬肉,只求溫飽。

對於自身的歷史,我們知道的仍還太少

從1945到1949年間,受到國共內戰影響,使台幣被捲入中國的惡性通膨,舊台幣形同廢紙」的慘痛經驗,毋寧讓許多老一輩台灣人痛徹心扉、記憶猶新。其負面影響,更是造成了至少跨越二、三個世代的集體恐懼與匱乏。

除此之外,《茶金》在上述呈現1949年美台會議的同一齣場景中,美方代表同時也向在場國府官員提出質疑「反攻大陸對台灣人來說,沒有吸引力,你問問有幾個台灣人想反攻大陸」?此時溫昇豪飾演的美援顧問懷特公司特別助理劉坤凱(KK,吾人推斷其人物原型應是美援台灣計畫的企劃經理狄寶賽Valery Sergei de Beausset與台籍日本兵的混合縮影)被點名回答「每個人都有想活下去的理由,國家和政權也是一樣」,並指出建設台灣才是符合美方利益與國民黨尋找出路的唯一交集。

有趣的是,在這短短不到五分鐘的橋段,為了讓劇情節奏更快推進,不僅隱去了當時真正推動「幣制改革方案」的嚴家淦(時任台灣省財政廳長,亦有「新台幣之父」稱譽),同時也在發行新台幣的1949年6月間,仍坐擁中國東南半壁江山的國府行政院副院長在台北高呼50年代全面撤台之後才出現的「反攻大陸」口號。甚至將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方為了防堵共產勢力擴張,乃至1951年簽署台美《共同安全法案》,因而確定了總金額15億美援的這段歷史巨變過程,《茶金》卻把它提前了三年、加速壓縮成為一幕極為簡化的背景鋪陳。

歷史劇的三個原則

記得林正盛導演曾在一篇受訪的論文裡提到,當年他在進行《天馬茶坊》這部關於台灣重大歷史 228 事件的電影創作時,面對「改編戲劇」與「真實歷史」之間的內心掙扎和價值取捨:「我們的改編永遠是某個程度的真實,相對的某個程度的真實,它不會是絕對的真實。絕對的真實在任何的創作裡面都不存在…面對歷史有一個很重要的不能扭曲它,不能扭曲的意思是說,價值的論斷裡面不能簡化,然後事情發生的那個真實歷史事件也不能把它抹殺掉,但是我可以選擇性地去鋪排我的事件」(參考章明哲,2015,《電影創作學習之認知歷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頁79。)。

此處歸結該文強調的幾個重點:「面對歷史不能扭曲」、「價值的論斷不能簡化」、「真實歷史事件不能把它抹殺」,以及「可以選擇性地去鋪排事件」。基本上,這些關乎歷史劇改編的原則內容雖然並不複雜,但若要兼顧各個環節面面俱到,卻也相當不易。

許多看似簡單的問題,從來都沒有簡單的答案。舉凡過去二二八事件的血腥屠殺、白色恐怖的噤若寒蟬、肥料換穀制度的長期剝削,追溯昔日那段黨國高壓統治的歷史造成了一整個世代台灣人的集體創傷,它至今仍在生疼、化膿。正如前年(2019)從遊戲改編的暢銷電影《返校》從來不只是一部單純的校園恐怖片,而今上映初期即已席捲一股爭議風暴的《茶金》,也絕非僅僅是一齣講述早期台灣茶葉商戰情節,劇中貫穿客、台、華、英、日、滬(上海話)等多種語言的「台版(勵志)晨間劇」。

儘管《茶金》一劇在「四萬換一元」與美援介入時間點的史實陳述上有些謬誤,而在韓戰前後、當時台灣夾在國際局勢動盪的時代感也稍弱了一點,但整體來說依然瑕不掩瑜。無論是從服裝造型到日常器物的精緻畫面,流暢明快的敘事節奏,乃至一眾男女主配角演員克服語言障礙的驚艷表現,由《茶金》故事中所逐漸擴散出去的戲劇效應,就像是一壺溫潤醇厚的台灣茶,伴隨著時間浸泡愈久愈回甘。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