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的台灣時刻──破產的十七加一、價值外交與美歐中關係

賴怡忠
970 人閱讀

台灣在七月二十日宣布與立陶宛互設代表處,特別是以台灣為名的駐立陶宛代表處,引起一些討論。中國在過了二十天後開始有所反應,宣布召回其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有一說是中國要求才剛到北京的立陶宛駐中大使立即打道回府。但因為中國對於外國赴中旅客因應武漢肺炎變種病毒有所謂隔離二十一天的規定,所以據說現在這位倒楣的大使就先處於防疫隔離狀態,暫時沒有回立陶宛。

立陶宛外交部長 Gabrielius Landsbergis 回應台灣與立陶宛互設代表處一事。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台灣有學者說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是非常強烈抗議舉動,代表有可能與立陶宛斷交,可是從中國內部的學者討論來看,出現的聲音卻是中國須謹慎從事,不要輕易斷交,否則豈不趁了台灣的歡心?事實上,中國要對立陶宛採取斷交動作明顯是小題大作,因為立陶宛沒有與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只是互設代表處。基本上是變相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但還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由於歐盟國家有十五國在台灣設立代表處或是更低一階的辦事處,如果對立陶宛與台灣互設代表處要以斷交「懲處」,北京豈不要與其他十五個在台灣有設處的歐盟會員國通通都要斷交嗎?如果北京是以其駐「台灣」代表處的名義而要斷交,那麼請問「美國在台協會」用的就是「台灣」,「日本台灣協會」用的也是台灣,北京豈不是也必須要與美日同時都斷絕外交關係嗎?

因此基本上中國根本是在大驚小怪,名不正言不順的發一陣莫名其妙的脾氣,這也難怪美國與歐盟對外事務處會針對中國指控立陶宛,也發表聲明力挺立陶宛的決定。因為從頭到尾根本不是什麼針對中國天大地大的挑釁,是北京自己在歇斯底里。

該如何面對立陶宛,北京進退維谷

由於立陶宛在2020年底就顯示出有意與台灣更親近,與中國更遠離的傾向。今年二月的中東歐「十七加一」論壇,立陶宛除了降低出席規格外,還運作讓其他五個國家一起降低出席的層級。之後更說立陶宛準備退出這個論壇。2016年英國公投說要脫歐,2017年美國說要「脫P(脫離TPP)」,2021年立陶宛直接「脫壇」。北京如何挽留一點也沒用。

讓北京受不了的,是立陶宛不僅脫壇,還迎接台灣,明顯的出現「遠中親台」。但北京除了很難以與台灣建立代表處為由處罰立陶宛外,本身也沒能力處罰。

與外界認為中國對立陶宛可以運用經濟籌碼施壓的認知不同,立陶宛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不深,投資數量更是屈指可數,立陶宛還對中國呈現貿易逆差。因此北京如果想用對付澳大利亞來對付立陶宛,可能還沒傷人前自己就先受傷,而且就算不計成本也要傷立陶宛,可能會發現傷不了立陶宛太多。

這是因為中國先前宣傳的「十七加一」在這十年間,根本沒對包括立陶宛在內的中東歐國家,出現顯著的經貿互賴。中東歐對中國從原先積極擁抱「十七加一」到現在視其為雞肋,期間不是沒對中國說過,但北京一心只看美日歐,把中東歐國家與非洲四十七國、拉美、南太等國放在一起,當成是倚賴中國的半個乞丐,自然沒注意到這個現象。

北京現在打立陶宛是痛不了對方,可是又覺得立陶宛處處在挑戰中國的國際威信(脫壇、與台灣發展非正式關係是挑戰了哪一條中國威信?),因此中國一定要有所表示,以避免骨牌效應的出現。這個啼笑皆非的邏輯顯示中國現在對自己的國力與國際地位過度高估,才會把一件本質根本不嚴重的議題無限放大到認定會「動搖大國威信」的程度。

但因為缺乏正當性與籌碼,使得自己只能乾著急,外交部發言人狠話說一堆,但能做的很有限。才會出現自己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但「要求」立陶宛也召回其駐中大使的怪異作為。如果北京不要這個關係,或是決定要不計血本嚇唬對方,為何不直接驅逐這位大使呢?從其「拜託」立陶宛召回駐中大使,顯示北京現在是有些騎虎難下。

歐盟與美國對中強硬是立陶宛改變對中政策的大背景

就客觀條件來說,立陶宛是安全與經濟都仰賴美國、北約、歐盟的國家。立陶宛獨立後最擔心當年蘇聯佔領的事件重演,加上國土南邊有俄羅斯的一塊飛地領土(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也是日耳曼大哲康德一輩子教學寫作的城市),因此對俄羅斯,以及其夥伴白羅斯(Belarus,也是立陶宛鄰國)很有戒心。美國與北約的安全保證對立陶宛就是重中之重。歐盟更是立陶宛發展經濟的關鍵腹地。

在2008金融海嘯重創歐洲,中國成為不少中東歐國家的經濟新綠洲,包括捷克、波蘭等國在當時一方面不願被俄羅斯擴大影響力(俄羅斯在2007對愛沙尼亞發動國家級網攻,更在2008北京奧運時入侵喬治亞),但歐盟與美國似乎奄奄一息,因此經濟能量尚稱完整的中國,就被這些中東歐國家寄予殷切期待。2012年開展的「十六加一」就在這個背景下出現。

但之後歐盟與美國逐漸恢復元氣,而「十六加一」論壇一方面沒給中東歐帶來期待的經濟利多,歐盟與美國依然是中東歐的外貿與外資的主要來源,同時這個論壇還形成其與歐盟的爭論點。歐盟更是懷疑一個跳過布魯塞爾的論壇可能是中國要對歐盟分而治之的策略。

2018美國對中國策略明顯變硬,與中關係競爭高於合作,甚至是有競爭沒合作,歐盟在2019年也透過出版新的對中戰略前景,重新定位對中關係,認為在經濟上是競爭者,在若干跨國議題可以合作,但是政治體制的系統性對手。當最重視的美歐對中態度都開始改變時,中東歐國家也隨即面臨選擇。

立陶宛是中東歐的一部分,也這個大戰略背景的影響。但對立陶宛來說,選擇相對簡單,因為不存在與中國的深度經濟往來,與美國、北約、歐盟站一起就是再自然不過的。與國內某些政治學者的主張不同,立陶宛不論是在美/歐盟與俄對立,或是美/歐盟與中國的競爭上,都沒有在這個三邊關係上搞所謂兩邊下注以爭取對自己最大利益的作法,反而是堅定的與同盟站在一起,藉由爭取同盟的穩固,以提升自己對另一方的議價基礎。

2019-2020系列事件與國會選舉,是立陶宛走向遠中政策的分水嶺

當立陶宛最主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的美國與歐盟,對中國立場都開始變硬時,立陶宛對中分析也有感受到風向。立陶宛的國家安全部與國防部第二調查局在2019年二月聯合發布的《國家威脅評估》(National Threat Assessment 2019),首次明白提到中國在立陶宛的活動,成為立陶宛須關切的國家安全問題。類似的說法在2020年的國家威脅評估也被複述一次。

但更重要的事件是在2019年八月二十三日,當立陶宛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地海兄弟國一起慶祝當年波羅地海跨國的反蘇人鍊活動時,因為有部分立陶宛參與者也同時舉起關切西藏人權與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標語,結果竟然出現中國在立陶宛的僑民動員反制,並與現場包括立陶宛國會議員在內的民眾互相對罵的情形。

根據人在現場的時任立陶宛國會議員的Mantas Adomenas表示,他不僅發現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申知非人在現場,甚至還有指揮反立陶宛抗議的作為。這個舉措不僅導致立陶宛外交部在三天後正式照會中國駐立陶宛大使表達抗議,更使立陶宛行政部門對中國的印象徹底改觀。

之後立陶宛更出現系列的對台友善作為。去年(2020)台灣應對武漢肺炎疫情的優異表現,西方國家呼籲世界衛生組織應該邀請台灣參與大會,台灣也對立陶宛在疫情當口有包括口罩等防疫物資的捐輸,先是有兩百位立陶宛國會議員寫信要求立陶宛總統公開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立陶宛總統雖然婉拒此舉,但是當時的立陶宛外交部長直接告知世衛秘書長希望世衛祕書長邀請台灣代表參加世界衛生大會

接著在一個月後的六月十八日,立陶宛國會更是邀請台灣駐拉脫維亞代表金星在立陶宛總統於國會進行首度國情咨文的同一天,也去立陶宛國會演說。此外,在六月十一日當時還是反對黨的立陶宛國會議員Gabrielius Landsbergis,與之前提到的另一位國會議員Mantas Adomenas,共同發表文章提到立陶宛不僅須與台灣全面強化關係,也需在國際社區上支持承認台灣作為事實的獨立民主國家。之後在同年十月的選舉出現政黨輪替後,這兩位執筆者成為立陶宛的新任外交部長與副部長。

2020年十月立陶宛國會大選結果,出現政黨輪替。原先是反對黨的祖國黨與另外兩個政黨,立陶宛自由運動黨(Liberal Movement for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自由黨(Freedom Party)共組執政聯盟。立馬翻轉之前的作為。雖然先前的執政黨已經展現出某些對遠中傾向,但是新執政聯盟在親近台灣方面卻走得更遠。

就在形成執政聯盟後,其政黨簽署的執政聯盟合意協定中,就明確提到要支持包括在台灣為自由奮鬥人士,而且將支持台灣視為立陶宛不會只關切在家門口的事務,是其全球價值外交的一部分。

立陶宛親台舉措不止於此。接著在今年三月年成立「立陶宛─台灣論壇」,說要強化與台灣的經濟、學術、文化、與「政治」關係。也宣布要計畫成立駐台代表處。在我們四月出現太魯閣列車不幸事件時,立陶宛外交部也在推特表示哀悼,五月立陶宛衛生部長出面公開發言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事務。七月在台灣疫情延燒之際,主動贈送台灣兩萬劑疫苗。八月也宣布允許以台灣為名義互設代表處。

未來的發展可能不止於此,立陶宛視台灣為其全球價值外交的重點,執政聯盟最大黨的祖國黨,其黨魁是現任外交部長的Gabrielius Landdbergis,先前已經與其現在外交部的副手共同撰文表示要支持台灣,而同屬執政聯盟的自由黨(Freedom Party),更在其選舉政綱上提到直接支持台灣的國家獨立

與其關心立台關係進展,北京更應關切十六加一的全面破產

北京對於立陶宛的一波波親台措施感到怒不可遏,但又能如何呢?畢竟對立陶宛來說,對中出口實在沒多少,2020年是最高者,但也就三億五千七百萬美金從中國進口則有13.4億美金,因此有近十億美金的貿易逆差。中國可以拿對澳大利亞禁買的方式懲罰立陶宛嗎?看立中的雙邊貿易數字,感覺應該沒辦法吧。這也難怪立陶宛對中國的可能報復措施覺得不在乎。甚至還有國會議員對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一事會說,中國大使過六個月就會回來了。

立陶宛對中國的強悍底氣,一方面與立陶宛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及其周邊的波羅地海與北海國家有關,同時立陶宛的安全更是與美國及歐盟密切聯繫。中國傳統的武器,不論是經濟裹脅或是外交封殺等,好像對立陶宛都使不上力。看到立陶宛因為這些理由使其可以對中國這樣挺直腰桿,如果台灣還有人主張要加強與中國經濟的相互依賴,這種人要嘛腦袋有洞,或是有意增加中國威脅台灣的籌碼與能力,其居心是非常的可鄙與可惡。

立陶宛對中國的不滿態度並不僅止於立陶宛這個國家。中國宣稱其對中東歐全力發展的「十六加一」論壇,現在這個論壇對中東歐國家已經變成一個巨量失望。今年二月當中國利用與歐盟簽署「全面投資協議」的對中有利氛圍,對這個論壇加碼,過去都是李克強出席,今年論壇是由習近平親自出馬,但孰料今年的論壇反而變成「十七減六」,有波羅地海三國,以及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和羅馬尼亞六國降低出席規格。由於波蘭在去年底中歐投資協議時就公開質疑,認為不應該在此時簽署這個協議,羅馬尼亞也在今年把原先與中國簽署的核電廠建造合約取消,以及立陶宛直接宣布退出,這個在2012年發動的「十七加一」論壇,似乎已經後繼無力。除了匈牙利、塞爾維亞以及後來進來的希臘對此還有些許期待外,多數國家對此已經失去興趣。

中東歐對這個「十六加一」論壇(立陶宛退出後)的失望來自這個論壇沒增加中東歐對中國的出口,更沒增加中國對中東歐的投資。包括波蘭在內幾乎每一個國家,其對中貿易逆差從2012年「十六加一」論壇舉行後反而一路攀升,雖然對中出口有少許提升,但中國對中東歐的出口反而升得更快。中東歐國家普遍提到歐中鐵路的貨運現象是,從中國出發裝滿貨物的火車抵達歐洲卸貨後,回程往往是不到一半滿,甚至是空車回來。更重要的是,中國對歐洲的貿易還是集中在與英、法、德、荷蘭、義大利等國。根據中歐亞洲研究所(CEIAS)的研究指出,歐洲的德、英、法、荷、義大利五國,就佔歐洲對中國出口的八成,其中德國就佔歐洲整體對中出口的四成五。

而中國對中東歐的投資更是少得可憐。中國對歐洲投資還是集中在英、法、德等傳統西歐大國,中東歐拿到的中國投資只有3%。另一份資料則顯示,從2012以來,中國對中東歐總共的投資只有約三十一億美金

在2018年波蘭官員就告訴筆者,這個「十六加一」對中東歐的意義已經從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變成透過與中國元首級官員的會面來提升自己在國內外的政治聲望與國際聲量了。

中國需要了解到的是,其「十六加一」已經出現大破產的局面。事實上在2018年時,這個論壇已經面臨諸多質疑與責難,但中國的對應不是去處理這些責難背後的問題,而是不顧其他國家的感受,直接單方面加邀希臘進來以對外表示「十六加一」厲害到變成十七國。

今年十月捷克選舉後,如果海盜黨真的成為執政聯盟的核心時,捷克是否會步上立陶宛「脫壇」的後塵,大家也都在觀察。以中國打死不檢討自己,把任何「離團」舉措視為是對中國國際威信挑戰的思考下,中國除了會警告捷克外,大概還是會以加邀其他成員的方式以維繫這個「十六加一」表面的繁榮,這包括可能會邀請烏克蘭、白羅斯與摩爾多瓦(Moldova)進來,讓表面的數字不會減少。只是這依然無法阻止既有成員的失望及其離團情緒。北京與其對立陶宛頤指氣使,更要思考其「十六加一」的破產。因為類似的情形也可能會在非洲、拉美、以及南太平洋等地出現。

歐盟與美國挺立陶宛聲明有強烈的弦外之音

針對中國對立陶宛採取召回大使等作為,此次歐盟與美國不僅力挺立陶宛與台灣發展關係,其推特還提到各國有權有自己的一中政策以及中國對付立陶宛的作為會影響其與歐盟的整體關係。這些文字有重要的弦外之音。

歐盟對外事務處除了說鼓勵歐盟成員國與台灣發展關係外,並提到立陶宛的舉措沒有違反歐盟的「一中政策」,還警告中國對立陶宛的作為會對中國與歐盟的關係產生影響。由於歐盟有所謂共同對外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因此歐盟對立陶宛的支持聲明顯示立陶宛的作法不僅與歐盟的一中政策一致,也是歐盟共同對外政策之一。

特別是後者,因為在今年一月歐盟議會對歐盟的「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年度報告決議文中就提到,要歐盟及其會員國「重新檢討其與台灣的交往政策,並與國際夥伴合作以幫助台灣民主的永續及免除外來威脅」。在看到今年一月的歐盟議會決議文首次這麼明確的擁抱台灣後,在這次歐盟對外事務部透過支持立陶宛的聲明中,顯示鼓勵其會員國與台灣發展關係,已經是歐盟共同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此外,去年捷克參議院議長來台後,中國外長王毅於九月訪問歐洲時公開批評捷克參議院議長的作為,警告其已經越過紅線。當時有德國外長、法國外長,以及斯洛伐克總統出面挺捷克,德國外長說期待關係能夠被以有尊嚴的方式對待,斯洛伐克總統基於捷斯的姊妹情誼,直接說中國對捷克參議院議長的批評是「無法接受的」。但當時這些支持都只是歐盟會員國,沒看到歐盟對外事務部有出面針對對中關係捍衛其會員國。但是這次中國對立陶宛的警告卻立即引發歐盟對外事務部的反擊。因此我們可以確定,日後中國如果還有針對歐盟會員國有類似舉措,會面對的不再是歐盟會員國的個別反應,而會是位於布魯塞爾歐盟總部以代表27國的身分發動反擊。

美國國務院的聲明更有意思。特別提到各國有可以解釋其一中政策的自由空間。換句話說,雖然沒有要廢除一中政策的意思,但卻說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一中政策,根據大家各自的需要與喜好各自解釋與各自實施。中國要求全世界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但現在美國直接說不僅沒有所謂各國要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還說各國的一中政策有高度變異性,有各自解釋與實行的空間。

九十年代國民黨政府強調兩岸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但中共始終拒絕這個解釋。三十年後從美國與歐洲出發,卻出現了國際層次的「一中政策、各自表述」。過去是國民黨主張有「一個中國兩岸各表」,但現在是美歐等主張有「一中政策國際各表」。這個進展需要密切關注,因為這是在五月、六月從G-7、美國與日本個別與歐盟的峰會等之後的事件,很可能代表一個新的趨勢,意即不僅台海在安全議題出現國際化,可能連與台灣的交往政策也正在出現新發展,在不取消一中政策的方式下,除了盡量擴張一中的空間與彈性,更直接否定中國對一中政策的發言權,對中國從2009利用馬英九執政以「一國兩區」、「一中架構」定位兩岸關係後積極在國際推動一中原則國際化的作為,採取反擊措施。

欽佩立陶宛的勇氣時,更要深切反省經濟傾中的後遺症

中國對立陶宛「遠中親台」作為陷入進退維谷無計可施,對立陶宛氣急敗壞的威脅作為,還誘發了歐盟把與台灣深化關係、反對中國因台灣議題脅迫歐盟會員國等,變成是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一環,也讓美國順勢推倒中國過去十年在國際上對台灣架構的一中原則圍牆,弄出「一中政策國際各表」。有人期待類似1990冰島承認立陶宛獨立的冰島時刻可以因立陶宛親台而在台灣上演,別的不說,立陶宛的作為實際上更像是說國王沒穿衣服的小孩,把中國的謊言一個個揭穿。

留言評論
賴怡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