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之後呢?

詹順貴
404 人閱讀

日本政府於4月13日正式決定,同意東京電力公司將福島核災後的核廢水可以稀釋排放入海。消息一出,除了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表示支持外,不僅周邊國家抗議,連其國內團體、漁民組織也不滿。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面對總量已經超過120萬噸,每日還增加約140噸的核廢水,日本政府縱曾討論不同方案,最終也只能選擇「最現實」的排海方案。這是道地從資金、技術、效益與風險等面向妥協的做法,主要原因是到2022年夏天貯水設施就不夠用,但說穿了,就是意味著人類從發明原子彈迄今,始終未曾具備控制核反應的能力。

稀釋入海竟成最終案

福島核災後,東京電力公司為讓反應爐內熔融核燃料保持在穩定狀態,持續在福島第一核電廠注水冷卻,這些冷卻水加上流進反應爐的地下水及雨水等,形成含有超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水」。

東京電力公司為此設置了上千個大水箱來貯存處理後的核廢水,並透過深入地下30公尺、長達1.5公里「冰牆」,避免污染水外洩;同時也進一步使用專門設備去除銫、鍶等放射性物質,只是現有技術還很難大規模去除氚,所以,如何處理即將爆量的含氚核廢水,便是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的難題。

首須澄清的是,福島核廢水與爭長核電機組的「冷卻廢水」,是完全不一樣無法比擬的。所謂「冷卻廢水」,是為控制核電廠爐心溫度,在密封的熱交換器中經過1、2次熱交換後的水,除非冷凝水管又縫隙產生滲漏,才會導致輻射污染問題,否則通常僅會帶有相當微量的氚,與前述福島核災後的核廢水性質相去甚遠。

日本專家學者會議從2016年秋天以後,曾陸續討論「加熱蒸發至大氣」、「電解製氫」、「注入地層深處」、「水泥固化掩埋至地底」與「稀釋控制排放至海洋」等方案及其影響。日本政府於2019年12月23日公布專家學者會議報告書草案,包括稀釋後排入海洋、蒸發後排放進大氣以及2種並用等3種處理方式,但稀釋入海被認為是最現實的方法。

目前日本政府要求東京電力公司的做法是,2年後開始排放「處理後的核廢水」,未來須先將氚濃度稀釋降到日本國家標準的四十分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飲用水標準七分之一,才能進行排放。預期稀釋排放計畫,將歷時數十年。

但這樣就能確保對人類沒有直接或間接影響嗎?因為完全超過人類經驗值,所以,除了前述原子能總署表示支持外,周邊國家普遍表示憂慮。

日本國內方面,從在日本舉辦的多場公聽會來看,其民眾除了擔心輻射安全外,更加憂慮導致當地漁業的「風評被害」,也就是縱使尚未驗證漁產已受輻射污染或影響,但產業名譽已蒙上陰影甚至污名的損失。因此,日本共同社報導,福島縣漁業人士氣憤地說,日本政府的決定讓他們過去10年的努力全都白費;《每日新聞》報導,日本全國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全漁連)會長岸宏表示完全無法接受,將強烈抗議。

台灣漁產必受影響

那台灣呢?會不會也要承擔「風評被害」的產業名譽損失呢?原能會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排入海水對我國影響之評估報告》已指出,日本與台灣間的海洋洋流擴散,主要受到黑潮的影響。

黑潮主流沿台灣東岸向東北流經日本,再進入北太平洋流循環,因此,很可能會將日本區域的海流與污染物向南帶回台灣海域,台灣的近海、遠洋漁業都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加上台灣鄰海附近重點迴游魚類的洄游路徑,幾乎都沿黑潮來往台日之間,移動路徑皆與氚水排放後可能之擴散路線重疊。

當然,實際對台灣可能影響之規模與程度,還須取決於日本排放計畫的細節,如排放濃度、排放頻次、放流型式(表面或海底放流)、放流管離岸距離、排放季節等因素,方可準確預測氚水排放後在台日海域間的擴散趨勢變化。

日前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特聘教授何宗儒與博士生盧靖元已應用衛星資料計算的流場模擬,如是每日連續排放,最快只需1年半時間就可能影響到台灣外海。

後遺症不止於核廢水而已

但實際上福島核災難解的後遺症,並不僅僅止於核廢水而已。福島核電廠周邊受輻射污染而被刨除陸續集中到福島第一核電廠附近的「中間貯存場」的核污染廢土,迄今至少已囤積1400萬立方公尺,針對重災區(近福島第一核電廠、尚未解除避難指示的區域)的除污,據估計還會再產生200萬立方公尺高輻射劑量污染的廢土;此外,核電廠內尚有 900 噸與高放射性碎片混合的熔融燃料。

以上這些待處理的難題,可以印證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在《核災下的首相告白》一書所提到的二個觀點:一是「人類根本不可能控制核反應」(p48)、「核電的安全神話瓦解,核電比較便宜的神話也同樣瓦解」(p208);二是「核電廠事故與地震、海嘯在本質上相當不同。地震與海嘯在發生的時候最危險,但核電廠事故最大的問題卻是『災難將擴大到甚麼程度』。」(p64)。

如菅直人前首相他所言,在福島災後,世界各國紛紛提高核電廠安全標準,因而大幅增加其硬件與營運成本,加上太陽能與風電等再生能源已具市場規模,成本因而快速大幅降低,因此,核電的便宜神話確實已經被戳破。

福島核電廠事故迄今10年,其災難究竟會擴大到甚麼程度?菅直人前首相在寫《核災下的首相告白》一書時還無法得知;10年後,我們只知道災難的後續,核廢水的排放入海,仍將持續影響著日本與鄰近周邊各國人民、海洋生態與漁業資源;至於輻射廢土與那900 噸與高放射性碎片混合的熔融燃料,將會再製造何種後遺症以及其範圍、程度如何?仍有待持續追蹤觀察。

眼見國家實力與核工科技都比台灣雄厚與先進的日本,對福島核災幾乎束手無策,台灣憑什麼重啟蓋蓋停停達30年、弊案不斷、機組零件拼拼湊湊安全堪慮的核四?

當時馬英九前總統決定封存,除了原本即反對核能的民意外,不正是因為連許多支持核能的人士眼見福島核災之後,也基於核四上述安全疑慮而單獨反對興建核四的輿論壓力下所做決定?如今無視核四安全疑慮不減反增,不惜葬送台灣也要拼命鼓吹重啟核四,不免要問馬英九究竟安著什麼心?

留言評論
詹順貴
Latest posts by 詹順貴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