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於2021年9月27日證實,新版軍事訓練役「5+11」上路。未來役男完成入伍訓之後,仍須實施為期十一週的第二階段戰鬥兵訓練,即恢復過往的下部隊制度。根據《中央社》等媒體報導,邱國正部長表示「有部隊經驗是好事」。
按照國防部的構想,役男如果能夠接觸常備部隊,熟悉實戰技能,有助於在緊急時刻做到平戰轉換,提升後備部隊的戰力。因此,除了部分役男留在新訓旅外,國防部也規劃將其他役男調入一線部隊(包含各外島前線),或送軍事學校進行儲備幹部訓練。
軍事訓練役執行難度高
乍看之下,這是一次立意良善的改革。畢竟,隨著中國、台灣兩國關係惡化,若提升後備兵員的技能,戰時能投入更多可用兵力,而非長期為美方所詬病的空有數量的「無效戰力」,或許有助嚇阻中國侵台;不過,這是未充分考量我國能夠動員的資源所做的假設,實際上有非常高的執行難度。預算有限,在後備戰力上投入更多,便意味著一線部隊可以支配的資源會受到排擠效應的影響。
舉例來說,從國防部送交立法院的2022年公開預算書可以看到,我國編列超過180億元新台幣給新設的「全民防衛動員署」。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一線部隊的軍人卻飽受新式個人裝備不足之苦,普通的步槍兵應擁有的雷指器、紅點/全息瞄具,就連特戰部隊都未必裝備,甚至是國防部自己放出的總統視察時的宣傳照,我們都可以看到,部分特戰部隊成員只有鐵瞄可用。
在國際間,這是極為異常的現象,遑論日本、南韓等軍事先進國,就在好幾年前,菲律賓軍隊都已普遍換裝新式個裝,甚至是我國友邦海地,從美聯社的照片我們可以發現,在元首刺殺案件爆發後,在街頭巡邏的海地軍人已配有瞄具。
除了步槍的戰術配件以外,基層軍人抱怨的新版軍服不合身,及國產抗彈板效果不如預期等等問題,都將造成一線部隊未來執行任務時的生存率大幅下降。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如果連最有機會和解放軍接戰的一線部隊,都缺少現代戰場必要的裝備,為什麼我們還有多餘的資源,單是一年就撥180億給後備單位,國防部的建軍思維令人不解。
180億元是足以協助十多萬人的常備軍人全員換裝好幾次的金額。在資源缺乏,卻想要同時強化平民和職業軍人的前提下,將很可能導致兩者都不足以對抗中國軍隊的後果。
站在國防部的立場思考,高層或許認為,如果想要建構嚇阻中國的不對稱戰力,就必須高度仰賴平戰轉換的能力,因此近幾年將關注焦點和大量資源都放在二線部隊,但這很可能也是過度理想化的建軍策略。如國防部希望後備部隊成為可恃戰力,就必須在役男身上投入更多訓練資源,不過,「全民防衛動員署」的180億元經費裡,卻僅有約6億元作為訓練之用,殊難想像能達到什麼樣的成效。
況且,資源並不只有金錢方面,還有人員方面的問題。將只受過短暫訓練的役男調動至野戰部隊,美其名是增加實戰經驗,實則一來十一週的訓練期程過短,不會有顯著的效果,二來更嚴重的問題是,職業軍人將要負擔照顧這些役男的額外任務,排擠自身單位原來的業務和訓練時間。如果募兵制的目的在於使軍人專業化,能夠適應現代戰場,那犧牲培養職業軍人的資源,只為培養軍事訓練役,則是本末倒置的政策。
改制是為備戰,但忌本末倒置
國防部如此急於在此時推動軍事訓練役改革的另一個可能理由是,想定中國會在近幾年對台灣本島發動大規模作戰,因此需要大量的兵員拖延中國攻勢,但誠如很多專家學者已經指出的,除了勝算不大的登陸戰,中國可能採用更多元的作戰模式,以武促統。
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小笠原欣幸接受《日經商業》(日経ビジネス)的記者採訪時便指出,考慮到要付出的成本以及中美關係的惡化等等原因,中國對本島發動大規模作戰的機會不大,更可能通過突襲東沙群島等離島來逼迫台灣統一。如果小笠原教授的說法為真,強化一線部隊的專業能力,以處理中國可能發動的位於灰色地帶的武裝行動,才是現階段最緊迫的,而不是反過來在短時間增加大量但作戰能力可疑的人員。
早在兩百多年前,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已正確認識到職業軍人的重要性:「正規軍等同於現代戰爭的緊迫性,無論是防禦還是攻擊,任何替代正規軍的企圖必然被證明是一種幻想,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民兵的防禦非常脆弱,我殷切地盼望我們不要完全指望以此維護美國的自由。」
更何況時過境遷,現代戰場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如無人載台、電磁干擾、精準定位導引等等,都不是受過基礎軍事訓練的平民所能掌握的。軍事訓練役的新制除了造成一線部隊的壓力外,可能發揮的作用極小,弊遠大於利,不應顧此失彼。
- 正視後備動員體系的挑戰 - 2022 年 12 月 27 日
- 中國2022對台政策的走向 - 2022 年 1 月 5 日
- 現在是提升台美軍事交流的最佳時刻 - 2021 年 11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