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餘麥酒:官場現形記

盧郁佳
2.5K 人閱讀

禾餘麥酒之亂,始於《中天快點TV》1月18日報導〈行政院逼國營產業全數買單!鳳梨、釋迦生產過剩「巿值2億」…業者痛訴:還要買石斑?〉報導2021年9月「大陸」海關總署因蟲害,禁臺灣蓮霧、釋迦,過剩37萬箱(2200噸),巿價約2億。行政院要中油、台電、中鋼、台糖、公股金融機構、銀行吸收,基層反彈。記者預測今年4、5月又要消化滯銷鳳梨、芒果,憤怒質問去年國營事業已消化虱目魚,難道今年要買單石斑魚?

粉專「農藝女孩看世界」臉書回應「農政單位促銷農產品行之有年、是職責所在」。「禾餘麥酒」創辦人陳相全留言罵她「塔綠班」,怪的是,他身為台大農藝系菁英、農產加工業品牌商老闆,竟說不出他認為政府該為農產外銷做什麼而沒做、他到底氣什麼。他無法具體攻擊政策弊病,徒然指著為政策辯護者,喃喃自語說「塔綠班」。

民主的靈魂是討論,遇到塔綠班失語症它就危險了。討論是怎麼被取消了實質內容,只剩下泡沫般溢出杯口的恨意和人身攻擊?是否可以招魂,將他想說的話從陰間冥河打撈回來?

圖片來源:翻攝趙少康臉書粉絲專頁

禾餘麥酒自介成立於2015年,契作小麥、玉米,「並嘗試著復育過去數十年間消失在臺灣土地上的臺灣本土大麥,配合研發天然無汙染的催芽方式,期待產出第一款完全使用本土雜糧的啤酒,打造屬於臺灣的風土之味」。

BJCP啤酒評審賴奕杰〈終於被拉下神壇的「禾餘麥酒」〉一文,指禾餘麥酒「復育臺灣大麥」「從二十公克種子到六千公斤收成」,是其獲得國發基金創業天使計畫三百萬援助的主因。但臺灣無澳洲、美國大面積種植,量大、低價優勢;亦無外國種植大麥、製成麥芽的成熟技術、設備,所以臺灣大麥無法供酒廠釀酒商用。「完全使用本土雜糧」釀酒業早知是做不到的空頭支票,也沒必要做,禾餘實際仍仰賴進口麥芽。而且禾餘釀酒品質充滿不良風味,未達及格水平,只是拿幫助小農、愛臺灣當幌子。三百萬補助是扔水了。

禾餘麥酒訴求「從二十公克種子到六千公斤收成」,催芽「天然無汙染」,復育臺灣大麥釀酒的行銷故事,似曾相識。依稀彷彿改編了尾瀨朗漫畫《夏子的酒》女主角酒藏女兒夏子從東京離職,返鄉歸農,繼承亡兄遺志,復育傳說中日本已消失的夢幻之米「龍錦」,從一把米開始,種成田、再釀成酒。因為龍錦不能灑農藥,夏子不惜肉身擋飛機灑農藥。因為量少不能大面積耕種,只能手工耕耘。種種累倒病倒的畫面,感人熱淚。

若真如此,相形令人啞然失笑。套用《夏子的酒》夏子的犧牲奉獻,包裝了撿現成的淘金神話。吹捧出來的臺灣大麥,對精釀供應鏈,卻是牛頭不對馬嘴的孤懸冗餘。

沿襲漫畫《神之雫》主角神咲雫、遠峰一青,用紅酒風味具現產地風土、化為浪漫故事語言,訴求「臺灣在地食材」。用風土人情故事包裝的,卻是評審結果不及格的酒。

日本漫畫對食農工藝的真心誠意,到臺灣為什麼都變成了搧風點火的話術?

他說不出真話,因為他是龐大文創經濟騙局的冰山一角。想說而說不出的話,或許是「你們蠢到被我騙,也真是沒救了」。

若真如此,他說得對。

痛定思痛,外行人捏造動聽的故事撈真金白銀,靠的是資源守門人比他更外行。政府、媒體,掌握資源分配,但對精釀啤酒等產業缺乏全盤理解,無法判斷專家建議是真是假。甚至眾多專家明知真相,卻也深陷業界的人情利益網絡,鄉愿不說實話。結果守門人只能對賴奕杰們的逆風置之不理,放任產業受故事詐騙所腐化。

政府深入產業、研擬戰略後,才會有大方向。若政府機構缺乏長期的研究討論掌舵,只求表面功夫,基層被賦予的任務就是把長官的面子做好做滿;那麼把決策外包給臨時湊合的評審團、董事會、提案廠商,也只是為失敗預先分散責任。所有人隨風搖擺,沒有人真正負責。

這些年稅金補助了多少虛有其表的垃圾用過即棄,多少群募粉絲受騙買了個寂寞。說故事的掮客,割完了韭菜,落袋為安退場,產業還是原地踏步,品質無法外銷國際爭勝。臺灣商家多聰明,聰明反被投機誤。利用群眾愛鄉愛農心切,蒙蔽品質判斷,偷換概念套利。臺灣顧客多善良,善良反被故事誤。

且珍惜《茶金歲月》書中臺灣茶廠代表參觀靜岡茶園的血淚教訓,初來乍到新市場的挑戰者,到產業技術先進國現場震撼教育,看別人腳踏實地、心無旁鶩,善用自己原有的條件去精進品質,感受那種在臺灣是奢侈、在別人是理所當然日常的簡單淡泊寧靜。才知要問,要學,要累積,方能看見自己的困境。否則砸大錢拍歷史劇也只是吸愛臺灣的鴉片,要是哪天政黨輪替、資金一斷,愛臺灣就又煙消雲散,重歸虛空,產業仍在低價代工的血汗掙扎中走投無路搶快錢。企業看到元宇宙就跟風元宇宙,看到NFT就跟風NFT,作為與跟風愛臺灣沒兩樣,那就永遠脫不了韭菜的命。

如果臺灣是一顆水果,那我們都只是寄附於表皮上的病蟲害,長不到果肉裡。想要扎根臺灣,專家必須說真話,產業必須做實事。政府、媒體、學界和產業,應該用最高標準,互相要求品質。我們若沒有徹底從過去認識現在,也就沒有向前走的覺悟。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