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風暴刺痛了什麼?

劉燕玉
1K 人閱讀

2009年三月初,網路上流傳一份據稱為退休美國英文教師,針對馬英九在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博士論文所做的眉批。據稱,該名美籍退休教師「因為好奇台灣總統馬英九對釣魚台群島(Senkaku Islands)的見解,找了一份馬英九的哈佛大學法學院有關海底界線的博士論文來看。」然而,她所看到的,竟是一份「充滿了差錯,失誤,拼錯的字詞,漏寫的字,不當的註腳,和查不到的註腳的文件。」

此文一出,長期關心台灣政治、政治立場明顯為深綠台派的知名美籍部落客Michael Turton立即為文質疑引述該名「美國退休老師」相關報導的文章可信度。他在文中提出幾個疑點:一、該名「美國退休教師」的真實身份、專業皆不可考,如何能說服讀者,她具備國際法相關知識,來評論馬英九的博士論文可信度?二、該名「美國退休教師」對馬英九論文的紅筆眉批,本身便不乏國際法相關事實描述訛誤,甚至多處文法錯誤,或出現「中式英語」,不像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退休教師」所為。Michael Turton因而呼籲台派深綠同溫層,停止傳播這份來路不明的文件。

事隔10年,時任民進黨籍總統蔡英文競選連任期間,網路上再度流傳出「外媒記者」揭露蔡英文的倫敦政經學院博士論文並不存在的說法。儘管 LSE 校方多次公開重申,蔡英文確實在1984年依正常程序繳交論文,並通過口試取得博士學位,質疑者卻堅持不願接受校方說法,不斷加強「蔡英文假博士」的指控,至今未歇。

圖片來源:翻攝自蕭瑩燈臉書專頁

指控馬英九、蔡英文論文的竟是同一人

值得特別一提的巧合是:2009年「揭露馬英九博士論文造假」的「外媒/記者」與2019年「揭露蔡英文偽造博士學歷」者,竟是同一人!這名指控馬英九、蔡英文博士論文造假的「外國媒體記者」Michael Richardson真實身份並不可考,他指控馬英九、蔡英文博士學歷造假的手法也完全一致:兩次都是放大各種英文拼字、文法上的校對問題(而實際上在未有電腦文書處理軟體的打字機時代,因修改不易,使這類訛誤實際上相當普遍),作為其質疑「假論文」的基礎,先射箭後畫靶地提出「博士論文與學歷造假」的指控,後在指導教授或校方出面為當事人的論文或學位公開背書後,繼續質疑指導教授與大學校方的公正性,根本而完全地否定一切否證其指控的可能。

2020年韓國瑜遭罷免成功後,在高雄市長補選中,國民黨籍候選人李眉蓁議員的碩士論文便遭檢舉抄襲,成為歷來捲入學位論文爭議者,第一位不僅學位遭撤銷,而且落選的候選人。從此每一次重大選舉,「檢驗候選人學位論文」都成了全民運動,以及最簡便的攻擊戰術,在今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特別被廣為採行。短短幾週內,數名指標性候選人與政治人物紛紛中箭落馬:有人因此被撤銷學位,有人甚至因此退出選舉。但同時,也有數名候選人得到相當寬容的修正論文機會,並順利當選。

很少有人會反對南投縣長林明溱所言,「一個人要當選縣長、議長不是只靠論文當選的…當選之後能為地方做更多的建設與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光談論文沒有意義。」但為何候選人的學位論文爭議,竟取代候選人政見,成為選戰辯論與攻防的焦點?

「才德至上論」藏有太多陷阱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作者,美國政治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在其新作《成功的反思》中,便從一起美國菁英大學名校招生的集體賄賂舞弊案出發,探討標榜以「個人能力與成就」取代傳統「貴族世襲制」(aristocracy)的「才德至上制」(meritocracy,另譯作「功績主義」),是否真正達到資本主義社會所標舉的「公平競爭」、「階級流動機會平等」的理想?而「才德至上」的核心價值本身,又潛藏了哪些陷阱,足以侵蝕民主社會的「共善」信念與「共同體」的社群情感?

桑德爾指出,菁英大學招生的集體舞弊案之所以觸動社會敏感神經,是因為「上(好)大學」是資本主義社會「機會平等」的前提下,藉由能力來贏取個人成就的重要指標,更是弱勢者晉身專業中產階級、完成階級翻身重要管道。一旦社經地位優勢的家庭,能透過管道私下買通大學教職員,讓子女得以進入名校,同時也就剝奪了弱勢者透過公平競爭進入頂尖名校,進而取得階級翻身的機會。換句話說,透過不正當或不正常的手段進入頂尖大學,或者取得名校學歷的醜聞,直接挑戰的,是資本主義下的民主社會最根本的核心價值與信仰,也就是「公平競爭」、「唯才是用」。

此一論點很大程度解釋了,為何大多數選民並未受過高等教育,也不清楚學位取得的程序與審核標準,甚至不認為政治人物的學歷很重要,卻能一致被「候選人論文抄襲」這議題召喚,任由這議題在選戰中,不斷擠壓更直接相關選舉的候選人政見問題。

同時,桑德爾卻進一步提醒,即使這套「才德至上」的價值體系在運作上完全排除舞弊不公的可能,也不表示這套核心價值本身不需被批判檢驗。更明確地說,桑德爾指出,這套標舉「才能至上」的功績主義,忽略了每個人的成就,或多或少都是建立在其他社會成員的貢獻或協助之上;過度強調個人能力與成就,不僅容易造成「成功者的傲慢」,也無形中貶抑了社會上更多小人物的貢獻。尤有甚者,它甚至暗示了這套「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下,落入中下階層、甚至社會底層的苦難,都是個人才能與努力不如人所致。這等於是否定了一個人成就與否,往往與背後的階級、性別、種族等等結構性因素息息相關,從而削弱了在這些面向上追求公平正義的呼聲。

過度強調個人必傷及更多歹命人

以這幾年的全球疫情為例,各國政治領導者為了呼籲社會團結抗疫,往往特別凸顯了第一線防疫人員──特別是醫護人員──的辛勞與貢獻。但實際上,在漫長的封城、隔離過程中,有更多不被看見的基層工作者,像是清運垃圾的資源回收者、負責送餐的外送員、防疫計程車司機等等,他們工作的辛苦、承擔的生命風險,並不下於醫護警消等專業工作者,得到的肯定與報酬卻遠遠不成比例。這樣的落差,終將造成廣大社會基層對偽善社會的怨懟,而不利社會團結。

在今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足以印證桑德爾論點的例子俯拾即得,包括政治人物竟因學位論文爭議而必須在無關學術的政治領域付出代價,也包括高虹安過度強調其個人學歷與成就,深深刺痛了社經文化背景較為弱勢、或不若其擅於投機鑽營的廣大社會基層。歸根究柢,前者挑戰了民主社會最重視的「公平」信仰;後者則明顯造就了桑德爾所言的「贏家的傲慢」,以及輸家的相對剝奪感。

再回到「論文風暴」成為選戰議題焦點的源頭:從本文提及的幾樁重大爭議事件中,不難看出,儘管馬英九、蔡英文的博士論文受到部分人質疑,卻不影響兩人順利高票連任總統。換句話說,主流社會選民對於知名的英、美名校授與學位的程序公正程度,有著相當的信任,而這些國外名校一旦透過正常程序授與學位,其學術權威也不容輕易被挑戰。

相形之下,這次九合一選舉中遭檢舉成案的幾樁學位論文爭議,卻曝露了國內大學,特別是在大學經費自籌的壓力下紛紛設立的碩士在職專班,授與與收回研究生學位的程序草率,令人詬病。此外,負責第二輪把關論文抄襲案件的學術倫理委員會,卻也往往以「學術獨立自主」為名,來規避問責,包括提出可受公評的審核標準與詳細審核報告等等,在形同黑箱的運作之下,不僅辜負其內建的「維繫民主社會核心價值」使命,反而進一步打擊社會信任、重創社會團結的基礎,就算不是這一波政治人物學位論文爭議的最大敗筆,也必須負起相當大的責任。

留言評論
劉燕玉
Latest posts by 劉燕玉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