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到底有沒有可能解封呢?

洪德仁
2K 人閱讀

臺灣解封到底有沒有可能?在什麼要件下才有可能呢?

我想經歷過兩年半的COVID-19疫情,目前每日確診個案逐漸減少到兩、三萬人、死亡病例低於百人,這個階段應該是漫長黑暗的隧道當中,即使沒有看到盡頭的光,我們已經感受到出口吹進來的微風,一個涼涼的氣流,讓我們覺得安心的氛圍。

臺灣解封需要什麼要件呢?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第一、參考國際疫情:

從國際的趨勢來看,例如: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或歐洲幾個主要國家,在2020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歐洲和英國採取的策略大多是佛系防疫方式,低估了新冠病毒的嚴重性,認為COVID-19像感冒一樣,大家都感染後,每個人都是無症狀或輕症,自然就會有群體免疫力。英國強森首相是最主張佛系防疫,結果他也確診,而且到加護病房走了一遭,深刻感受到COVID-19病毒的威力。不過公共衛生的群體免疫的概念,是深植各國防疫的重要參考。

隨著病毒的演變,各國也歷經幾波的疫情,現在Omicron病毒具備高傳染力,世界上主要國家動輒每日數以十萬計的確診人數,加上疫苗的接種,逐步累積群體免疫;Omicron相對低的重症率、死亡率的狀況,各國醫療量能得以保存,各國開始考慮解封的可能性,有的國家解封走得比較快,北半球的國家,像日本、美國、歐洲都有大量人潮,歡渡暑假。

但是香港基本防疫戰略上是想要解封、戰術上還是在做管制的情形,戰略和戰術的矛盾,造成疫情的失控。2022年年初香港嚴峻疫情,大量確診個案,沖垮香港醫療量能,雖然動用中國醫療部隊協助,但是民怨沸騰,是特首林鄭月娥下台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前兩年,我們才採取了邊境嚴管的措施,即使有小規模社區蔓延,每天確診人數最多也是幾百人,大家還在沉醉清零的理想。然而,2022這一年,絕對想像不到一天會有9萬多個案確診的發生,今年五、六月對大家是有震撼性的,更發現要從高原期回到平原期,甚至清零,是非常困難;從三萬多確診個案數往下掉,不知道要花多久時間,有人樂觀表示7月底確診低於一萬人以下,但我個人覺得不管是7月或8月,都算是台灣疫情較緩和的階段。

我們是不是還要去在意有多少的確診人數?還是我們應該要在意有多少中、重症,又有多少死亡人數。特別是這幾天疫情中心公布的死亡人數和中、重症人數已經低於百人以下,這是很不容易的情形。死亡率是落後指標,常常會離確診最高峰晚兩週左右,現在看到死亡人數和死亡率逐漸地下來,這也代表在7月底到8月,台灣疫情明顯有緩和的情況。

第二、BA.4和BA.5影響:

我們要關切COVID-19病毒的突變株,從今年4月南非發現BA.4和BA.5,蔓延到其他國家,造成嚴重的感染,但是比起Omicron造成中、重症的機率又更小,有流感化的趨勢,讓我們有機會與病毒共存。

國外也發現其他新的突變株新聞消息,台灣要有所因應和準備,從境外入境,採檢和病毒定序還是有其重要和必要性,才可以及早辨識出突變種的病毒,做出適當阻隔的措施。

第三、醫療量能的保存:

2003年的SARS疫情,我們是在手忙腳亂的情況。2020年,新冠病毒影響台灣,經歷兩年半,台灣有著很好的防疫應對措施和經驗。2020年,我們強調的是公共衛生的介入(NPIs,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包括我們熟悉的生活型態、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打疫苗等,直到今年Omicron疫情大量爆發後,NPIs的介入有其極限,還是要靠醫療量能的保存。

我們台灣人口就是這麼多,我們能夠擁有的醫療規模要再擴大有其困難度,因此需要分流分艙,醫院治療處理中、重症病人,其餘輕症留在家裡、防疫旅館或檢疫所,由初級醫護團隊進行健康的關懷、監測、醫療服務,運用居家照護,結合通訊診療,可以讓在宅的民眾就近的接受到溫馨、專業醫療服務,這個部分往後會被強調而且落實執行。

第四、疫苗的接種:

2021年5、6月開始疫苗接種的時候,都是提供長輩前往大規模的接種站的模式,每個縣市大概會有兩三個大型的疫苗接種站,讓老人家集中到一個固定的地方,過程的奔波其實是很辛苦,因此臺北市在去年6月時開始,讓基層診所提供疫苗接種服務,而後各縣市也採取相同的方式。目前全國疫苗接種,大概80%以上是由診所提供服務,這樣就近、方便、溫馨的服務對高齡長輩是非常友善的。今年度,政府鼓勵長輩出來接種,贈送獎勵券、快篩試劑等誘因,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國家真的要花費這麼大的鼓勵和投資嗎?除了蘿蔔以外,應該鼓勵年輕的子女,代為疫苗預約、陪同接種。

我們也可以考慮要有棍子,例如:沒有接種疫苗,限制出入公共場合等,但台灣是民主國家,很難使得上力。但不管怎麼樣,老人家的接種還是非常重要,特別是75歲以上的老人家,還沒完成第三劑疫苗接種的比例,還有30%以上,這都是需要再加強的地方。另外,我們國家的疫苗政策,在初期針對小孩子是沒有提供疫苗的,後來發現會造成小孩子的重症情形,因此近期再補上小孩子這一端的疫苗接種,不管是採用在診所、醫院、學校集中等的接種方式,老人家和小孩子都還是我們應該要特別重視、注意的地方。

第五、找出社區的黑數:

即使是輕症、沒有症狀,但是個案已經被感染到了,國家在過去幾個月積極在幾個地方設置大型的社區採檢站,像台北榮民總醫院在自由廣場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車來速採檢,三軍總醫院在松山機場設立了PCR採檢站,全國廣設採檢站、家用快篩試劑的普及,加上自5月26日起,診所可以做快篩陽判定確診、法定傳染性疾病通報,啟動防疫機制和居家照護,這樣社區中的黑數會逐漸減少。

過往臺灣靠著半導體產業帶動發展,近兩年因為疫情衝擊,加上今年烏俄戰爭,不管是石油、原料、農產品造成危機,全球各國深受經濟衝擊,如何讓健康可以和經濟達到平衡發展、永續發展,或許也是在防疫過程中,疫情指揮中心需要整體考量的一環。

不論如何,即使有BA.4、Ba.5的病毒侵入臺灣,我們不用過分擔心,畢竟還是以輕症居多,加上目前已有400萬人確診、疫苗接種的狀況也不錯、國民自主健康生活管理的概念也很好、醫療能量能夠保存的情形下,臺灣應該有能力面對疫情逐步解封,發展新的防疫生活、經濟永續發展模式。

留言評論
洪德仁
Latest posts by 洪德仁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