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戰爭財的台灣媒體──《A Thousand Cuts》也映照台灣的媒體之亂

羅慧雯
1.5K 人閱讀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日前舉行紀錄片《A Thousand Cuts》的首映會,該紀錄片講述的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一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如何在菲律賓捍衛新聞自由的故事。瑞薩專注於調查報導,揭露政府及官員的貪腐行為,雖因此數度被抓捕,瑞薩仍不改其新聞人本色,勇於報導真相,片中呈現瑞薩無所懼的堅持,令人動容。

圖片來源:蔡其達提供

瑞薩在菲律賓的奮戰舉世讚揚

瑞薩曾在CNN擔任記者與東南亞區域辦公室主管超過20年,於2012年回到菲律賓創辦獨立新聞媒體《Rappler》。2016年,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展開掃毒行動,但這些行動欠缺司法程序,甚至直接在街頭槍殺嫌疑犯,傷及無辜,也造成數萬人死亡。《Rappler》的報導揭露杜特蒂鐵腕掃毒的問題,也質疑「掃毒戰」的死亡數字,更調查政府利用社群媒體、假帳號所做的仇恨言論與政治宣傳。

雖然菲律賓已實施半個多世紀的民主,但至今仍動盪不安,自2016年杜特蒂上任後,已有多位與媒體相關的公眾人物被殺,政府還使用網路平台威脅與攻擊新聞媒體,對記者做出死亡恐嚇。菲律賓被評比為新聞工作者工作環境最危險的地點之一。

如果讀者看了這部紀錄片,應該都會為菲律賓記者必須冒著生命危險揭露真相的處境捏一把冷汗吧。菲律賓有民主無法治,相較之下,台灣記者幸福許多,民主化後的台灣少有記者被政府羅織罪名鋃鐺入獄的案例。

台灣媒體自行卸除專業重擔

然而,在台灣這樣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媒體是否扮演好新聞媒體的角色?實踐第四權的功能?

新聞自由之所以被認為是民主的基石,是因為新聞媒體藉由報導真相,滿足人民知的權利,形成公共意見,監督政府。如前所述,《Rappler》善盡新聞媒體的天職,查證杜特蒂政府掃毒戰的死亡數字、杜特蒂言論的真偽,這些都是身為第四權的新聞媒體本該做的事,因為唯有基於事實的報導才能真正監督政府與權力。

採訪與查證,都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常規工作,缺一不可,在台灣,卻因追求新聞產製速度而輕忽查證的重要。更有甚者,不出門跑新聞,只上網抄襲網友不負責任之言論,也不進一步求證,以為只要消息來源冠上「網友」兩字,彷彿就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不僅如此,台灣媒體還基於自身利益,刻意激化社會的對立,掀起民主內戰,發起「戰爭財」來。媒體各自餵養特定立場的閱聽人,並製造「這個社會不可能有共同價值與共同利益」的假象。從總統學歷、疫苗、萊豬之亂,都是這種策略下的產物,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無助於社會的溝通。

藉由煽動閱聽人情緒創造收視率或點擊率,媒體賺錢的同時製造社會分裂,這樣的外部成本卻由全民所承擔,這種毫無倫理的行為合理嗎?要繼續放任這樣的媒體公害嗎?再者,近來政治人物遭家暴、藝人離婚新聞……皆佔據大量的時段或版面,公投、國際局勢、國家安全等重要議題被壓縮甚至消失,這些都是媒體罔顧閱聽人知的權利、背叛第四權的例證。

2018年的日本關西機場事件更是媒體發戰爭財的血淋淋教訓。媒體本於自身立場刻意傳播「網友」的不實訊息,再用政論節目搧風點火,鋪天蓋地的撻伐相關單位,最後導致駐日外交官去世的悲劇。

媒體講立場前,請以事實真相為前提

瑞薩在哈佛大學新聞自由講座上警示「惡意不實訊息」(disinformation)對民主社會的威脅時,強調「沒有事實(fact)、真相(truth)與信任(trust),就不會有民主社會」。這句話也可拿來警告台灣,如果人們過於依賴台灣媒體,造成資訊偏食,甚至不再相信這世間有真實、事實、真相存在,不再有相互溝通與理解的意願,將是民主社會的最大危機。

面對台灣媒體的墮落,我們必須有所作為。目前關於減少假訊息或不實資訊的危害,大多主張多管齊下的方式,例如加強民眾媒體識讀的能力、教導民眾事實查核、支持事實查核機構等。這些固然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從最主流的供給端解決根本問題,要求新聞媒體負起責任,負責的新聞媒體才配擁有新聞自由。

近日香港又發生新聞自由被戕害的事件,港警以「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為名,抓捕民主派媒體《立場新聞》相關人員,並搜索辦公室,該媒體旋即宣布「即日停止運作、所有員工解散」。繼香港的《蘋果日報》停刊之後,又一個民主派媒體殞落。香港的情況再度映照出台灣新聞自由環境的可貴。看著菲律賓與香港新聞工作者為爭取新聞自由出生入死,台灣媒體能爭氣點嗎?

【附】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菲律賓媒體與事實查核組織《Rappler》創辦人瑪麗亞・瑞薩紀錄片〈A Thousand Cuts〉 映後座談完整版 https://youtu.be/Ue8JaQPA7rE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瑞薩紀錄片映後座談精華版 https://youtu.be/1J42AcH8QAw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瑞薩紀錄片- 各界人士觀後感 https://youtu.be/1KD_gBumc8s

留言評論
羅慧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