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蘋果日報》專欄,我分析發現台灣民眾對於政府跟美國、日本結盟的支持度,在過去五年有非常大的改變,從2016年底的38%,一路上升到2020年底的54%。假如單從跨年度比較,可以發現無黨派選民跟泛綠選民在對跟美日聯盟的支持度有顯著提升。
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進一步分析,到底是哪些人支持跟台美日聯盟、哪些人反對。
『臺灣應該加強和美國、日本的合作來對抗大陸』之決策樹模型
我同樣使用2020年10月底執行的國家安全調查資料,透過電話民調訪問了1110位台灣選民。因為過去對於台灣民眾有關外交議題的看法研究不多,所以我探索式的放入了十幾個不同的變數,並試著用決策樹模型(Decision Tree Model)來觀察是否能將受訪者分群。除此之外,決策樹模型的好處是沒有線性的假設,而是把資料給分群,考慮各種交互作用的影響,可以比較輕易地觀察到不同群體的態度差異。
在這份問卷中,主要的依變數為「有些人主張『臺灣應該加強和美國、日本的合作來對抗大陸』,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54%的選民同意,而46%反對或者未回答(假設為反對)。
我先使用決策樹模型長成完整的樹,接著使用cross-validation與預測錯誤率把沒有必要的分支給砍掉,最後檢查不同模型與生長方式下最有影響力的幾個變數,決定最終的決策樹模型,預測準確率為80%左右,其結果如下。
決策樹模型一共使用了四種不同的變數,把台灣選民在這個美日聯盟支持度的議題上分成了五群人,分別為整個圖最下方的五個格子。在每個格子之中,最下面的數值為該格子內選民佔全體受訪者的比例。而中間的兩個數字,分別是反對與支持台美日抗中聯盟的民眾比例,最上面0為預測該群選民反對結盟、1為支持結盟。
政黨認同跟國家認同還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首先,並不意外地,政黨認同跟國家認同影響了一大部分對於台美日聯盟的支持程度。在模型最上面的分支中,假如是泛綠的支持者(民進黨、時代力量、基進黨),會直接被模型歸類到最右邊的分類,這個分類裡面有82%支持台美日抗中聯盟,佔全體受訪者的30%。這可以說是綠營政策基本盤。
而對於非綠營的支持者(佔全體的70%),國家認同發揮了作用。假如自認是中國人、或者自認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則被模型歸類到最左邊的類別,這群「非綠營且雙重認同」占了全體選民的39%,可以說是藍營政策基本盤,這群人裡面70%反對台美日結盟,僅有30%贊成。
在藍綠都不過半的情況下,最後決勝關鍵就在於中間的三群,這三群「非綠營但純台灣認同」總共佔了全體30%的選民,我們可以猜測是中間選民。這群選民被決策樹模型均分成中間三類。
右邊的11%,是中間選民之中相信我國國軍實力的,認為我國國軍有足夠軍力阻擋中國攻擊。這群對國軍有自信的中間選民中,75%支持跟美日結盟,與綠營支持者相去不遠。這有兩個意涵,一個是增加國軍實力與國防意識,可能會讓中間選民更支持美日結盟(不過在全體選民之中,對國軍有信心的選民目前也僅有三成)。第二,決策樹模型顯示的不是己願他力。中間選民並不是對國軍沒信心才想找美日幫忙,反而是因為對國軍有信心而更覺得跟美日合作會有加乘促進和平的效果。
影響無黨派選民的因素
最後中間與中左的11%與10%,則是中間選民、台灣認同、對國軍沒信心的人們。這群選民對於台美日聯盟的態度比較曖昧,但卻是這兩群人決定了最後這個政策的支持度會不會過半。最後一個決定性因素則是教育程度。假如這群選民之中是大專程度以上,則有6成支持台美日聯盟;假如是高中程度以下,則有6成反對台美日聯盟。教育程度本身對於外交政策應該影響不大,而更可能是教育程度背後有關的相關產業、工作機會、世代等議題。另一方面,大學教育比較偏自由派,也可能讓選民比較支持跟民主站在同一陣線,因此可能支持跟美日結盟。
另一方面,這裡也顯示出了藍綠兩黨在爭取中間選民支持者時,無黨派支持者中教育程度較低者支持藍營、較高者比較偏向綠營政策,這也顯示了藍綠以及對岸可能的努力方向,畢竟能在這20%之中爭取到較多選民,就能讓整個政策民意過半。 總結來說,台灣民眾對於台美日結盟的支持程度,除了政黨跟國族認同之外,對於佔全體三成(並在其他民調中已經接近過半)的無黨派台灣認同選民,可以透過對國防的重視來提高支持、以及更細緻的分群調查來了解不同背景的人們支持與反對的理由為何。
- 為何民眾黨不會(立刻)泡沫化? - 2024 年 9 月 12 日
- 台灣政黨第三勢力會滅亡嗎? - 2024 年 8 月 29 日
- 林郁婷事件預演了中俄聯合資訊戰的樣貌 - 2024 年 8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