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更該注意機組人員的身心狀況

李俊宏
277 人閱讀

近期,因為COVID-19的Delta病毒株入侵社區,關於機組人員檢疫的議題又再度躍上媒體版面。對甫有機會脫離警戒管制的臺灣社會而言,又再度陷入疫情擴散的焦慮,對防疫政策或是機組人員也有些言語上的抨擊與不諒解,然而在這個部分,身為一位精神科醫師,筆者還是得提醒,防疫政策主要是基於社會安全與個人健康的考量,而在健康上,身體健康外,也應該注意心理上的健康。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去年COVID-19擴散的時候,歐美各國在沒有疫苗與缺乏有效藥物的情形下,紛紛採取邊境管制措施,在機組人員部分,除了也身處於病毒可能感染的第一線外,其心理健康也引起專業社群的注意,以及公共衛生上廣泛的討論。

我們都知道,飛航安全相當重要,因為一旦發生重大意外,往往會造成不可挽回的風險。例如隸屬於漢莎航空的德國之翼,過去曾在2015年3月24日上午10點,從西班牙飛德國的一架班機墜毀在法國境內,當時機上144名乘客跟6名機組人員全數死亡。

除了哀悼以外,後續啟動了相關調查,發現兩個重大問題,一是沒有維持駕駛艙同時有兩人在艙內,正機師離開駕駛艙後,沒有授權其他人協助,艙門被副機長鎖住,接著在不該下降的時間,改為手動操作飛機下降導致撞山,後續的飛安報告認為是「蓄意墜機」;二則是後來媒體披露,副駕駛長期罹患憂鬱症,在案發前醫師已經建議應該要住院了。但公司並未針對機組員工的身心健康有積極的了解。當時媒體就過去的飛航安全事件是否與機師心理健康相關,進行了整理,發現1997年勝安(SilkAir)航空空難、1999年埃及航空空難、2013年納米比亞空難都與機師的心理健康相關。無獨有偶,2019年的尼泊爾空難,在後續調查中,報告也指向機師在執行勤務過程中,工作時數與情緒不穩的問題。

航空業由於壓力大,又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時鐘作息,根據相關研究,機師的憂鬱盛行率最高可以到12.6%,資料庫分析有7.8%曾經有過自殺企圖,4.1%有自殺想法。在風險因子上,年齡造成的體力負荷、藥物酒精濫用、職場罷凌或暴力、長期失眠、工作負荷、健康活動的減少、身心的耗竭與憂鬱、自殺意念相關,但由於精神疾病的汙名化與擔心失去工作,機組人員對於自身身心健康問題,高達八九成會選擇隱藏,甚至會因此拒絕服藥治療,也因此容易造成飛航上安全的疑慮。疫情期間,在需要維持社交距離的同時,往往造成就醫的障壁,更會影響到協助病況穩定的支持系統,以各國經驗論,這段期間憂鬱症的治療與穩定控制,是比過去更加困難,也應該更重視、投入更多資源的。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後帶來的職場環境改變,當然也在這段時間,機組人員的身心健康也被視為是防疫以外,從員工健康到飛航安全的重點。也因此,從各國對於機組人員因應疫情的管制而論,除了國際交通的考量外,在考量到身心健康部分,也有相對應的作法,例如以密集的檢測來取代一部分的強制隔離、健全隔離檢疫的居住環境、辦理身心健康促進活動,或是在非入境區隔出一部分的隔離空間,但在空間內採較寬鬆的作法。

關於此次可能發生的Delta疫情,在加強管制的討論中,還是得注意到身心健康對於個人、職場與安全的影響。是否在沒完沒了的十四天又十四天間,能有更前進的作法,有賴於我們的智慧。

留言評論
李俊宏
Latest posts by 李俊宏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