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是「蔡英文總路線」與「馬英九總路線」最後對決

顧爾德
1.3K 人閱讀

二○二四年是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選舉年,全球有一半人口、約42億人將在這一年內進行投票,而打頭陣的就是台灣。即將在今天舉行的台灣總統大選是這個「全球選舉年」的重中之重。從國際角度觀之,這是場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與中國為代表的威權「邪惡核心」對抗的前哨戰;從台灣內部角度看,這是「蔡英文總路線」與「馬英九總路線」最後對決。

如今的台灣才真是民主自由的燈塔

《經濟學人》智庫將台灣評為亞洲最自由的社會,而且是全球排名第十的自由社會。「自由之家」則評價台灣在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面向的自由程度都高於美國和英國。在美中全球對抗的大格局下,原為「新冷戰的柏林」香港已赤化,台灣無疑成了印太地區、甚至全球自由民主與威權政體對抗的最前沿。台灣威權統治時代,蔣家政權侈言台灣是「民主自由的燈塔」,其實今天的台灣才真正成了新冷戰格局下的民主自由燈塔。台灣海峽成了新冷戰的柏林圍牆,解放軍進出台海中線已常態化,如今更想直接把影響力入島、入戶。也因此賴清德定調總統大選是「民主與專制」的選擇。

圖片來源: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美中對抗的全球戰略格局下,台灣選舉受全球關注。據外交部統計,已有逾300位外國媒體記者申請採訪這次大選。這場選舉牽動全球戰略情勢,美國CNN更用聳動的標題稱,2024年可能改變世界的選舉是台灣而非美國的大選。外媒很清楚中國關切且企圖影響這場選舉。中國赤化香港是粗暴地用中央集權介入香港管治,以《港區國安法》實質取代《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而對民主選舉制度已成形定的台灣,北京必須透過更精緻的「介選」運作,而今年北京以經濟制裁介選更是歷屆台灣大選首見。

「一個中國」的幽靈飄浮於台海上空

白宮高層幕僚十日透過電話進行台灣選舉背景說明會,表達對台灣民主選舉的支持,強調北京若對台灣選舉結果以加強軍事壓力或威脅回應,將被視為挑釁者。並宣布選後會循往例派非官方代表團赴台,以管控兩岸緊張。外媒多認為美國青睞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他若當選會進一步鞏固全球民主陣營;相對的,如果民進黨敗選被視為華府的挫敗。不過《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Jason Willick也指出,如果台灣選舉挫敗美國可能因禍得福。他認為防止中國武統的最佳方式就是藉由「一個中國」這類虛無飄渺的政策來推遲統一──最好是無限期推遲, 而在此同時美國則維繫台灣的實質獨立。

華府外交政策圈不少人也持和Jason Willick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此刻美國面臨烏克蘭戰爭、中東危機,如果再因為台灣問題與中國正面衝突,將備多力分、疲於奔命;而且可以利用台海情勢緩和來「買時間」,強化美軍在西太洋的戰力,包括對台灣軍備的補強。

這種觀點隱藏著一個盲點:它預設中國會滿足於台灣主政者支持一個中國,進而延緩其統一進程。需防範的是,一旦美國表達想緩和台海緊張的意向,中國會得寸進尺地要求華府減少對台灣的軍備、外交的支持,進而強化對台灣的箝制力;北京更可能利用台灣「友中」政權當政,藉加強交流之名推進台灣與中國大陸實質統合──九七之後中國一步步把香港鎖進中國、弱化香港自主性就是前車之鑑。

蔡英文總路線VS.馬英九總路線

更確立民主陣營立場還是與中國妥協,對台灣大選的兩種全球戰略意義,對應到台灣內部就是賴清德與侯友宜分別代表的兩條對中路線──蔡英文總路線與馬英九總路線。

原本賴清德的「務實台獨路線」讓華府有疑慮,但參選以來他把「務實台獨路線」和「維持現狀」等同,稱這是「符合中華民國──台灣的正式名字──與國際社會的最佳利益」。賴清德更強調會延續蔡英文路線,亦即「四個堅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以及堅持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臺灣人民的意志。到了選舉後期,賴清德在正式場合發言更趨謹慎,談及兩岸問題、台灣定位時幾乎是照本宣科,都不超出「蔡英文路線」。唯一「失言」 是在十二月三十日總統辯論會上。

在辯論會中賴清德口誤引發「中華民國災難」風波遭對手猛力追打。但蔡英文立即出手救援,以「中華民國憲法不是風險,但是與『九二共識』連結才是風險」一語輕鬆化解危機。這次救援更確立了蔡英文總路線在綠營的穩固地位。一月十一日,選前兩天在凱達格蘭大道的造勢晚會上,蔡英文要大家支持賴清德,以「延續蔡英文和賴清德一起創造的蔡英文路線」。此語一錘定音。

綠營確立了蔡英文路線,而藍營方面,一向念茲在茲自己「歷史定位」的前總統馬英九,從去年初選戰未開打前就先為大選定性定調。去年4月馬英九首訪中國回台時就說:「我們的政府繼續將台灣引向危險。未來是台灣要在和平與戰爭之間作選擇。」這一句「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之後成了藍營總統大選主軸。一直到侯友宜選前最後一支宣傳片,集結國民黨所有執政縣市長相挺,還是主打「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在宣傳片中說:「我們對人民最大的承諾, 就是讓人民遠離戰爭。」國民黨常譏諷民進黨在販賣「芒果乾」,其實主打「戰爭與和平」何嘗不是在散播對戰爭的恐懼感。

馬英九以習近平之名想技壓台灣人

馬英九成功地定調了選戰主軸但還不滿意,在選戰前夕藉接受《德國之聲》訪問企圖再次彰顯其影響力。訪問中馬英九最強調的還是「九二共識」,得意於自己任內與北京在這個共識基礎上推進兩岸對話。馬英九再三強調兩岸軍力懸殊,只談加強國防是沒有用的,需要的是和平對話。被問到認不認為習近平是拜登口中的「獨裁者」時,他笑著迴避問題說,這個詞在兩岸關係中不重要,重要的是創造可以和平互動、不動用武的情境。被追問是否信任習近平時,他說,就兩岸關係而言,「必須相信他」。

馬英九在訪問中稱,侯友宜的兩岸政策「大多都是延續我的做法」,等於在確立自己路線會被遵循。他雖說曾告訴對岸官員統一須透過民主程序和平地完成,「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臺灣人民可能有興趣接受。」但又說習近平是不是獨裁者在兩岸關係中並不重要。這一點和蔡英文就很不一樣,對蔡而言,台灣經驗證明了「民主自由不是抽象的意識形態,民主自由,是台灣生存發展的護國神山」。

蔡英文總路線就是台灣脫離「先走向中國,再走向世界」的路徑,讓「世界上架台灣」,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而馬英九總路線則是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為圭臬,「一中」是真的,但中共從來不承認「各表」。馬英九路線處處以北京考量優先,所以受訪時說出:「如果台灣人民選擇繼續支持民進黨,就必須為大陸的某種行動做好準備。」侯友宜擔心馬英九受訪內容引發負面效應,趕緊滅火,宣稱「我跟馬英九的意見不一樣」、「不會因為中國單方面有任何想法,就有不切實際的想法。」不過侯友宜還是接受「九二共識」這個緊箍咒,只是用「中華民國憲法」來包裝,創出「合乎憲法的九二共識」一詞。只是,如前文所述,這個詞已被蔡英文一語破解了。

透過《在路上》這支宣傳片,蔡英文傳達了「下車」交棒的訊息,只是交棒前還是希望「蔡英文和賴清德一起創造的蔡英文路線」能延續下去。2024年大選應該是宣告進入後蔡英文與後馬英九時代,但是在進入新時代前,「蔡英文總路線」與「馬英九總路線」最後對決。走向世界的蔡英文總路線和緊緊貼附「一個中國」的馬英九總路線,就在明天總統大選中對決,人民用選票決定台灣要走哪條路。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留言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