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與認同共構的2021年

黎時潮
464 人閱讀

在台灣,「黨國美學」似乎已經成了某種大家公認的刻板印象。比如說:許多公共建築正正方方毫無特色,彷彿是積木堆砌而成,就會讓現在的台灣人譏諷為黨國美學製品。

有趣的是,某些這類建築,由於時日久遠,面臨更新時,居然還有許多人表達懷念不捨;例如台南火車站後站,由於地下化工程,必須拆掉,有許多人在臉書、IG上拍照打卡表達不捨,卻全不在乎那建築之醜。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黨國豈有美學!

有人認為,黨國哪來美學?於是創出「黨國醜學」這一名詞,用來概括這類缺乏設計理念的長輩圖作品。

黨國醜學的最大特徵就是「急就章」和「將就」。侯孝賢作品《童年往事》裡,那位家長從不買昂貴、持久的紅木傢俱,只買籐椅、竹床這類隨時可丟棄的廉價品;因為,在他的觀念裡,台灣只是暫居地,終究是要反攻復國回老家的。

於是幾十年來,台灣的公共建設常常充滿這類思想影響下的廉價感。更糟的是,台灣有一整個世代受到這類教育潛移默化,只會想到省錢、CP值。當這類人掌權之後,接連不斷的美學災難就成了一般民眾幹在心裡,卻又說不出來的痛。比如說台北市的福祿猴、像靈車的花車等等,已經變成可笑的歷史。

最新版的醜學案例當屬奧運羽球男子雙打金牌搭擋李洋、王齊麟的悠遊卡設計。

急就章的悠遊卡設計圖

最初,冠軍戰最後一球的鷹眼判斷畫面,被人截取改造,試圖變成某種可以代表這塊土地、這群人、這個國家的符號象徵。之後,更多人參與,也創造了不少有趣的變形,例如極受歡迎的貓版圖。其中最可笑的就是民眾黨的版本,設計者把民眾黨的文字和黨徽放在界外區,隱含著該黨「出局了」的意味。

接著,一卡通公司將此一意象挪取改裝,出了一款圖案簡約,法律上又避開了肖像權問題的設計。卡片的設計一公布,簡潔大方的樣貌頗受好評,也吸引了大量預約人潮;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評一卡通是用間接的方式吃選手豆腐,既分潤了兩位選手的人氣,卻又不必付出。當然,一卡通表示,從此一設計獲取利潤的一半,將捐助給該項運動的未來發展,至少算是有點誠意。

再之後,就是悠遊卡公司和兩位選手的經紀公司簽約,出了兩款合法使用肖像權的卡片。但設計稿一出現,黨國醜學的譏評,即使運動員本人出面緩頰,惡評依然甚囂塵上,迫使悠遊卡公司不得不立刻抽換改成下一版(果然是急就章的作品)。新版雖然惡評稍減,但整體設計仍然有很多負面意見。

為了將此一行銷案的利益最大化,後續還有市長與選手間的視訊對話。有趣的是,整個過程都是從政客的角度觀看,甚至於選手本人一開始並不知情,而是通話時才被人告知;只從政治體制決定主客,不考慮體貼他人,這恰好就是黨國醜學最典型的行為模式。從這單一案例或許可以猜測,黨國體制是不是柯市長認知結構的主體?

覺得還可以,就只是美學麻痺而已

也有人說,那個卡通化版本的風格,確實很類似《明星三缺一》這款熱銷廿年的電子遊戲,說不定會大受歡迎,有何不好?主張這個意見的人,要不要思考一下,換一種美學風格,《明星三缺一》是不是還可以暢銷?如果暢銷主因是遊戲設定和玩法本身,和畫面風格關係不大,那這種主張就很可疑了。

這種美學風格受到廣泛討論的案例,對台灣的主體意識的凝聚是件好事。

一方面,許多人試圖在「中華台北」的限制下,找到其他符號來代表不能公開宣告的自己;另一方面,越來越多人了解「中華台北」這件外衣的可笑。如果現在進行奧運正名公投,或許能得到大量國人支持。雖然這公投案就算通過,基本上只是自爽,後續還有大量國際折衝要做,但至少可以成為努力的起點。畢竟,如果自己都不願意面對自己的處境並作出回應,別人又何必幫忙呢?

《斯卡羅》的推出重擊黨國史觀

和美學觀變動相關的是,這兩天《斯卡羅》的首次播映,成了台灣影視美學觀轉移的另一個起點。而這次變動又添加了重新認識自己土地的歷史這一元素,或許會是繼奧運後,持續凝聚台灣主體性的連續事件。

這齣改編自醫師、歷史小說家陳耀昌作品《傀儡花》的電視電影,從一開場幾個孩子的裸泳鏡頭,就顯示出整個團隊的想法和企圖,與之前的台灣歷史劇完全不同。

戲中,服裝道具的考究、各族語言翻飛,觀眾如果不能快速閱讀字幕、注意觀賞,可能一下子就不知道劇情跑到哪裡了?

但,這不就是真實歷史的模擬再造?

想到幾十年前的《養鴨人家》,電影銀幕上一口漂亮北京話、纖細漂亮的客家村養鴨女形象,到底是想騙誰啊?

可是啊,那時候被騙的人可多了,遺毒至今,仍然不止。這些被騙的人,如果看到《斯卡羅》,或許沒幾分鐘就無法忍耐了吧?當然,這類人應該不會主動觀賞《斯卡羅》的。

或許《斯卡羅》在細節上仍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至少這齣戲建立了一個可以繼續討論、深化的基底,讓更多台灣人知道這塊土地被忽略的過往。

台灣人今年用東奧的一個進球判定圖,產出了重建自身主體性的意義;又用一齣由政府花大錢補助的戲(政府還是能在文化上有貢獻的啊),引動台灣人對自身過往歷史的興趣。或許,久遠以後,台灣人回顧此時,會覺得今年,2021,是許多台灣人產生文化自覺的重大轉捩點。

留言評論
黎時潮
Latest posts by 黎時潮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