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後疫情,先注意心理健康

李俊宏
713 人閱讀

隨著台灣COVID-19疫情的逐漸升溫,以及各國面對疫情在健康與經濟上的衡量,長時期藉由邊境控管與社區疫調清零的防疫策略也做了相對應的調整,當然,不同的防疫策略牽涉到不同程度的社會控制,也對於精神健康有所影響。

美國高染疫背後,精神疾病更而暴增

美國自前年疫情升溫後,由於並無有效的疫苗與藥物,在採取嚴控策略的同時,也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精神健康危機,除了造成如憂鬱、焦慮等身心症之盛行率遽增外,原有精神疾病的照護變得更加困難,此外,也發現青少年族群的精神健康有惡化的傾向。

於2021年的相關調查中,44%的受調查青少年對未來感到焦慮,持續性地感受到憂鬱與無望,29%的青少年提及雙親或同住成人失業,甚至有19%的學生提到曾經考慮過自殺。因為精神健康問題導致需要急診醫療協助的未成年人增加了31%,特別是女性族群增加了50.6%,除了人際支持與社會生活受到影響外,由於需要依賴遠距教學與線上互動,在缺乏現實互動,班級經營出現問題,網路霸凌的問題也變得更形劇烈。

相較於COVID-19在這個年齡層所造成的死亡率,特別是施打疫苗後,因封控導致的精神健康議題反而影響更大,也因此,如何兼顧COVID-19的疫情控制,在醫療量能能良好消化的情形下,逐漸回歸正常生活即成為後疫情時代各國所必須面對的議題。

害怕加沈悶,疫情期間反添加精神問題

對於疫情的因應,初期隨著染疫人數的增加,勢必也會造成民眾的心理壓力。因疫情所產生的壓力,包括幾個層面,情緒層面如害怕、憂慮、難過、擔心、憤怒等、生理層面會影響食慾、睡眠、動力等,也有一些個案會影響到專注度與生活決策、甚至有些個案會有如頭痛、胃痛、身體疼痛等症狀,除原先的精神疾病或精神健康問題可能惡化外,也有可能會導致如酒精、鎮靜安眠藥濫用等問題。

這段時間的身心調適,有助於我們在上述原則下,盡量回歸到正常生活,也減少因為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影響到自己與家人。這部分,可以美國CDC對其國民身心健康與壓力因應的建議,提供給台灣民眾做為參考。

避免過度關心疫情增恐慌,美國經驗可參照

首先,知道疫情的進展是重要的,但若過度關心持續增加的數字,不一定對生活有所助益。適時的離開社群媒體,暫時避免接觸手機、電視、電腦等訊息,給自己一點時間消化,安排適度的活動,有助於讓我們的身心回復平常的狀態。

其次,不論疫情如何變化,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是重要的,除了疫苗打好打滿、戴口罩、勤洗手、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地方外,飲食健康的注意(蔬菜、水果的攝取、低鹽低油高纖的飲食)、穩定的生活作息與睡眠時間、維持輕度的身體活動(從每周一個半小時到每天半小時的運動規劃)、深呼吸或伸展、減少暴露於成癮物質如酒精、香菸的機會等都有助於我們維繫身體的健康。

第三,則是嘗試從事一些你喜歡的活動、與朋友家人維持互動,交換關懷與健康訊息、維繫社交參與和社會生活,逐步讓生活回到常軌。而有慢性疾病或需要定期就醫的民眾,仍然建議要維持良好的疾病控制,穩定返診服藥,特別是在染疫遽增的初期,由於醫療量能可能受到疫情影響,穩定控制各項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可以避免此時因為醫療量能受到侷限,導致緊急狀態無法及時處理的情形。

要知道,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例如病毒的特性、演化或日漸增加的數字,但有些事情是我們所能掌握的,像是我們的身心健康、生活常規、社交互動等,做好能掌握的,每天增加一點對生活的控制感,會讓我們更有信心度過這一關。

醫療人員的身心狀況也要留意

而在另外一個面向,由於染疫人數的增加,醫療量能是否足夠,則必須要在兼顧醫療人員身心狀態、工時福利等條件下進行盤點,特別是在台灣逐漸走向在正常生活中積極防疫,以各國經驗論,在COVID-19持續變異與家戶區域散布的情形下,除了第一波的疫情起伏外,很有可能會有第二波、第三波的社區傳遞。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因此,在醫療資源的配置上,並不等同於去年配合疫調後的清零策略,分級分流且可長可久的實務做法更形重要,目前疫情指揮中心針對醫療人員返回工作岡位條件的放寬是個開始,但由於需要避免因院內感染影響到其他重症患者,目前的藥物治療仍有許多臨床考量,在醫院層級的感染控制上,很難視同一般傳染性疾病,醫療人員仍難以避免需要在高防護條件下長期工作的狀態,有充足的輪班人力、良好的福利條件,才足以打好這場持久戰。

而在政府投注公衛端的人力從匡列疫調到分級分流上,民眾的健康保健,以及對於COVID-19症狀自我照護,在哪些症狀下需要盡速就醫,身邊備好常被用藥作為症狀改善用等,也有助於降低這段時間的醫療負擔。

這部分,網傳關於紐西蘭的防疫策略:(1)嚴格執行「放輕救重」並提升關鍵醫療人員及院所的照護加給;(2)善用抗原快篩,加強民眾的自我健康管理:即使敏感度和準確度都不如PCR,但社區大流行時其方便性和即時性,很適合用於急性高病毒量傳播期,特別是Ct值小於25,敏感度幾近100,和核酸檢測一樣好;(3)有彈性且簡單明瞭的居家隔離指南:以快篩陽性為Day 0,因為Day 7幾乎都陰,即使陽,也不具傳染性,因此居隔七天即可,七天後輕症的醫護仍可上班。Day 0陽性的確診民眾在第三及七天快篩,若第七天陰,即解隔。相當值得台灣參考。

隨著鄰近的日本、韓國,乃至於歐美等國,在疫苗與藥物逐漸到位,衡諸COVID-19疫情對於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逐漸走向開放的過程中,對外經濟依存度高的台灣也不可能自外於國際社會。如何在這波疫情能軟著陸,以最少的代價回歸正常生活,有賴於所有民眾的協力,照顧好自己的健康、維持心情的愉快、做好該有的準備,相信台灣的明天會更好,我們會一起走過這一關。

留言評論
李俊宏
Latest posts by 李俊宏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