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矚目的六輕排放空汙致癌案,7月12日雲林地方法院宣判駁回30幾位雲林鄉親的主張。雲林地院民事庭庭長曾鴻文受訪提到,原告及其親屬罹患癌症或是死亡,跟被告等5間公司,排放空氣汙染物的物質的行為之間,不具有因果關係的合理蓋然性存在。法扶律師團則遺憾地發出聲明表示,將提起上訴,捍衛居民健康權。
六輕作為世界最大的單一石化園區,近25年來,這不是第一次面對空汙、居民健康權之間的訴訟案件。過去許多抗爭行動浮上全國媒體版面,但是非對錯的判準、汙染物質排放與健康權的討論,甚至到制度改善的困境探討,難以用幾則報導就完整了解全貌。六年前,我在電視上看到橋頭國小許厝分校遷校事件與當地民代質疑台大公衛學者詹長權教授研究的新聞感到相當氣憤與不解,心裡隱隱埋下工業區帶來汙染、居民都是受害者的印象。
身為一位雲林人,雖然不是在麥寮長大,不過,我曾經和爸爸一起去過六輕工業區的南堤岸邊釣魚,也曾經一次帶著10幾位居住在台北、新北市的朋友,開車到六輕附近走走。當時我邀請駐點在麥寮的公民團體《自從六輕來了》協助導覽,讓朋友們親耳聽聽在地經營的遭遇與發現、親眼看看上百根煙囪冒著煙的壯觀景象,同時呼吸麥寮的空氣。
今年5月,隨著《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一書的出版,六輕工業區的議題又再度進入大眾的視野。我想與大家分享閱讀完這本書,以及報導者團隊撰寫的《煙囪之島: 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我對六輕空汙爭議看法的些微轉變。
《福利之鄉》是由一群受過社會學專業訓練的團隊,進行長達8年的實地訪調所發表的學術研究成果。書腰上的簡介寫著「從經濟、政治、科學、宗教的全方位角度,描繪地方社會與石化巨頭的拉扯及協商」,而這個地方社會,特別著重在雲林縣「麥寮鄉」,可以清楚看見本書的主體為麥寮的居民、勞動者。
而《煙囪之島》則由一群獲得國內外新聞獎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記者團隊,費時3年走訪南台灣各地石化工業區、煉油廠,追蹤從一輕到六輕,用許多照片、圖文特輯,訪談各層級政府官員、公民團體、彰化、雲林、高雄的居民,描寫石化業在台灣的發展歷程與帶給民眾的犧牲與傷害。
在《福利之鄉》中,我看見麥寮人為追求更好的未來,從歡迎六輕蒞臨設廠,到廠區爆炸事件頻傳後的抗議與妥協。抗爭難以永遠持續,生活還是要過,麥寮的農漁民、民意代表、台塑公關、駐地輔導專家學者、宮廟幹部、醫療人員、當地人在日常中如何改變與被改變?面臨生存的壓力,他們的心聲是什麼?書中呈現訪談的逐字稿與社會學者們從各領域的專業分析,孰是孰非的評論已經不是重點。一如此書封底簡介所期許「摸索產業與社會共贏的模式」,在汙染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減少汙染,同時維護麥寮的尊嚴,這是麥寮人的選擇。
在《煙囪之島》中,用了將近半本書的篇幅,專門談六輕長年營運所導致的環境難民現況。搶奪、定義「何謂科學、何謂汙染」的詮釋權之戰,發生在不同層級的政府單位、不同派閥的學界、兩造律師團、彰化台西村民與雲林台西鄉民身上。書中第六章「六輕二十年總體檢」指出一連串台塑集團空汙申報不實案件,最令人震撼的,是地方政府環保局基層人員苦苦追查,卻難以敵過公家經費有限、司法程序曠日廢時,在資源落差極大的攻防戰之中,本來編制就少的雲林縣環保局稽查人力,漸漸被台塑高薪挖角為應對政府檢查的員工。
從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當中,使用「台塑石化」、「雲林縣政府」兩個關鍵字搜尋,可以看到近十年來累積160筆判決裡,以《空氣汙染防制法》、《廢棄物清理法》、《環境影響評估法》的爭議為最多,面對被指控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開罰,台塑集團採上訴到底的作法來應戰雲林縣政府。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從許多新聞看見台塑集團對雲林縣政府各項捐贈,從國中女學生施打HPV疫苗、長青食堂與校園營養午餐餐費、在COVID-19疫情期間捐贈十萬劑快篩試劑到上個月消防局收到的4.2萬顆住警器等等來希望促進民眾健康。
《福利之鄉》所述的「矛盾共生」概念,不只存在於六輕與麥寮,也存在於台塑集團與整個雲林縣政府。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石化業生產的橡膠、塑膠、清潔用品、紡織產品,享受著便利生活的同一時間,也有因空汙、癌症所苦的偏鄉居民犧牲了健康,希望用訴訟的方式獲得應有的賠償卻苦等未果。
讀完這兩本書,我深深的感受到,一時義憤填膺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作一個對家鄉抱持關懷的人,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認識、釐清過去的事件原委,持續關心產業對地方社會造成的改變,未來有機會要和更多家人、朋友分享這塊土地的故事。
- 痛罵賴皮寮的你,請別忘記《末代女礦工》 - 2024 年 9 月 6 日
- 關於麥寮、六輕與石化業,你該了解更多──從兩本書談起 - 2022 年 7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