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統大選登記截止的最後一天下午,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和四年前一樣,發出了他將不會參選的聲明。和上次相比,他其實已經取得足夠的連署人數而有了正式參賽的資格,但有鑑於上周四藍白兩黨在由他作東的記者會上正式撕破臉放棄最後整合機會,決定各自參選後,為了避免進一步分散非綠陣營的票源,讓原本已經難度極高的「下架民進黨」任務變成注定不可能,他做出如此決定並不讓人意外,但為何他無法從9月17日宣布參選準備展開公民連署後讓自己的氣勢一路上升,變成主導非綠營整合的人物,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計畫完美,執行落漆
從郭陣營發言人黃士修最初的發言內容來看,郭台銘的計畫是一面衝高連署人數形成最後和另外兩方談判的籌碼,一面逐步推出參選總統的各項政策在空戰中也拉高聲勢並和非綠另外兩組人馬做出區隔,到了11月底自然會成為三方中最強的候選人,讓其他兩組不得不接受郭陣營的整合,以順應這三組人馬都強調的台灣人希望政黨輪替的主流民意。
這個計畫聽起來算完整也有可行性,但是經過兩個月左右的執行除了合格連署人數達90萬人看來不錯外,其他全部落空,而且獲得90萬連署人的過程發生很多弊端,在各地都傳出有人因為牽涉以金錢換取連署書而被傳喚,甚至檢調在掌握證據後已經上溯到郭台銘身邊的人士。
之所以會落到如此境地,在截止前兩天變成柯文哲陣營假意結盟拿去施壓國民黨,企圖讓其在最後關頭讓步的最大原因,這和郭台銘的心態有關,他始終無法放下台灣少數世界知名大企業家的身段,老是以為自己可以輕易空降政黨,配上他絕對不缺的金錢找來一批只是以辦事、執行為主的幕僚,靠他的光環便可以順利從商業過渡到政界又成為最大的領袖。
籃球之神喬丹,轉戰棒球就吃癟
但這樣的盤算實在太過天真,彷彿是當年跌破眼鏡跑去打棒球的喬丹以為自己只要換一件制服,稍微熱身一下,站到打擊區上,屁股扭扭一樣會猛敲安打、全壘打然後贏得全場觀眾忍不住地對他的讚嘆。他如果認真去研究一下喬丹這段先在棒球小聯盟辛苦打滾,升上大聯盟後表現還是不如人意的歷史就知道事情真的沒有那麼簡單,在民主政治的選舉競爭中想要勝出需要的條件、能力和建立全世界最大的代工事業是很不同的。
再者他自己當年在辛苦建立事業時應該也是主要抱者很虛心、扎實的態度才有今天商場上的地位,但很可能是因為大老闆當久了,他一樣有對自己過度自信,都要別人聽他的規劃而不是虛心求教、禮賢下士、讓真正專家操盤的心態問題。當然在商場上即使他有這種問題,還可以靠自己多年的實戰經驗來撐住場面,但在轉換跑道時還是這樣只靠自己的判斷為主,臨時拉一群人來替他辦事的後果就是二度黯然退選,折損自己的公信力,也讓台派陣營看笑話。
既不鑽研公共事務,數乏幕僚扶翼
這種如果他本人讀到也許會很生氣的批評並非無的放矢,但從各種公開訊息所呈現的情況就是如此。首先從他兩次參加國民黨內總統選拔的四年間,他並沒有花太多心力在鑽研公共事務,反而把心力放在關注疫情背後可能的商機和協助鴻海發展新事業,唯一引起各界關注的短暫公共事務參與是購買疫苗提供台灣人民施打,但採購過程中其實又引發典型的藍綠對立,並成為他參與國民黨內徵召前拿來攻擊執政黨的話題,換言之,他沒有利用這四年積極地培養出自己對於台灣所需高品質公共政策需要的視野,採購疫苗立意雖佳但最後又掉回政治口水戰。
另一個這四年不鑽研公共事務的後果就是他身邊還是沒有常態性的政治與政策幕僚,因此直到本次確定要先發動公民連署之前才又找來楊照、陳文茜、黃士修和陳家頤等人成為臨時的核心幕僚,這和四年前他參與國民黨初選時代表他出現在媒體上的人完全是兩套人馬。如果郭台銘自己辦工廠時看到同業這樣連個穩定的班底都沒有,大概會在心裡竊笑說這樣根本搞不出名堂。
但身為台灣少數舉世知名的企業家,他似乎不認為這麼明顯的問題會是自己政治之路上的大問題,反正喬丹只要一上場就是如入無人之境,其他人都只是來幫點小忙的配角,即使換了戰場,在大聯盟的場子也一樣,可惜從結果來看完全不是如此。
缺乏常態性的政治與政策幕僚讓他無法像政黨一樣慢慢在社會上扎根,和各種社會團體建立穩定的關係並培養政治支持,他在國民黨徵召結果公布前去接觸地方勢力的動作只是蜻蜓點水,雖然他的光環和背後的財力讓地方勢力當然願意和他坐下來談,但是當國民黨開始防範他,對地方勢力開始緊盯時他就完全失去著力點,因為他自己缺乏繞過地方勢力在基層扎根的網路。
郭董無法營造有力的政策論述
另外,沒有組織在背後輔助的問題,是其時郭陣營在確定開始聯署後也推出了一系列以非綠陣營來說不錯的公眾政策,其內容都是屬於一個名為「公開說明書的系列」,範圍橫跨女力、長照、文化和教育。但這些都只是把影片放在其臉書粉絲頁上就沒有下文了,缺乏一連串配套的記者會或是公關活動來讓訴求擴散,吸引非綠和較為中立的選民眼球,但以郭的財力和人脈要找到好的公關公司配上好的來賓、社會賢達來幫忙抬轎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結果卻是一片空白,原因不外乎缺乏一個好的有經驗的競選總幹事來協調各部門。
當然類似組織運作混亂的問題民眾黨的柯文哲也有,但柯文哲是搭著網路作為政治攻防主要工具的風潮的弄潮兒,民眾黨組織上的各種問題都可以靠他一人觀察社會風向,講出一些讓涉世未深、社會化不全或是自命清高、認為藍綠一樣爛的這幾類選民把他當教主一樣崇拜,用民粹性言論或是動聽口號來掩蓋,即使他犯了錯,這些教徒會用各種匪夷所思的雙重標準去合理化柯文哲的言行。再不然柯文哲還能靠找一些外貌姣好的女性在黨內擔任要職來爭取某些因為各種自身問題而屢屢在感情上受挫,因此表面上變得很仇女來合理化自己失敗的特定年輕男性族群的支持。
相形之下,郭台銘本人的言論完全沒有柯文哲這種一箭封喉或是需要台派KOL去大力反擊的魅力,常常淪為冗長的典型藍營高齡族群咒罵民進黨的大段獨白,這就重蹈了國民黨在年輕人族群中支持率超低的覆轍,即使郭自己是成功企業家的光環也抵不上柯文哲短短幾句犀利「幹話」的威力(即使這些幹話經過仔細檢視後大部分並沒有道理)。
所以在沒有組織,只有臨時湊數的幕僚,郭本人又缺乏吸引媒體注意力的情況下,郭陣營原來的算盤在努力衝連署人數之餘,要靠政策和空戰拉高自己的聲勢的策略成果就慘不忍睹,無法形成大軍壓境去逼迫另外兩方合作,反倒是被擅長買空賣空的柯文哲利用,在最後關頭自己設了場被國民黨朱立倫辦公室發言人凌濤稱為鴻門宴的局先讓國民黨氣的決心要和民眾黨一戰,記者會結束後又不夠力去說服柯文哲和自己合作以徹底邊緣化侯友宜。
郭董在彼岸的事業就是罩門
但除了上述這些問題之外,郭還有一個他自己始終沒有好好想過的問題,這次果然被迎頭痛擊,就是他親手在對岸建立的龐大代工帝國就是後冷戰全球化大行其道時期美中經濟緊密結合的最佳象徵,但這造成他只要參選台灣的公職一定會有嚴重的利益衝突問題。這就是為何他9月17日的參選記者會上引起最多討論、關注的內容便是他對於中共是否會沒收他財產的回答。
雖然他當時頗為強硬的回答是他不出色的口才和言論中的少見亮點,但當真正的考驗一來,鴻海於10月底在對岸遭到無預警查稅後,他的反應就變回典型的商人,默默地消失在媒體前,換言之,當利益衝突一來,根本沒有事先做好沙盤推演的的郭台銘只能放下眼前的競選造勢去救火,而這也和前面提到他沒有常態性、能信任的優秀幕僚提早幫他作好準備,只能靠他自己事必躬親去處理有關,結果就是又失去了一個讓台灣選民對他如果能有效處理危機產生好印象的機會。
從以上各方面的分析來看,其實光靠公開的資訊就可看出這是一個事業有成,但找不到新戰場的半退休老將軍,只是為了享受打仗的樂趣而倉卒發兵,但根本一出招就被發現和四年前一樣連馬步都蹲不好,和他年輕時艱辛創業、步步為營、高瞻遠矚、心狠手辣可以說是有天壤之別,也許要讓郭老闆徹底意識到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要有個不怕死的幕僚,趁他難得有幾分鐘的空檔,放給他看喬丹當年在小聯盟和大家一樣坐在巴士苦哈哈的畫面,他才會意識到如果連喬丹改換戰場還此努力之下最後沒有成功,他這樣漫無章法的兩度涉入政治,當然只是落得被戲弄、利用最後黯然退選的窘境。
作者有個雲霄飛車式的人生,曾很輕鬆的進了不太好進的美國學校博士班,以為自己會是華文社會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又因為一個烏龍,更「輕鬆」的被踢出來,開始闖盪亞洲江湖,到處求人下單,到目前為止的心得是「我32歲以前到底活了什麼?」
- 納坦雅胡的戰爭外交與新中東 - 2024 年 12 月 24 日
- 川普2.0:還給你一個偉大的美國? - 2024 年 11 月 15 日
- 黃仁勳用真心颳起旋風 - 2024 年 6 月 4 日